國外攝影的發展史

  作為一個攝影人,我們應當大概瞭解一下攝影的發展史,對我們是大有必要的。在數碼相機普及的今天,攝影,毋庸置疑,幾乎走進了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之中,那麼什麼是攝影,攝影的原理是什麼,我們手中的相機是經歷了怎樣的一種歷史革新,有哪些前輩在攝影歷史上做出過巨大的貢獻,我們今天就來簡單的瞭解一下。

  一,史前攝影

  公元前四世紀,我國的《墨經》一書就詳細記載了光的直線前進、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鏡、凹面鏡、凸面鏡的成像現象。墨子不僅發現了這個現象,而且對現象進行了科學的解釋。

  他認為光線象箭一樣是沿著直線傳播的。例如屋外站立一個人,他頭頂的光線通過小孔射到牆壁的下方,而他腳部的光線通過小孔射到了牆壁的上方,因而人像是倒立的。這是人類對於光的直線傳播原理的最早的記錄。這就是著名的小孔成像原理,比歐洲整整早了2000年。

  到了宋代,在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一書中,還詳細敘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

  在西方關於“針孔成像”的記載最早見於古希臘著名哲學家、美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著作中。15世紀義大利人L•B•阿貝爾第***Leon Batisti Alberti***研製出最初的暗箱。

  二,攝影的誕生

  在攝影的最終發展有三位最主要的創始者。

  1, 尼埃普斯——世界上第一幅照片成功的拍攝者;

  約瑟夫.尼塞費爾.尼埃普斯***1765年-1833年7月5日***法國發明家。尼埃普斯:把用日光將影像永久紀錄在玻璃板和金屬板上的攝影法,稱作日光蝕刻法。1793年就已從事用感光材料做永久性的保留影像的試驗,1822年曾用塗有柏油的玻璃板為感光材料。再敷以版畫,置於陽光下暴晒成像。

  △1825年拍出第一幅照片《牽馬的孩子》

  △1826年拍出名作《窗外的景色》

  △尼埃普斯使用過的相機

  2,達蓋爾——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攝影術的發明人;

  法國人達蓋爾發明了銀版攝影法,1839年8月19日,在法國科學院與藝術院聯合會議上,由法國巴黎國立天文臺臺長阿拉貢作攝影術報告,宣佈攝影術誕生。

  達蓋爾法的器材包括:照相機和顯影箱、化學藥品、磨製金屬版的工具等等,一共有50公斤重。售價是400金法郎。相當於一個普通工人8個月的工資。

  △達蓋爾在攝影室內用自然光拍攝了《畫室》。這幅照片是存世最早的“達蓋爾銀版法”照片,也是世界上第一幅靜物照片。

  3,塔爾博特——由負像到正像,現代派攝影法的奠基人。

  1835年研製出了第一張相紙負像。用來印製正像。1839年1月向法國和英國的皇家學院申報失敗。而他的由負像到正像的發明卻為現代負片工藝開創了新起點。

  △卡羅式攝影術拍攝的部長肖像的負片及印片

  三,感光材料和相機的發展

  1,攝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

  1851年,英國雕塑家F•S•阿徹爾發現火棉膠是很好的膠合劑,可以將感光化學藥品附著於玻璃板上,而不致象蛋白那樣會變黃或乾裂。這是攝影史上第一次大革新,也就是著名的火棉膠“溼板”攝影法。

  溼版法的優點是光敏度高,感光快。拍風景約需10秒至1分種,拍人像只要2至20秒。再用蛋清相紙,便可以印出無限量永久性的照片,且影像、紋理清晰,層次豐富,景物優美真實,價格低廉。

  △古老的攝影器材

  △世界上最大的照相機

  2,第二次大革新——幹板攝影普及的曙光

  19世紀70年代,攝影在技術上又發生了一個重大變革。1871年,英國的一位醫生馬多克斯發明了另外一種以玻璃為感光版的攝影方法“幹版法”,玻璃幹版在感光能力上又有提高,質量很穩定,攝影時比“溼法”方便很多,在室外陽光下曝光時間可縮短到1/25秒。

  3、第三次大革新——膠捲的發明

  1888年,當時的伊斯特曼幹板公司***現柯達公司***利用塗布機將感光乳劑塗在透明的軟片片基上,用於拍照的膠捲由此誕生。與此同時,幹板公司還研製出了使用這種膠捲的“柯達”相機,無疑,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膠捲的相機。從此,照相底片以幹板一統天下的格局被打破,感光材料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1900年,柯達公司推出普及型照相機白朗尼。至此,攝影真正普及於老百姓。這是一次重大的技術變革,使用不同型別的膠捲相機開始充斥市場。相機的發展因此開始向小型化和輕量化方向演進。

  △各種膠捲相機:

  △1913年,德國萊茲廠的一位工程師巴納克按35毫米電影膠片的規格設計出一種小型照相機,取名萊卡***Leica***。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直到1925年才問世,它標誌著35毫米照相機***又稱135照相機***的誕生。

  在我小的時候,經常見到和用到膠捲相機,在2000年左右的時候,隨著數碼相機的發明和廣泛進入市場,膠捲相機才逐漸淡出歷史舞臺,但直到今天,仍然有不少的老攝影藝術家們還在堅持使用膠捲相機並使用傳統的沖印技法來沖印照片。

  4、第四次大革新——從銀鹽到電子數碼相機的發展

  早期產品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CCD晶片”的研究與開發,通過衛星系統從太空中向地面傳送航天照片。

  △1975年,柯達於1975年開發世界第一部數碼相機。

  1995年世界上數碼相機的畫素只有41萬;到1996年幾乎翻了一倍,達到81萬畫素,數碼相機的出貨量達到50萬臺;1997年又提高到100萬畫素,數碼相機出貨量突破100萬臺。

  △2003年,佳能EOS 3OOD

  1996年奧林巴斯和佳能公司也推出了自己的數碼相機。隨後富士、柯尼卡、美能達、尼康、理光、康太克斯、索尼、東芝、JVC、三洋等近20家公司先後參與了數碼相機的研發與生產,各自推出數碼相機。

  △2011年,尼康 D4

  數碼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具有更多功能和人類視覺更加接近包括超越視覺極限的器材會不斷推陳更新。

  四,不同風格流派

  1、畫意攝影

  A、高藝術攝影***1850年至1870年***

  用繪畫的規則原理,攝影的技法,獨具匠心地去創作繪畫效果的照片。高藝術攝影家們接受了藝術評論家關於“要掩蓋平凡和醜陋”的告誡,避免表現日常生活題材。而經常借用流行詩、歷史傳說和《聖經》中的軼事、寓言故事、基督生活等作為題材,主要宗旨是通過這些畫面闡述道德觀念,給人以教益。由於這些題材不可能在日常生活找到,因此攝影家就搭置了許多精巧的佈景,設定豪華的陳設,精心指導服裝模特,從而使不少攝影家後來都成為舞臺設計專家。

  代表人物:奧斯卡•古斯塔夫•雷蘭德

  代表作:《兩種人生》

  B、自然主義攝影

  重視對自然的感受,提倡在實際的自然環境中發掘題材,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自然美的形象。18***,以英國攝影家彼得•亨利埃默森***1856-1936***的《自然主義攝影》一書為標誌,提出了“迴歸自然”的口號,代表人物:埃默森。

  C、印象派攝影

  運用柔焦和軟焦手法,將影像蒙朧和柔化,以使作品看上去更像印象派繪畫的效果。印象派攝影家提出的“要使作品看起來完全不像照片”和“假如沒有繪畫,也就沒有真正的攝影”理論,促使他們用畫筆,鉛筆、橡皮在照片畫面上加工,特意改變其原有的明暗變化,追求“繪畫”的效果。

  △布萊恩作品《雨中的喜悅》

  2、同時期的人像攝影

  奧古斯特•桑德***1876—1964***,德國攝影師。他在黑布裡,透過笨重的木製大相機的鏡頭,從毛玻璃上觀察自己的同胞。他比別人看得更遠,為別人留下影子,也為自己的同胞做最客觀的見證,並拍下整個時代的臉孔,讓後人看看真正的日耳曼民族的心靈。這些照片使桑德成為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像攝影家、時代臉孔的留影者,並被譽為“德國人性的見證者”。

  3、純粹派攝影

  純粹派攝影:直接攝影,如實攝影。力足於攝影本體語言的獨立性,如細節層次,影調和質感等,強調本體特性之純,不依賴後期加工去直接真實地再現客觀物像。

  F64小組:

  攝影要真正地表現客觀事物,應對原事物進行直接拍攝,而不是做作擺佈。攝影畫面應當全部清晰,各層次的影調都要細微豐富,因而在拍攝中提倡用大片幅相機。必要時將光圈縮至最小。

  A、安塞爾•伊士頓•亞當斯***1902年—— 1984年***美國攝影師,生於舊金山。以拍攝黑白風光作品見長,其中最著名的是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系列。亞當斯一生三度獲頒古根海姆獎金。1966年,他獲美國藝術與科學學會獎金。1980年,吉米•卡特授予他總統自由勳章,這是國家給美國公民的最高褒獎。

  B、靜物攝影大師——愛德華•韋斯頓,***1886—1958年***生於美國芝加哥,第一位獲得古根海姆獎的攝影家,f64小組的創始人之一。

  C、肖像攝影大師——優素福•卡什,***1908年—2002***國籍:加拿大,代表作品:《憤怒的丘吉爾》等。20世紀享譽世界的人像攝影大師,專拍時代臉孔的巨匠,拍攝了數以百計20世紀重要人物的肖像,包括著名的政治家、作家、詩人、音樂家、畫家、演員,以及普通民眾等,被譽為“攝影界的倫勃朗”。

  D、平民紀實攝影大師——羅伯特•杜瓦諾,***1912—1994***在法國攝影界,羅伯特•杜瓦諾和利•卡笛爾•佈列鬆堪稱為一對並駕齊驅的大師。這兩人的攝影都以紀實為主,但風格卻迥然不同。佈列鬆經常雲遊四海,作品比較深沉嚴肅,關心各地民族疾苦。杜瓦諾則一生只以他所居住的巴黎為創作基地,喜歡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抓取幽默風趣的瞬間。

  4、抽象與超現實

  抽象的本意,是從現實的本質中提取要素來突出特徵,抽象攝影的表現,主要是以事物要素的具象和事物形式的非具象來傳遞視覺情緒或表達更含蓄的內涵。

  超現實是讓現實和非現實在矛盾中共存,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非現實的現象,創造出既有現實中的合理,又有非現實的怪誕,是似而非的構成使人不可思儀。

  A、曼•雷,***1890—1976***美國抽象主義大師,曼•雷***Man Ray***是一個擅長繪畫,電影,雕刻,和攝影的藝術大師。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攝影作品價值遠遠超越其他所擅長的藝術型式的藝術家。

  B、傑裡•尤斯曼,是20世紀60年代“成像後***再合成***”攝影的開創者,所謂“成像後***再合成***”是針對“成像前”攝影而言的。前者打破了後者按動快門前的預先擬想過程及其所代表的傳統攝影美學,這反映出60年代中期,西方攝影從單純“照片”向“影象”概念的過渡。

  在使用電腦即時合成影象為時尚的今天,尤斯曼依舊不改初衷地採用傳統的暗房技巧。正如大師自己所說:“我的攝影是新奇的、創造性的時空並移,它們拓展了原始題材的可能性•••最終我的希望是使得自己也感到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