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除溼氣的中醫按摩法

  體記憶體有寒氣即溼氣時,就會引發許多疾病,如何才可以簡單而有效的去除溼氣呢?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祛除溼氣的中醫按摩技巧

  1、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兩寸,股四頭肌內側頭的隆起處。坐在椅子上將腿繃直後,會在膝蓋內側看到一個凹陷的地方,凹陷上方隆起的肌肉頂端就是血海穴。

  作用:可輔助緩解月經不調、閉經、氣逆腹脹、溼疹、面板瘙癢、貧血等狀況。

  2、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距脛骨前緣二橫指拇指。

  作用:中醫認為溼必生痰,此穴位可以化痰溼、清神志,尤其適合初秋裡溼邪較盛的人群,可輔助緩解痰溼誘發的胸腹痛、嘔吐、便祕、眩暈、煩心、面浮腫、四肢腫等狀況。

  3、陰陵泉穴

  採用正坐或仰臥姿勢,陰陵泉穴位於小腿內側,在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處於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上。

  作用:體內有溼就容易感受外溼,別讓體內溼邪太大,除了外散還要內化一部分。在陰陵泉穴的位置刮痧,可以起到內化溼邪的作用,還可清利溼熱、健脾理氣、益腎調經、通經活絡,輔助緩解腹脹、洩瀉、水腫、膝痛等。

  4、中脘穴

  位於上腹部,在肚臍上4寸的腹中線上,可仰臥取穴,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線中點即為此穴。

  作用:這個穴位對於緩解伏天暑溼造成的腹脹、反胃、消化不良、洩瀉、便祕等都有很好的作用,此外,對於秋燥失眠等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5、地機穴

  位於人體的小腿內側,在陰陵泉穴直下3寸,即內踝尖與陰陵泉穴的連線上,脛骨內側面後緣處。

  作用:地機穴具有較強的解痙鎮痛、行氣活血功效,可用於輔助緩解腹痛、腹瀉、水腫、月經不調、痛經等狀況。

  6、天樞穴

  取穴時,可採用仰臥的姿勢,天樞穴位於人體中腹部,肚臍兩側兩寸處。

  作用:在祛淤邪的同時要給邪出路,在此穴位刮痧可加速促使溼邪、毒邪從糞便排出,起到緩解便祕、腹脹、腹瀉、臍周圍痛、消化不良、噁心想吐等症。

  祛溼的食物有哪些

  1、冬瓜

  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生津除煩等功效,適用於暑熱煩渴、水腫、小便不利、消渴引飲以及水氣浮腫喘滿等病症。

  2、扁豆

  具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溼等功效,適用於暑溼吐瀉,脾虛嘔吐、食少便溏、洩瀉水腫、赤白帶下等病症。

  3、鯽魚

  有健脾利溼的功效,適用於脾虛食少、虛弱乏力、消渴引飲、浮腫、小便不利等病症。

  4、薏仁

  薏仁可促進體內血液迴圈、水分代謝,發揮利尿消腫的效果,有助於改善水腫型肥胖。薏仁水是不錯的排毒方法,直接將薏仁用開水煮爛後,適個人口味新增少許的糖,是肌膚美白的天然保養品。

  5、紅豆

  紅豆可增加腸胃蠕動,減少便祕,促進排尿。可在睡前將紅豆用電鍋燉煮浸泡一段時間,隔天將無糖的紅豆湯水當開水喝,能有效促進排毒。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