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歷史教學中插圖的使用分析

  歷史教材中的插圖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並不陌生,歷史教材中的插圖主要是運用直觀的手法,展現歷史知識或者描繪歷史事件。今天給大家帶來了,歡迎大家觀閱。

  插圖的使用分析:拉近歷史與學生的情感距離

  初中的歷史教材中古代歷史是必學的內容,而對於古代人的生活,因為與初中生所處的年代相差太遠,所以,初中歷史老師應在教學中很好地結合插圖所蘊含的知識,為教學服務。比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燦爛的宋元文化》中,老師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火箭”的插圖進行學習,瞭解其基本的知識,然後,結合當今社會的火箭發射的原理,與宋代的火器相聯絡,並告知學生今天的火箭也是來源於我國宋代的火器,隨後,再結合教材內容講一講我國宋元時期的文化發展狀況。

  通過這種方式進行教學,不僅能將歷史教材中插圖所隱藏的知識向學生進行較全面的講解,同時,也能有效地增加學生對歷史知識 興趣,起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插圖的使用分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每一個老師在上課時,都會思考如何匯入課堂更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老師就需要在課堂匯入上下一番功夫了。作為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中則可以很好地利用圖來匯入新課,達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效果。比如,老師在教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甲午戰爭》時,老師就可以將《時局圖》先向學生展示一下,在學生看圖後,老師向學生提問:“圖中的這些動物都代表哪些國家,為什麼要用這些動物來代表這些國家,每一種不同的動物所代表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帶著這些問題,在學生的興趣被調動起來、思維被開啟的情況下,老師再給學生分析這些動物所代表的國家,以及每一種動物的勢力範圍。圖的分析和講解必定會引起學生對課文的學習慾望,接下來引入教材的學習也就水道渠成了。這樣,不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而且可以有效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插圖的使用分析: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歷史教材中的插圖作為教材的組成部分之一,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把所好二者之間的關係,讓插圖在教學中起到良好地輔助教學的作用,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從插圖中學到教材文字所沒有的知識,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利於插圖去學習知識、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教學中,一些有關古蹟的圖或者人物圖,還有有關歷史情景的圖就被稱為歷史教學中的第二種語言,這些圖與教材的文字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係,插圖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文字內容的有力補充。因此,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將二者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可以將那些學生難以理解的歷史知識通過插圖的直觀反應,便於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有可以借用插圖培養學習通過插圖來學習知識、挖掘資訊的能力。

  插圖的使用分析: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史能力

  在初中歷史的教學中,有一些插圖在教學中可以幫助學生將諸多相關聯的歷史知識聯絡起來,從而達到讓學生快速記憶歷史知識的效果。例如,在初中的歷史教學中,教材都會配套使用彩色版的《中國歷史地圖冊》,在這些歷史地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知識和事件,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重要朝代的國家疆域,同時,也可以對重大的歷史事件有一個比較明確的瞭解,還可以通過地圖對一些古都或者著名的戰役有所瞭解。所以,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結合歷史地圖學習歷史知識,這樣,可以很好地培養學生的以圖識史和讀史的能力。

  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生以圖讀史的過程中,要向學生有意識地灌輸一個觀點,即“史地不分家”,因為歷史上的很多事件是與地理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的,學習歷史的過程中,絕對免不了要記憶一些地名,而空洞的地名對於學生的記憶來講是很難的,所以,老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地理的位置和地形,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或經濟實力等一起記憶,這樣,學生記憶起來就方便多了。比如,在學習《鴉片戰爭》時,清政府與外國侵略者簽訂的我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中就有5個通商口岸,如果單純地記憶這5個地名是有一些難度的,這個時候,如果老師能有效地結合地圖幫助學生記憶,則記憶起來就方便多了。

  總之,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教材中或者與教材配套的插圖進行運用。一方面可以拉近歷史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便於學生的理解同時,起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效率。另一方面,針對一些難以記憶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地名,如果老師能教學生結合地圖,則可以提升學生的記憶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