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與呼吸的關係

  完美的琵琶演奏,並非只應注重它手指技巧的操練和音樂感情的演繹,因為無論是樂曲的表現力,都與另外一個因素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既我們每個人日常生存都離不開的自主呼吸。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一、生命的呼吸與藝術的呼吸

  關於呼吸,即氣息的界定,筆者認為,狹義上是指人們通常的呼吸r它是維持人的生命及正常活動的必備條件。吸收空氣中的氧氣,排除身體裡的二氧化碳,這兩方面的交換過程,就是人體的呼吸運動。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自然呼吸”。

  廣義上講,是美學範疇內的氣,它的內涵更深一層。古人云:“生者以其氣”,視氣為生存的條件;又說“精也者,氣之精也”,認為精神亦由氣生。我們姑且把其歸納為藝術的呼吸,它受人的意念所控制,因其既有實在性、模糊性、交易性、靈性,又多樣統一於自然本原體,於是衍生出諸多複合概念,如神氣、氣韻、氣勢等。

  二、藝術呼吸與生理心態的關係

  氣息的控制運用與演奏者的生理、心理也會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

  我們知道演奏者的演奏成功與否,除了必要的技術保證之外,還需要有一種好的演奏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調整與氣息是密不可分。試想一個心情緊張慌亂的演奏者,他的氣息肯定是會急促不勻。顯然一個心理與呼吸都混亂的人,我們很難想像他會很好地把握音樂情緒和很好的詮釋音樂,給他人帶來美的藝術享受。為了調整好心理與氣息,演奏家們方法各異,有的演奏家在演出前藉助氣功,有的演奏家則藉助佛教的打坐,其目的無非都是要調整好氣息,使自己有一個好的心理狀態。

  三、藝術呼吸對樂曲抑揚頓挫的指導意義

  古人云:“一張一弛,文武之道”。氣息的抑揚頓挫與音樂停頓和張弛其實有著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絡。它們在演奏中會互相影響,相互作用,而渾然一體,相映成趣。我們在寫文章時,要講究句子的劃分;在同他人進行交流與溝通時,說話也要講究停頓與連貫的適時處理。如果語不成句或斷句不當,則難以表情達意,會令人費解。音樂的表現就更是如此。

  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的氣息運用,既要符合演奏者氣息自然順利規律,又要注意樂曲進行中的句逗劃分,一定要在適當的地方換氣、呼吸,如果句逗劃分對了,氣息也會同時變得順暢。反之,如果氣息不能適當地進行調整與控制的話,音樂語句的正常交待與敘述也會受到影響,會使語句變得不夠清晰,顯得語無倫次,樂曲的節奏就受到影響。

  如《春雨》這首琵琶獨奏曲,它是以江南評彈風格的旋律音調為基礎,進行變化發展而譜成的,為我們勾畫出一幅春雨降大地,萬物復甦,到處充滿生機勃勃的圖畫。樂曲的引子部分由泛音構成,安靜而晶瑩剔透,彷彿預示著生命的萌動。演奏時,要氣沉丹田,徐徐撥出,表現出一種舒展的情調,彷彿讓人看到江南春雨滋潤翠綠的田野,村莊,那種優美的畫面,其旋律具有評彈的特點,每句以輪音開始,以泛音結束,音樂流暢優美、清澈透明。這是一個起承轉合的句式結構,每小節為一句,演奏時要注意氣口,適時換氣,並且要把句子的語氣演奏出來。第一句因為是一個起句,它的最後一個音re,可以氣息飽滿,有一種上揚的感覺。第二句是一個承句,氣息平穩,略帶一點暗的色彩。第三句是一個轉句,語氣要肯定~些。第四句是一個合句,語氣要平緩下來,歸於平靜;這部分音樂在演奏時,切忌在每一句最後一個泛音處斷句、換氣,把樂句弄得支離破碎,如果斷句不當,氣息不勻,會使流暢的音樂變得一團團疙瘩,影響到音樂表現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四、氣息控制與音樂表現的關係

  音樂節奏的急緩,音的剛柔,力度的輕重等等,都寓不開氣息的配合。演奏任何一首樂曲,演奏者都需要行之有效地控制好自身的氣息,隨音樂節奏的起伏收放自如,恰於其分的融入情感。

  如劉天華先生創作的琵琶曲《虛籟》,表現了萬籟俱寂中蘊涵著的勃勃生機。劉天華先生在此曲中用了很多種手法,吸收了古琴和北方曲藝姊妹藝術的風格和韻味特點,使這首樂曲具有獨特的韻味,在演奏此曲時,也給演奏者在氣息的把握上帶來了一定的難度。要完成以上的音樂,必須依託氣息上的控制,方可做到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動靜相宜,收放、揮灑自如。

  另外,不同的音樂形象、音樂情緒,也會對氣息有不同的要求。以古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為例,雖然這兩首樂曲都是描寫秦末劉邦和楚霸王項羽在垓下之爭的戰爭場面的琵琶武曲,但表現的音樂情緒迥異。《十面埋伏》表現的是劉邦得勝的樂曲,樂曲開始時,音樂所表現的情緒是激越、高亢的、預示著凱旋,預示著勝利,因此講究氣息的停頓與進發,在氣息上要有爆發力和衝擊力。《霸王卸甲》同樣描寫楚漢相爭的歷史故事,採用寫實手法,鋪敘西楚霸王戰敗的情景。此曲著力表現和渲染的是西楚霸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英雄氣概,以及楚軍的英烈悲壯。由於《霸王卸甲》描寫的側面不同,角度不同,氣要沉,釋放相對要慢些。全曲開始在低音區,音色選擇要渾厚,情緒要求莊嚴肅穆,暗示著一種悲劇性的結局。氣息的運用要求深沉而凝重,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表現出樂曲的情緒、風格及人物的命運。

  如盲人藝術家阿炳創作的琵琶曲《大浪淘沙》,由於作者所處的時代、所遭受的悲慘命運,全曲表現的情緒有憤恨,有無奈,有對那個時代的控訴,有欲與命運抗爭的願望,也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憧憬……

  由於樂曲的抑揚變化、情緒佈局、動作選擇、音色取向、音樂律動及音樂表現等,都離不開氣息的影響與支撐,這就要求演奏者在演奏時一定要抓住氣息的變化,注意氣息的合理運用。掌握好在該舒緩時舒緩,該流暢時流暢,該提則提,該屏則屏,該鬆則鬆的原則;把樂曲的神韻充分表現出來,做到形神皆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