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養殖方法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野生條件下二年生植株就能開花結籽,初夏為開花結數隨生長年限而增多,開花後經13-15天種子即成熟。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於方面的相關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蒲公英的栽培技術

  種子準備

  花盤外殼由綠變為黃綠,種子由乳白色變褐色時即可採收。切不要等到花盤開裂時再採收,否則種子易飛散失落損失較大。一般每個頭狀花序種子數都在100粒以上。大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2克左右,小葉型蒲公英種子千粒重為0.8-1.2克左右。

  採種時可將蒲公英的花盤摘下,放在室記憶體放後熟一天,待花盤全部散開,再陰乾1~2天至種子半乾時,用手搓掉種子尖端的絨毛,然後晒乾種子備用。

  在蒲公英野生資源豐富的地方,也可直接控取野生蒲公英的根用於栽培。通常在10月份,挖根後集中栽培於大棚中,株行距8釐米×3釐米,栽後澆足水,至次年2月即可萌發新葉,這時再施一次有機肥,生長到一定程度即可採葉上市。

  整地施肥

  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種植。要畝施有機肥2000~3500千克,混合過磷酸鈣15千克,均勻地撒到地面上。深翻地20~25釐米,整平耙細,做平畦寬1.2米、長10米、起20釐米高小壟。

  蒲公英播種前,應先翻地作畦,在畦內開淺溝,溝距12釐米,溝寬10釐米,然後將種子播在溝內,播種後覆土,土厚0.3~0.5釐米。播種時要求土壤溼潤,如土壤乾旱,在播種前兩天澆透水。春播最好進行地膜覆蓋,夏播雨水充足,可不覆蓋。

  蒲公英的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每年6~9月份,種子分批成熟,當頭狀花序上的白色冠毛要脫落時便可採收種子。將花頭摘下,晒乾、脫粒、去掉雜質,裝袋儲存。種子採收後可隨時播種,採用條播法,按行距10~15釐米開溝,將種子均勻撒入,覆土1釐米,然後澆透水,並結合澆水,噴施殺蟲劑,用草簾覆蓋。

  ***2***移根繁殖

  春季或秋季可採挖野生蒲公英的根,移栽個整好的地塊內,行株距15釐米X10釐米。最好坐水移栽,以保證成活。 於10月份,將育出的苗栽植於事先準備好的溫室內,栽植密度為10釐米×5釐米,注意經常澆水,選擇在元旦一春節期間正好上市。

  大棚栽培:於10月份栽苗,方法同前,於3月上旬扣棚暖地,於4月上旬便可收穫。

  沙培法:為了使葉柄白嫩部分伸長,在出苗時覆沙,每次覆1~2釐米,一般覆4~5次可使白嫩部分增加5~10釐米。

  蒲公英的病害防治

  葉斑病:葉面初生針尖大小褪綠色至淺褐色小斑點,後擴充套件成圓形至橢圓形或不規則狀,中心暗灰色至褐色,邊緣有褐色線隆起,直徑3~8毫米,個別病斑20毫米。

  斑枯病:初於下部葉片上出現褐色小斑點,後擴充套件成黑褐色圓形或近圓形至不規則形斑,大小5~10毫米,外部有一不明顯黃色暈圈。後期病斑邊緣呈黑褐色。

  鏽病:主要危害葉片和莖。初在葉片上現淺黃色小斑點,葉背對應處也生出小褪綠斑。後產生稍隆起的皰狀物,皰狀物破裂後,散出大量黃褐色粉狀物,葉片上病斑多時,葉緣上卷。上述三種病害的防治方法是:注意田間衛生,結合採摘收集病殘體攜出田外燒燬;清溝排水,避免偏施氮肥,適時噴施植寶素等,使植株健壯生長,增強抵抗力;發病初期開始噴灑42%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67%萬興乳油2000~30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每10~15天1次,連續防治2-3次。採收前7天停止用藥。

  枯萎病:初發病時葉色變淺發黃,萎蔫下垂,莖基部也變成淺褐色。橫剖莖基部可見維管束變為褐色,向上擴充套件枝條的維管束也逐漸變成淡褐色,向下擴充套件致根部外皮壞死或變黑腐爛。有的莖基部裂開,溼度大時產生白黴。

  防治方法是: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機肥;加強田間管理,與其他作物輪作;選種適宜本地的抗病品種;選擇宜排水的沙性土壤栽種;合理灌溉,儘量避免田間過溼或雨後積水;發病初期選用5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5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600倍液、或50%琥膠肥酸銅可溼性粉劑400倍液、或30%鹼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灌根,每株用藥液0.4~0.5升,視病情連續灌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