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蘑菇應該怎樣種植

  栽培蘑菇,現有的溫室大棚、大弓棚、中小棚均可栽培。若需建棚,在收過小麥的地裡,弓棚南北走向,溫室東西走向。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大棚蘑菇種植,一起來看看。

  大棚蘑菇種植

>

  大棚、露地選擇及開畦

  栽培蘑菇,現有的溫室大棚、大弓棚、中小棚均可栽培。若需建棚,在收過小麥的地裡,弓棚南北走向,溫室東西走向。大棚用舊薄膜或黑薄膜,加草簾均可。一般棚長30-50米為宜。

  ⒈大棚開畦方法是

  ① 直畦:棚內鋪料一般三行料二行走道***4米的棚***,或四行料三個走道。兩邊畦放線鋪料各60釐米,中間畦放線鋪料1.2米,走道各70釐米。

  ② 橫畦:在棚內中央留一條寬70釐米的溝路兩邊作橫畦,每畦放線鋪料80釐米-1米,畦溝間隔40釐米,以此作完,算好棚長能做多少畦。不管那種開畦做法,把畦提前整平,雜草拔掉,鋪料前一天灌一次大水,溼度適宜,使棚內土壤手捏成片,一拽即散,便可進行鋪料播種,每畝地撒石灰25公斤。

  ⒉露地開畦方法是 將畦子直開,畦寬1米,直道寬70釐米***兩邊各留10釐米作取土用***,畦深20釐米,是地下畦,畦高出地面20釐米是地上畦。把土壤水份灌好,後劃線鋪料、涼料排廢氣。

  鋪料播種

  鋪料播種應選在晴天和陰天進行,不能在雨天播種,因料被雨水淋後,一是會增加含水量,二是易感染雜菌。晴天中午強陽光下也不宜播種,以免晒死菌種。

  ⒈鋪料 將堆制發酵好的培養料從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鮮石灰的畦面上,讓其散熱冷卻到30℃以下,然後抖散並混勻培養料後鋪在成龜背型的畦床上,鋪料厚度為20釐米左右,料厚薄均勻一致。邊鋪料邊播種。

  ⒉播種 播種方式有撒播、穴播和層播。麥粒菌種應採取分層撒播,不管大棚和露地栽培均可採取撒播。

  每平方米用種1.5-2瓶,菌種要求菌絲濃白、粗壯、不吐黃水、沒有萎縮、無雜菌、無蟎蟲。先將菌種瓶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裡洗一遍,表面消毒後再用,將菌種瓶打碎,種塊放入乾淨的盆中,用手掰碎,取三分之二的菌種,往料面上撒一遍,再用叉或手抓提培養料,讓菌塊落入料層中,整平料面,再將餘下的三分之一菌種均勻地撒在料表面,最後用木板或盆底稍壓平料面,緊跟覆蓋土壤。厚度4釐米左右,特別注意:撒種時面積不宜過大,應撒多少土蓋多少,另外大棚可採用播種7天后覆土。

  覆土及管理

  ⒈覆土時間 播種後應立即覆土,有利於保溫保溼發菌,還可提早出菇,一般在播種25天左右就開始出菇。若料水份偏溼,可播種7天后才開始覆土,一方面讓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可看到菌種塊菌絲生長情況。播種後上面可蓋薄膜或草簾。

  ⒉覆土方法 栽培雙孢菇必須覆蓋土壤,不覆地是不出菇的。大棚、露地栽培勻從走道中直接取土。先將走道出挖處打碎,上面撒上少許磷肥、爐渣、石灰粉、拌勻,最大土粒不能超過2釐米,土溼度是手捏成扁並能搓成團、而不粘手為宜。邊撒種邊蓋土,露地播種的可直接蓋上一層地膜和草簾,畦要帶龜形,料面上土四周要蓋嚴,均勻4釐米厚左右;走道順便形成了一條地溝,地溝能放水,增溼、通風、保溼。

  ⒊覆土後的管理 大棚播種,覆土後料面可以不蓋草簾,為了預防土表面水分流失快,可以蓋一層地膜,前三天不要揭膜,以後每天揭一次,每次通風30分鐘,以增加菌床內新鮮空氣。若土表面幹發白,可用噴霧器表面噴溼,若膜下菌絲已上土約15天左右,可去掉薄膜,增加溼度,讓氣生菌絲倒伏增粗,呈線狀橫向生長,使土內菌絲往土下長,往往因土層乾燥菌絲上不了土表面,可根據菌絲上土情況靈活管理,菌絲離表面土1釐米,料內全部長白,時間約20天左右;便可進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管理

  當氣溫降到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滿料的菌絲很快就會出菇,此時關鍵在於保持土層的水分。檢查土層菌絲是否離表面1釐米左右,菌絲邊低,出菇慢,菌絲在表層,出菇密而個體小,易***開傘***成薄皮菇,產量低。

  ⒈催菇 催菇即是誘導菌絲扭結形成原基。催菇的方法主要是用水來進行,此次噴水叫結菇水。當菌絲長到距土層表面1釐米時,噴一次重水,每平方米用水1.5-2.5公斤。噴水可根據土的乾溼程度噴,宜在上午或下午棚溫20℃以下噴水,噴水後,要加大通風量,大棚兩側要打通風孔,兩頭要揭起,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噴水後,若溫度適宜,在土壤中便形成大量的小白點狀原基,此時不能再噴水,以免原基死亡,注意保溫保溼管理。

  ⒉子實體生長時間的管理 噴水後形成的原基,經過2-3天以後,便分化形成菇蕾,當其長到有黃豆粒大時,噴一次重水,增加土壤的溼度,滿足子實體生長所需水分,此次用水叫出菇水。噴水還要根據天氣、土壤溼度和菇蕾大小、多少而定。在晴天,土壤偏幹發白,菇多,菇蕾大時,噴水量要大。要用噴霧器噴水,或者用灑水壺裝水淋下。在雨天和陰天,土壤溼潤,菇少、菇蕾小時,少噴水或不噴水。菇體表面光滑、潔白、無鱗片時,則表明分水不足,就要及時噴水增加溼度。出菇土的溼度仍是能捏扁並搓成圓形而不粘手為宜,菇蓋長到5釐米左右便可採收。

  採收與管理

  ⒈採收 當菇蕾長到菌蓋直徑達到3-5,菌膜未破裂,菌褶沒有裸露出來時,就要採收。一般適溫下5-7天便可採收。採收時,採大留小,旋轉摘下,注意不要傷及周圍的幼菇。叢生的菇,用刀切取大菇,留下小菇繼續生長,採菇留柄1釐米,切口要平整,不破裂,切根時將開傘菇、畸形菇分別裝在一起,標準菇整菇裝在一起,要輕拿輕放,裝入塑料筐或桶中。採收同時,清理掉菌床上的死菇、病菇,用土填補好菇腳坑。

  ⒉轉潮管理 每批菇採完後,徹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殘留根和死菇,修補好覆土層、填平菇腳坑,噴一次殺蟲藥,氯氰菊脂和殺蟎藥,然後噴一次重水,即稱轉潮水。過3-5天,下一潮菇又形成了。有的菌床連續出菇,一般出4-5潮菇,營養基本耗完。春節上凍前,若播種早,9月初下種,12月前可出2-3茬,晚了只出一茬,越冬,春季3月份後再出三茬。關中地區氣候乾燥,人為管理程度大,出菇潮數明顯,南方溼潤地區,連續出菇,沒有明顯潮次。秋菇質量比春菇好。

  越冬管理

  當氣溫低於10℃時,就極少有菇長出,此時停止噴水,做好越冬管理。其做法是:在畦料面上蓋上一層草簾或薄膜,保溫保溼管理,每週揭開1-2次,通風1小時,要在中午進行,若床上有菇,及時採收,檢查菌床土壤不能過幹,保持土處於微溼狀態。

  春菇管理

  每年冬季玉米稈收穫後,在11-12月份可以發料播種。冬前越冬發菌,春季出菇,此批菇也叫春菇,秋菇播種未出完菇的春季溫度到12℃以上,即3月中旬,便進入春菇管理。此時揭去薄膜,噴一遍殺蟲藥,後再噴重水1次,澆溼透土壤,走道灌滿水。若土幹,可分作2次上大水,直至土壤滲透,春季溫度上升快,菇長的快,5月天氣,每天要採2次,避免採大菇和開傘菇,後兩茬菇出來後,可噴營養素、菇大多等,以增加產量和質量。

  病蟲害防治

  在磨菇生長過程中,由於不適宜的環境條件,或沒有發酵的培養料,或是採菇後沒有及時清理等諸多原因,都會導致發生病蟲害,要求每個管理人員,一定要有嚴格、衛生、保量的完成每個操作過程,棚內場地常撒石灰,發料一定要熟透拌勻,覆土要乾淨,用水要衛生,用清潔水,通風良好,棚內空氣新鮮,都會減少病蟲害發生。一旦發生有菌蠅、線蟲,用菇蟲淨、高效氯氰菊脂噴霧或灌食鹽水,蘑菇上表面出現斑點,要多通風,少上水,用噴重康寧或百菌清克黴靈噴霧,以便要做到早預防早治療,這樣病蟲害發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蘑菇追肥有竅門

  一般而言,蘑菇出菇盛期和生長後期,生長期間養分供應不及時,會使得蘑菇產生畸形菇,嚴重影響蘑菇的產量和質量。對蘑菇進行及時的追肥,能使得蘑菇的產量有所提高。蘑菇在大棚中播種,應將大棚內的溫度調節在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滿料的菌絲會很快出菇,農業人員應保持土層的水分。據瞭解,蘑菇一般以經常澆水,小水勤澆為宜,一般每畝每批蘑菇應進行追肥2-3次,同時,應結合水進行追施,每平方米的用量為250-500毫升,在蘑菇施肥後應施一次清水,可及時的洗去蘑菇體上的肥液,可以及時的避免蘑菇花斑、黃斑的發生。肥液和水進行施用,可能夠使得蘑菇充分吸收。

  為了有效的提高蘑菇的產量,應及時施用肥料提高蘑菇的生長髮育。農業人員加強蘑菇間的管理,選用尿素150克或選用氨水250毫升,進行兌水50公斤,在溶化後進行均勻噴施,可促使蘑菇的的菇體變厚;可選用綠勃康1∶1000倍液,在蘑菇的子實體發育期間到蘑菇黃豆大小時進行均勻噴施,每隔5-7天噴施一次,可以及時的避免畸形蘑菇和病害的發生,可有效的提高蘑菇產量的20-30%;蘑菇噴施植物健生素水,使用植物健生素金都一號粉劑稀釋1000倍***每平方米用量2克兌水l000毫升***進行噴施。每次出菇後噴灑一次。可以促進蘑菇肥大,結實,可增加蘑菇的保鮮期,一般可增產20-30%。同時,蘑菇中可追加施用優質腐熟的人糞尿,將人糞尿兌水10-20倍進行噴施,噴完後可用清水噴灑一次,促進蘑菇的正常生長。

  蘑菇生長環境

  蘑菇隸屬於擔子菌綱,傘綱目,蘑菇科蘑菇屬,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廣泛,產量最多,消費量最大的食用菌。蘑菇喜歡陰涼潮溼環境,比如樹林深處,人工的陰涼潮溼的環境。

  蘑菇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是4-32℃,以20-25℃為最適宜。在20-25℃時,菌絲生長較快,濃密,健壯有力。高於25℃菌絲生長雖快,但稀疏無力,若 達30℃以上,則菌絲受害,生活力降低;低於15℃,菌絲生長緩慢。冬季可忍耐0℃低溫。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是5-25℃,最適溫度為14-16℃之 間。在14-16℃時,子實體生長較快,菌柄矮壯,肉厚,質量好而產量高。高於18℃。子實體生長雖快,但菌柄細長,薄皮易開傘,質量差;低於12℃,於 實體生長緩慢。出菇後,如遇連續幾天23℃以上的高溫,會造成死菇現象,菌絲生活力降低。室溫在5℃以下,子實體停止生長,菌絲體生長也極其緩慢。蘑菇子 實體散落孢子的適宜溫度為18-22℃。溫度超過25℃時,即使其他條件適宜,也不散落孢子。一般經培養2天左右,即可落下孢子,待培養血內孢子已呈深咖 啡色時即可分離。孢子萌發的適宜溫度為23-25℃,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延長萌發的時間,甚至不會萌發。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不能利用太陽光能進行 光合作用,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進行生長髮育。在營養物質中以含碳物質為最重要,其次是含氮物質和無機鹽。

  蘑菇菌絲適應的酸鹼度 較廣,在pH5-8.5之間菌絲均能生長,以中性偏酸***pH6.5-7.0***生長最好。但這樣的酸度對許多雜菌特別是黴菌也最為合適。如果調整到中性偏鹼 ***pH7.0-7.5***,可以抑制雜菌的滋生,蘑菇的菌絲體也能正常生長,同時可以延緩隨著菌絲不斷生長培養料的逐步酸化。 此外,蘑菇菌絲體和子實體不需要光線。直射光會使菌絲產生淡黃色,影響菌絲的生長,也會使子實體變黃,表面硬化,品質變差。

  蘑菇的生長環境往往缺少氧氣。因為菌絲在呼吸作用中不斷地吸收氧氣。放出二氧化碳,菇房中培養料的繼續分解也放出二氧化碳,所 以在蘑菇生長的環境中,容易積累二氧化碳,而缺少氧氣。菌絲體在培養料中若通氣不良,會逐漸退化。形成子實體時若通風不好,小菇會變黃死掉,正在生長的子 實體也會生長很慢,甚至死亡。種菇在成熟開傘階段氧氣不足,便不會落孢子,孢子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也不會萌發。因此,在蘑菇的生長髮育過程中,應加強通 風換氣,保證有充足的氧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