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種植的過程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那麼是怎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一、注意選擇高肥水地塊。高產優質小麥品種要求土壤養分必須全面、充足,才能滿足其高產栽培的需要,所以宜選擇地力高、水澆條件好的地塊,要增施有機肥,採用配方施肥技術。

  二、注意適期晚播,根據品種特性,確定適宜的基本苗。要防止播量過大,造成後期管理被動。

  三、注意防止倒伏,重施起身拔節肥。目前推廣的優質小麥品種,有的不抗倒伏,特別對於群體過大的麥田,在返青至拔節前須進行一次化控處理,可噴施多效唑或麥業豐。要重施起身拔節肥,控制多餘下落穗的形成,促進穗大粒多。

  四、注意澆好灌漿水,麥黃水,噴施葉面肥,防止早衰。澆好灌漿水,對於增粒重,預防乾熱風有重要作用。天氣乾旱,運用麥黃水,有利於下茬套種,防止早衰。在5月上中,結合防治病蟲害,噴2-3次葉面肥,如0.2%-0.3%磷酸二氫鉀,能減輕乾熱風危害,增產效果明顯。

  五、注意防治病蟲害。一般說優質小麥更易遭受病蟲害,如小麥紋枯病、白粉病,蚜蟲比常規品種發生早且重。應根據預測預報,及早防治。

  小麥種植的技術

  選地

  小麥適應性很高,適宜各種土壤,但是綜合性能高的土壤才能達到小麥的豐產豐收。這就要求土壤要結構良好、土層深厚、耕層較深,這才有利於蓄水保肥,促進根系發育。還要養分充足,有機質豐富,有機質可以為作物直接提供養分,在轉化中形成腐質,能改變粘土的堅韌和沙土的鬆散,還能提高土壤的通氣以及蓄水能力,是量度土壤肥力的重要內容。

  耕作整地

  在小麥種植前必須要整地,整地可使土碎地平,耕層鬆軟,乾溼適宜,使小麥能夠苗全苗壯,創造高產的土壤,保證地下部和地上部的協調生長。

  小麥整地的時候還要配合施肥,為了增加土壤有機含量,培肥土壤能力,增強土壤保肥保水能力,不僅要施足基肥還要增施有機肥。小麥所吸收的養分大部分來自於當季所施的肥料,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來自於土壤的肥力,肥料的一部分肥力會被土壤所吸收用來補充土壤失去的肥力,還有一部分會以各種形式流失。科學施肥對小麥的生長時非常重要的。

  N、P、K時小麥生長所需要的主要的三種元素,在小麥的不同生長期之中,對它們的所需是不同的。過冬期是小麥生長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期間內,小麥生長很緩慢,N素的吸收非常重要,在此期間養分的供應情況直接關係到小麥的總穗數。拔節到開花期是小麥最主要吸收養分的時期,佔到整個生長期的一半以上,這個時期對磷鉀的吸收最為明顯。

  田間管理

  隨著小麥的生長,苗情會發生各種變化,需要及時採取措施應對各種情況。 以保證穗、粒、種得到最大跟度的平衡發展,所以田間管理直接關係著小麥的生產情況。如果只採用一些常規措施是是很難適應小麥的生長髮展的,做到因苗制宜是非常有必要的。為例提高科學種田水平,必須有具體的指標來決定是採用促進還是控制措施。

  植株氮素水平和葉綠素含量變化使小麥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變化。以氮素為主的苗期葉色顯“青”;拔節時,幼穗和莖稈迅速生長,需碳水化合物增加,葉色褪談;孕穗階段是幼穗增大體積的時候,又以氮素為主,葉色轉綠,開花以後,主要是籽粒形成和有機物的貯存,葉色又稍落“黃”。青黃是小麥生長的正確表現,如果沒有這種表現就要適當的採取措施。顏色還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聯絡,要學會靈活掌握運用。此外小麥的長相和長勢也要掌握,這樣才能為豐收打下良好的基礎。

  當小麥生長達到生長髮育最旺盛的中期,田間管理就發生了新的變化:促進分櫱的兩極分化,使大櫱迅速生長,小櫱很快死亡,莖層整齊,麥腳乾淨;控制基部節間過長,增加單位長度乾重,達到壯稈防倒;培育良好株型,協調群體結構,改善通風透光條件,提高對光能的利用;增加小花數,減少退化數,提高結實第,爭取穗大粒多。

  當生長後期,也是關鍵的時期,要做好抗旱防澇的工作,春雨貴如油,這時容易發生乾旱,要做好灌溉的工作。往後又容易產生澇災,還要做好排澇工作。

  當小麥抽穗開花,植株封行以後,對於缺肥的麥田要多用葉面肥,葉面肥的有效吸收率可達90%以上。據測定,千粒重每增加1g,每畝可增產15kg左右,所以這是提高產量的有效措。葉面肥一般施一次,如果兩次,第一次在孕穗期,第二次則在灌漿初期噴施。

  雖然小麥在不同時期都會發生病蟲害,但是在後期更容易發生。更應該加強預測預報,以防為主,防早治好,並根據不同的病蟲害採取相應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