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種植技術

  蘋果開花期是基於各地氣候而定,但一般集中在4-5月份。蘋果是異花授粉植物,大部分品種自花不能結成果實。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地面灌溉

  大水漫灌和長畦通灌,都是很浪費水的,尤其在果園生草條件下,水流受草的阻擋,離水源遠近不同的地段,灌溉量差異很大。應當禁止漫灌和長畦通灌,推行以下節水的地面灌溉方式:

  ①小畦灌溉。可以一株果樹一畦,或2~4株果樹一畦,畦越小,越節水。小畦灌溉須修築主渠、支渠和毛渠,影響果園機械作業,適於家庭承包的小果園。也可用軟塑料管代替支渠、毛渠,原渠道佔地可稍墊高,以便行走機械,克服畦埂與渠埂多而影響機械作業的缺點,且省水,值得提倡,但軟管要接在有一定壓力的水龍頭上,有的果園與管道噴藥同用一個供水系統,也十分方便。

  ②細流溝灌6即行間臨時灌溉時由機械開多條溝灌水。隨開溝隨灌水,並及時覆土保墒。

  滴灌

  滴灌是滴水灌溉的簡稱,在水源處把水過濾、加壓,經過管道系統把水輸至每株果樹樹冠下,由幾個滴頭將水一滴一滴、均勻而又緩慢地滴人土中。水源啟開後所有滴頭同時等量地滴水灌溉。這種供水方式,使果樹根系周圍土壤溼潤,而果樹株行間保持相對乾燥。滴灌有許多優點:省水,是噴灌量的1/2,是地面漫灌量的1/3甚至更少;不需要整地;果樹生長結果好,產量高,品質優;管理省工,效率高。滴灌需要較高的物力投入,對水質要求也嚴,這是目前大面積推廣滴灌的限制因素。

  噴灌

  噴灌即噴灑水灌溉,利用水泵和管道系統,在一定壓力下把水經噴頭噴灑到空中,散為細小水滴,像下雨一樣地灌溉。噴灌的優點,也是節水,不需要整地,果實產量高、品質優,灌溉效率高;噴灌還有利於改善果園小氣候。噴灌也是一次需要投入較高的物力,而且在多風地區灌溉效率受一定影響。噴灌按豎管上噴頭的高度分有三種形式:一種是噴頭高於樹冠的,每個噴頭控制的灌溉面積較大,多用高壓噴頭;一種是噴頭在樹冠中部,每個噴頭只控制相鄰4株樹的一部分灌溉面積,用中壓噴頭;另一種是噴頭在樹冠下,一株樹要多個小噴頭,每個噴頭控制的灌溉面積很小,這種低噴灌又稱微噴,只用低壓噴頭。微噴一般不受風力的影響,比中、高噴灌更省水。

  灌溉時期和最低量

  蘋果園灌溉的最佳時期和果園灌溉的最低量是果園灌水中優先考慮的因素。我國蘋果主要產區在北方半乾旱地區,年降雨量在550~750毫米之間,年內季節分佈不合理,主要是秋末至夏初漫長的8~9個月降雨極少,土壤和大氣乾旱嚴重。蘋果春季新梢生長初期,又值坐果和幼果期,是需水臨界期,即關鍵需水期。

  灌溉的最佳時期,如果一年2次,應當在落花後坐果期一次,秋末冬初一次***凍水***;如果一年灌溉3次,可在第一次灌溉後4~6周時加一次。春季花前和花期儘量不灌溉,以免降低地溫影響坐果。秋末冬初灌溉之後,應有良好的保墒措施,儘量使這次水維持到春季還起作用。

  果園灌溉的最低量,是從一定乾旱對果樹生長結果有利和節水考慮的,主要依據是土壤含水量。適於蘋果樹生長的土壤含水量是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60%為下限。不同質地的土壤,其田間持水量***水分佔土壤乾重的百分數***差異很大,黏土約45%,黏壤土40%,沙壤土28%,沙土僅5%~8%。最低灌溉量,應使50―100釐米厚的土壤溼度達到最大田間持水量的60%以上,並應保持一定時間。

  土壤中水分減少到不能移動時,植物吸收和利用土壤水分也開始困難,這時的土壤含水量稱水分當量。幾種土壤在水分當量附近時的灌溉量可作為果園最低量,最理想的灌溉量如表,以作參考,一般在雨季前的灌溉量不宜大,而雨季後乾旱時灌溉量應大些。

  灌水量計演算法

  灌水量一般以達到土壤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為宜,其計算公式如下:

  灌水量***噸***=灌水面積***平方米***×樹冠覆蓋率***%***×灌水深度***米***×土壤容重×[要求土壤含水量***%***-實際土壤含水量***%***]

  灌水深度:未結果幼樹為0.5米,結果初期樹為0.7米,盛果期樹為0.9米。

  樹冠覆蓋率:暫定為100%。

  土壤容重:細沙土為1.45,沙壤土為1.36,輕壤土或中壤土為1.40,重壤土為

  1.38,黏土為1.30。要求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的60%~80%***:細沙土為15.2,沙壤土為20,輕壤土或中壤土為20.8,重壤土為20.8,黏土為22.4。

  經驗法

  經驗法是果園灌水時,根據當地果園的土質、樹種、乾旱程度、灌水方式及歷年灌水經驗來確定當地果園的灌水量。其中果園要求的土壤含水量***田間持水量的

  60%~80%***可根據以下經驗進行判斷。

  當土壤型別為細沙土或沙壤土時,若手捏土感覺乾燥無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3%~4%,屬於幹墒;若手捏土稍感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6%~8%,屬於灰墒;若手捏土明顯感到溼潤,則土壤含水量在10%~12%,屬於黃墒;若手捏土可成團,手上有水溼痕跡,則土壤含水量在14%~16%,屬於褐墒;若手握土時可擠出水跡,則土壤含水量在

  18%~20%,屬於黑墒。

  當土壤型別為輕壤土或中壤土時,若手捏土感覺乾燥無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4%~6%,屬於幹墒;若手捏土稍感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8%~10%,屬於灰墒;若手捏土明顯感到溼潤,則土壤含水量在12%~14%,屬於黃墒;若手捏土可成團,手上有水溼痕跡,則土壤含水量在16%~18%,屬於褐墒;若手握土時可擠出水跡,則土壤含水量在20%~22%,屬於黑墒。

  當土壤型別為重壤土或黏土時,若手捏土感覺幹無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6%~8%,屬於幹墒;若手捏土稍感溼意,則土壤含水量在10%~12%,屬於灰墒;若手捏土明顯感到溼潤,則土壤含量水量在14%~16%,屬於黃墒;若手捏土可成團,手上有水溼痕跡,則土壤含水量在18%~20%,屬於褐墒;若手握土時可擠出水跡,則土壤含水量在22%~24%,屬於黑墒。

  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是將肥料通過灌溉系統***噴灌、微量灌溉、滴灌***進行果園施肥的一種方法。近年來國內外均較重視,並開展了一些研究與生產試驗。

  灌溉施肥具有的特點和好處:

  ①肥料要素已呈溶解狀態,因而比肥料直接施於地表能更快地為根系所吸收利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據澳大利亞報道,與地面灌溉相比,滴灌施肥可節省肥料***氮月巴***44%~

  57%,噴灌施肥可節省11%~29%。

  ②灌溉時期有高度的靈活性,可完全根據果樹的需要而安排。

  ③在土壤中養分分佈均勻,既不會傷根,又不會影響耕作層土壤結構。

  ④能節省施肥的費用和勞力。灌溉施肥尤對樹冠交接的成年果園和密植果園更為適用。據國外報道,對甜橙幼樹滴灌施氮或施氮磷鉀肥效果良好。有的試驗表明,在微量灌溉施肥中,果實含酸量降低明顯,而對果實產量、大小及品質的影響與肥料直接施用的差異不明顯。

  灌溉施肥還須注意的問題:

  ①噴頭或滴灌頭堵塞是灌溉施肥的一個重要問題,必須施用可溶性肥料。

  ②兩種以上的肥料混合施用,必須防止相互間的化學作用,以免生成不溶性的化合物,如硝酸鎂與磷、氨肥混用會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銨鎂。

  ③灌溉施肥用水的酸鹼度以中性為宜,如鹼性強的水能與磷反應生成不溶性的磷酸鈣,會降低多種金屬元素的有效性,嚴重影響施用效果。

  施用量及配合比例

  不同年份基肥用量:中國各地實踐表明,基肥施用量如按樹齡計,每增1年,有機肥施用量宜增加15千克。如按產量計,產量22

  500千克/公頃以下時,l千克果實施有機質肥料1.5千克;產量22

  500千克鬆頃以上時,1千克果實施用2.5千克有機質肥料。基肥施用量,應占全年總施肥量的70%以上。施用時,應按優質、豐產的平衡施肥要求,適量配合施用磷、鉀肥料和微量元素肥料。

  三要素施用量及比例:採集了日本、美國、前蘇聯及我國三要素施用量比例,。同樣喬砧蘋果樹,在我國以清耕為主的耕作條件下,施肥量明顯高於其他國家。

  追肥數量:據經驗認為每生產100千克果實,需施純氮0.8―1千克,約合尿素2千克。氮:磷:鉀一般比例為1:0.5:l為宜,不同土壤、樹勢及栽培方式作某些調整。

  根處追肥種類及劑量:蘋果樹通常採用的追施時期、種類和劑量。可以看出,在生長季的前期,以施氮為主,尿素濃度宜為0.3%~0.4%;生長季後半期,以施磷、鉀為主,磷酸二氫鉀濃度宜為0.3%

  ~0.5%,尿素可為0.5%~0.7%。

  田間肥料試驗法

  為了準確地確定施肥量,應當在一定氣候和栽培技術條件下,在不同生態地區選擇代表性的土壤,分別對不同生物學年齡時期的果樹種類、品種進行定點定位的田間施肥試驗,一般包括施肥量、施肥期和肥料種類、比例的試驗。其施肥量試驗的水平數通常應在5個以上,以觀察整個肥料效應範圍,反映在該條件下施肥量與產量之間的數量關係,從而確定不同條件下的經濟有效施肥量標準,這是確定果樹施肥的基本方法和基礎。

  土壤施肥

  是蘋果園人工施肥的主要方式,有機肥和多數無機肥***化肥***用土壤施肥的方式。土壤施肥應施人土表層以下,這樣利於根系的吸收,也可以減少肥料的損失。有些化肥是易揮發性的;不埋入土中,損失很大。如碳酸氫銨,撒在地表面,一天損失7096,土壤越乾旱損失越大。硫酸銨試驗,施人,土表層以下1釐米、2釐米、3釐米,比施在土層表面減少的損失分別為36%、52%和60%。生草園特別是全園生草條件下的土壤施肥,應當施人土壤表層以下,或全園撒施,隨即灌溉,以減少肥料的損失。土壤施肥,在清耕園或帶狀生草園的非生草地段,可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①環狀***輪狀***施肥。環狀溝應開於樹冠外緣投影下,施肥量大時溝可挖寬挖深一些。施肥後及時覆土。適於幼樹和初結果樹,太密植的樹不宜用。

  ②放射溝***輻射狀***施肥。由樹冠下向外開溝,裡面一端起自樹冠外緣投影下稍內,外面一端延伸到樹冠外緣投影以外。溝的條數4~8條,寬與深由肥料多少而定。施肥後覆土。這種施肥方法傷根少,能促進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太密植的樹也不宜用。第二年施肥時,溝的位置應錯開。

  ③全園施肥。先把肥料全園鋪撒開,用耬耙與土混合或翻人土中。生草條件下,把肥撤在草上即可。全園施肥後配合灌溉,效率高。這種方法施肥面積大,利於根系吸收,適於成年樹、密植樹。

  ④條溝施肥。果樹行間順行向開溝,可開多條,隨開溝隨施肥,及時覆土。此法便於機械或畜力作業。國外許多果園用此法施肥,效率高,但要求果園地面平坦,條溝作業與流水方便。

  根外施肥

  包括枝幹塗抹或噴施、枝幹注射、果實浸泡和葉面噴施。生產上以葉面噴施的方法最常用。

  枝幹塗抹或噴施,適於給蘋果樹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可與冬季樹幹塗白結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漿中加入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濃度可以比葉面噴施高些。樹皮可以吸收營養元素,但效率不高;經雨淋,樹幹上的肥料漸向樹皮內滲入一些,或衝淋到樹冠下土壤中,再經根系吸收一些。枝幹注射可用高壓噴藥機加上改裝的注射器,先向樹幹上打鑽孔,再由注射器向樹幹中強力注射。用於注射硫酸亞鐵***1%~4%***和螯合鐵***0.05%~0.10%***防治缺鐵症,同時加入硼酸、硫酸鋅,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與土壤條件有關,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用樹幹注射效果佳。

  菌肥

  果樹體內外都存在許多微生物,其中不少是有益的,我們可通過篩選應用有益微生物為果樹的生長髮育、提高質量、增進抗性奠定良好基礎。菌肥的主要作用有:

  ①改變根量,由細菌產生的IAA、GA、CTK使植物次生根增殖,增加有效根量。

  ②軟化細胞壁,細菌產生的半聚糖醛酸轉化酶***PATA***可軟化根系細胞壁,從而促進營養吸收。

  ③產生轉鐵產物,細菌產生的轉鐵產物可聚合或螯合土壤鐵,使之成為對果樹更有效的物質。

  ④增加磷的有效性,細菌分泌出增加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的酸性物和螯合物。

  ⑤阻止病害,細菌改變根際環境,從而抑制根系病原體的競爭力。

  氣體肥料

  在保護栽培的條件下或者一定的生產栽培條件下,二氧化碳***C02***濃度決定光合作用強度。在光照充分、溫度較高時***28℃***,CO2濃度從通常的300微升/升增加到1000―2400微升/升,可使光合作用提高2倍。所以,栽培果樹或者蔬菜使用C02,對於提高產量具有極顯著的作用。

  施用CO2有多種方法:

  ①將叫乾冰放於果樹作物的地表。

  ②施用罐裝氣態的或液態的C02。

  ③可從燃燒枯木枝幹、天然氣、燃料油和丙烷獲得,但要防止內含有毒物質。

  ④像美國、澳大利亞的果園一樣利用防寒的大風扇,於8~11小時和15~17小時開動,改善CO2因光合作用造成的分佈不平衡狀況。

  ⑤增加有機肥的施用,據山東省果樹研究所報道,板栗園施馬糞,地面釋放出的CO2:濃度提高了142%,光合強度提高54%。試驗證明,天然氣作肥料,既提高地力,又避免土壤板結。試驗地3年後好氣性細菌數增加50倍以上,且比化肥投資減少。

  無機肥

  國外發達的國家主張有機農業,普遍反對施用化肥而要求施用有機肥。理由是施用化肥會造成汙染,使地力下降,加重水土流失和增加能量消耗。但施化肥對於永久性的果樹來說是必需的,因果樹吸收的礦質營養元素都必須是無機形態時方能為果樹利用。植物吸收這些營養元素後通過光合作用形成各種有機物,供動物和人類利用。所剩餘的有機質也必須通過腐生生物分解為無機形態後,方可被果樹吸收利用。

  當有機質分解形成的礦質元素和來自岩石土壤、空氣、雨水的礦質元素不能滿足果樹不斷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和質量需要時,合理增施化肥是完全符合自然規律的仿生栽培措施。這種措施基礎一旦失去就會使果樹生長失調,最終導致果樹減產降質。土壤板結,土壤沖刷加劇的現象,並非完全因施用化肥引起,而主要是由於使用化肥後減少或不施有機肥以及灌溉不當所造成。在有機質充分歸還土壤的前提下,即使長期施用化肥也不會因破壞土壤結構,而加劇水土流失。

  關於化肥施用後造成土壤環境汙染的問題,其一是某些元素施用過量,如硝態氮過量施用就會產生NO2-,這可以從減少過量施用或者通過改善土壤結構加以調節解決。其二是在化肥生產中儘量減少有毒物雜質,如化肥中的鎘等有毒物質,需要在製造中消除。在化肥的施用中,特別是氮肥,能量消耗多,這可通過利用菌肥來減少化肥用量,從而得以解決。

  養分平衡法

  養分平衡法是以李比希的歸還學說為基礎,其原理是著名的土壤化學家曲勞***Truog***於1960年首次提出的,後為司坦福***Stanford***所發展並試用於生產實踐。其含意是,根據果樹需肥量與土壤養分之間的平衡。即測出果樹各器官一年中從土壤中吸收的各營養元素數量,減去土壤的天然供給量,再考慮肥料的損失,所算出的結果就是該植株的施肥量。計算公式如下:

  某營養元素的施用量=***植物全年吸收肥料元素量-土壤供肥量***/肥料利用率

  土壤供肥量受土壤型別、氣候條件和栽培技術等因素的影響,通常可以通過田間試驗來確定。一般採用抽減法,即設定的肥料試驗處理,包括有分別不施其中某一種養分、施用三要素完全肥料和不施肥的處理,然後根據未施某一種養分處理的產量計算該養分的土壤供胞量。據日本資料介紹,氮的土壤供肥量約相當於植株年吸收量的方法,磷、鉀的土壤供肥量約相當於植株年吸收量的1/Q。果樹對肥料的利用率,氮為50%,磷約為30%,鉀約為40%。這樣可按上述公式分別許算出各營養元素的施用量。例如,25年生蘋果植株,年週期內各器官生長對養分的吸收總量為,氮***N***903克、磷***P205***128克、鉀***K20***883克。則

  氮施用量=〔903-***903×0.3***〕/50%=1204.0克

  同樣算出磷的施用量為213.3克,鉀的施用量為1103.7克。

  上述植株對養分的吸收量是按一年產生的新梢、花、果、根及樹體增長部分所含有的養分總量計算,尚未包括樹體由老化器官再分配利用的養分量,因此,計算所得出的年養分吸收量及該養分的施用量均略為偏高。

  營養診斷法

  所謂果樹的營養診斷,是應用化學分析或其他方法,揭示果樹體內新陳代謝過程中養分變化的規律,對果樹不同生育階段的營養狀況做出正確的評價。即通過診斷,判斷果樹在生育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對營養元素的缺乏、適量、過剩及其相互關係,以指導果園施肥或改進其他管理措施的一項技術。

  20世紀50年代以前,蘋果營養診斷多采用外部形態症狀鑑別,其後葉分析法開始使用。葉分析是指用化學或儀器分析的方法,對果樹葉片進行營養元素的全量分析。並將分析結果與診斷指標相比較而進行綜合分析,對果樹營養的豐缺狀況做出具體評價,從而指導施肥。

  蘋果生長環境

  紅富士蘋果在原產地日本主要栽植在北緯35-44度的地區,年降雨在1200-1400毫米,年平均溫度9.6度,4-10月平均溫度16-20度,12月至第二年2月平均溫度-10度以下,極限低溫在-25度。一月平均溫度0-9度,開花有效積溫達到410度,果熟積溫達到1099度,溫差大於10度全年有效積溫1500-3000度。

  在生產中發現,紅富士對溫度、日照、冷溫、降雨有很多要求,而這些與地理環境--海拔高度有直接的關係。海拔在800-2200米範圍內日照強,從花期到果實成熟,光照一般在2200小時,溫差大於10度,無霜期在200天,果樹結果成花非常好,而且色澤豔麗,糖度高。

  根據氣候特徵,溫度與緯度及海拔特性,栽植紅富士果樹時,緯度增高,海拔應該降低;緯度降低海拔高度也可以相應提高。在北緯38-40度,海拔應在200-500米;在北緯33-35度,海拔應該在1000-1500米;北緯28-30度,高度應在1600-2000米。

  北方落葉果樹必須進行冬眠方能進行正常生產,在7度以下低溫,要求達到1400-1600小時冷積溫。如果冬季溫度過高,冷積溫達不到要求,第二年春季開花結果出現落蕾不坐果現象。

  紅富士在低溫零下27度、時間超過3天,將發生枝幹凍害。6-8月份高溫35度則抑制花芽分化,促進秋稍旺長,抑制花青苷合成,果實不上色。

  花期最適溫度17-18度,花粉開始發芽溫度15-21度,最適宜溫度21-26度,溫度超過30度花粉不發芽。

  中國北方年降雨一般在500-800毫米,進入9月中下旬,紅富士特別是套袋果對土壤以及空氣溼度要求高,如果過低容易引起果實失水皺縮,同時也影響上色,需及時調整果園溼度。8月溼度過大容易引起輪紋病、褐斑病的發生。

  土壤PH值在6-6.5的中性土,有機質不低1%,透氣性比較好的壤土及沙壤土,土層厚度80-100公分有利於果樹的成長;有機質不足的可以通過果園生草以及使用商品有機肥進行補充調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