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楝種植方法

  印楝耐旱,是乾熱地區綠化造林的優良樹種。那麼印楝怎麼種植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生物學特性

  印楝、喬木,樹高冠大,高可達10-20米,胸圍1.8米-2.5米,冠大而圓,葉常綠。生長迅速,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三年生的樹高可達6-8米,地徑12-16釐米。印楝2-3年就開花掛果,8年後進入盛果期,單株產籽10-15公斤,收穫期可達100年以上。四月下旬至五月開花,邊開花邊掛果,六月至八月籽種成熟。

  2、溫度

  印楝是熱帶樹種,對氣溫要求較高。適宜種植在海拔 1000 米以下,年均氣溫不低於20℃,最冷月平均氣溫大於12℃,年均降雨量600-1000毫米,無霜的乾熱地區。印楝不耐寒,如果最低氣溫低於4℃,低溫持續二天以上,霜大,都會使印楝受凍死亡。如果無霜,年均氣溫低於20℃,印楝會因積溫不夠而長勢不良。從我州實際情況看,從紅河縣的紅河大橋至箇舊市小曼堤是乾熱地區,從小曼堤到箇舊市曼耗是半乾熱地區,這兩個地區從紅河面上升300-500米,就溫度這個因子來考慮是適合種印楝的。南盤江兩邊從江面上升80米-100米也適合栽種印楝。李仙江、滕條江屬溼熱地區,還有曼耗到河口中越大橋屬於溼熱地區,這些地方雨水較多,對印楝開花結果會產生影響,不能作為工業原料林來發展。如果作為生態綠化林來大面積種植不划算,因為溼熱地區是塊寶地,適宜種植的樹種很多,要把有限的土地資源來種植價值高的珍貴林木和經濟林木。有的地方海拔在1000米左右,但熱量不夠,又有霜,就不要去種印楝了,如開遠城郊,蒙自壩區,箇舊倘甸種的印楝長不起來,低溫一來就凍死。

  3、水分

  印楝耐旱能在乾熱地區生長,但不意味印楝在任何干熱地方都長得好,適量的水分對印楝的生長是很重要的。半乾熱半溼潤地區的印楝就比干熱地區的印楝長勢好,譬如,黃草壩一帶半乾熱地區坡地上種植的印楝比紅河、元陽乾熱坡地上的印楝長勢好,二三月份半乾熱地區的印楝葉子翠綠,主梢明顯,幹梢現象極少。在乾熱地區,降雨少,土壤乾燥度大的地段上種植的印楝就比降雨量多、土壤乾燥度小的地段上種植的印楝長勢差。如元陽縣大理石廠對面坡地上的印楝比呼山坡地上的印楝長勢要好。有的在冬春季節出現枯梢,甚至整株枯死,氣候乾旱、水分不足是原因之一。但印楝耐水性差,水分過多或排水不良也會影響印楝生長,造成死亡。

  4、土壤

  印楝是速生樹種,土層深厚,養分豐富的土壤有利於印楝速生豐產,在這些地方種植的印楝長勢良好。土層淺薄、石頭較多,乾旱貧瘠的土壤,印楝難於長好。印楝根系喜歡通氣透水,因此,沙壤土好,粘性土壤最差。印楝喜歡中性偏酸的土壤,鹼性大的土壤,特別是鹽鹼土不能種植印楝。在我州有兩種土壤值得注意,一種是黃泥土,這種土壤粘粒含量多,質地粘重,溼時粘鋤,通透性差,肥力低。還有一種是紫色土,風化快,土層淺侵蝕嚴重,乾旱缺水。這兩種土壤不利印楝生長,在這兩種土壤上種植印楝,長勢不良,葉黃株小,長不起來。要避開這兩類土壤或者對土壤進行改良後才能種植印楝。

  5、地勢

  地形對印楝生長也有影響。不同地形、不同部位,其土壤的厚度、溼度、質地都不一樣。“山高一丈、大不一樣”,“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緩坡和下坡的土壤厚度、肥力,溼度比陡坡、上坡好,印楝在緩坡和下坡種植效果就好。印楝是喜光樹種,陽坡光照時間長,有利印楝生長和結實。但乾旱的地方,陰坡水分要比陽坡多,印楝長勢相對要好。在當風坡面和風口上的印楝,容易幹梢,開花結果也會受之影響。乾熱地區的坡地,特別是陡坡地土層淺薄幹燥,水分容易流失,在陡坡地上種植印楝成效不好,不宜在陡坡地上大面積種植印楝,只宜栽種車桑子。

  採種育苗

  1、種源

  印楝種源較多,我州從緬甸引進較好的一個種源叫“格拉得瑪”,果小種短、果肉味苦,成熟較晚,七月八月果實成熟,印楝素含量高,可作為工業原料林種植。有個種源叫“薩得瑪”,果大種長,果肉味甜,四月五月果實成熟,成熟較早,印楝素量含低,只能作為生態綠化樹種種植。

  2、採種

  印楝籽種成熟顏色變黃時採摘。採下後要搓去果皮,用肥皂水沖洗後涼晒,幹而不粘就可作籽種育苗了。如果採摘處理後二三天就播種育苗,出苗率較高,可達70%-80%。但從緬甸採種運到紅河州,因多種因素所致, 運種時間較長,有的可達一個多月。存放時間長了,印楝發芽率就會降低,一般只能達到15%-20%。播種時間最好在八月下旬至九月上旬,超過十月中旬,出苗率更低,長勢不良,幼苗遇十一月低溫後因木質化低造成枯葉死亡。

  3、育苗

  育苗方式常用的有二種。一種是直接點籽在營養袋裡:先把籽種在水中浸泡48小時撈出,用沙或草蓆捂蓋摧芽。每天適量澆水並翻動,二至三天,籽種頂端露白後就直接點播在營養袋裡。這種方式簡便,但籽種露白後要及時組織人力點播。第二種是先在苗床育苗再移苗於營養袋裡:籽種浸種48小時後,散播在苗床上,覆蓋一層薄沙土,澆水適量,不能幹也不能過溼。三十天左右,苗高3-4釐米,有5片真葉時移苗到營養袋裡。這種方式育的苗上山造林成活率高。

  育苗營養袋規格一般為14釐米×20釐米,黑色最好,容易吸熱。袋太小不利於根系伸展,容易穿袋。袋太大,上山造林不便。袋裡土壤用沙壤土,不能用粘土。袋裡肥料看土壤肥力而定,放點腐熟農家肥最好,放化肥不能過量,容易燒苗。不能育裸根苗,在乾熱地區裸根苗上山造林難於成活。

  苗圃地要選在海拔600米以下,熱量充足,背風的平地。不要選在海拔1000米以上,迎風的山坡上,這些地方到冬季風大,氣溫下降,苗易凍死。

  苗床和營養袋裡的土壤用高錳酸鉀消毒。

  造林技術

  1、造林地

  造林地要選擇緩坡、土層深厚的地段,特別是工業原料林基地要選擇立地條件好的地段。土壤幹薄的陡坡地一般不要栽種印楝,效果不好,可種車桑子。乾熱河谷造林難度大,先易後難,宜喬則喬,宜灌則灌,這樣種植科學合理,效果較好。不要不擇條件,是山就種。結果成活率不高,得不償失,等於白種。印楝作為速生喬木樹種需要的水份和養分比車桑子這種灌木更多,它的適應性、耐旱性比車桑子差,不象車桑子那樣在乾熱河谷到處能種,都能成活。

  乾熱河谷谷底地段自然條件好,與印楝原產區自然條件相近,可以說是印楝最佳適生區,工業原料林基地應該擺在這些地段。要選出部份好地來種植印楝,成為原料林基地。在這些地上栽印楝比山上效果好,速生豐產,種一片成一片。此外公路兩邊的土層堆積,深厚疏鬆,水肥增加,栽種印楝容易成活,既可作為原料林,也可作為公路行道樹,綠化效果很好。在扶貧搬遷點的路邊、地頭、房前、屋後要見縫插針散種印楝,可成為以後農民的收入來源,又綠化四旁,美化環境。

  2、整地

  整地一般採用挖80cm×80cm的大塘和寬70cm,深80cm臺地兩種方式,印楝根系發達,塘小,深度不夠會影響生長,在坡地上不容易成活。

  3、密度

  根據不同目的用途而確定不同造林密度。

  培植採種為主的工業原料林的株行距:4米×4米、6米×6米。培植綠化荒山為主的生態林的株行距,2.5米×2.5米、2米×3米。

  4、造林

  造林時間在6月和7月,有的地方5月下旬進入雨季,雨水下透地後就可以上山造林。

  造林苗木要營養袋大苗,在離地25釐米處截幹種植後效果好。裸根苗上山造林後成活率極低,不能用。栽種時,注意撕袋,袋不撕掉,根在袋裡捲曲,長勢不好。印楝是速生樹種,需要充足的養分才能速生豐產,栽種時施底肥對印楝生長十分有利。每塘施300克-500克普鈣和土拌勻作為底肥,農家肥更好。有的地方放糖泥,一定要發酵腐熱搗碎放在塘裡。

  5、管護

  管護是造林後的重要問題,“三分造、七分管”。但是這個環節往往做得不夠或者不好。種下後,就少管或者不管,任其生長,長成什麼樣子算什麼樣子。有的印楝地裡雜草叢生,有的印楝長勢不良,有的印楝無人修剪,有的印楝被牲畜啃咬吃葉等,結果栽時象個樣子,過上一年後不成樣子,兩三年後不見樣子,這與管理不善有極大關係。所以管理工作十分重要,管理不好,前功盡棄。

  防治病蟲害

  1、印楝苗期容易得苗木猝倒病、白粉病、枯梢病等,施敵克鬆,多菌靈、代森錳鋅等農藥進行防治。用量按說明配製,結合實際適時噴施。

  2、印楝幼林期主要病蟲害是綠磷象甲,紅蜘蛛、葉蟎、野蛞蝓等,有的地方有鼠害,野兔啃咬,還有枯梢病。比較嚴重的是綠鱗象甲和枯梢病。綠鱗象甲是食葉害蟲,每年冬春季節最多,蟲害嚴重的植株,1株上有數十隻,把葉子吃光。可採用人工捕捉成蟲,施50%倍硫磷10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進行防治。印楝樹長大後,蟲害減少。枯梢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查清,有種源問題,有乾旱缺水問題,注意選擇好的種源和立地條件好的地段造林,可減少枯梢病的發生。

  印楝的栽培管理技術

  種植印楝,要因地制宜、科學規劃。若利用荒山坡地種植印楝要沿等高線開挖株行距都為4米,長、寬、深都為0.6?0.75米的種植塘。在種植前25天左右,把挖出的表土與腐熟的農家肥10公斤拌勻後回填塘中,塘土回填至1/3時,施入磷肥1公斤後拌勻,塘土回填至2/3 時,施入複合肥0.4公斤後拌勻。

  育苗的苗圃地應選擇在種植印楝林的中心地區或靠近地區,並且儘可能達到交通方便、水源充足、排灌方便。苗圃的土壤,特別是老苗圃要採用燒土法或藥劑處理法進行消毒。藥劑消毒方法是:用五氯硝基苯混合劑***五氯硝基苯:代樹森鋅或敵克鬆=3∶1***配製藥劑蓋種,用藥量為8克/平方米。

  印楝育苗採用種子直播入袋和苗床撒播幼苗移栽營養袋的方法育苗。種子質量好時,用種子直播,輔以苗床撒播取其幼苗補栽。種子質量差,育苗數量大時,用種子苗床撒播取幼苗移栽營養袋的方法育苗。印楝播種前要用冷水浸種48小時,育苗土壤要以3%的過磷酸鈣+ 10%的腐熟農家肥混合為營養土。育苗床的寬度以1米為宜,床面要平整,並澆透水,使土壤充分溼潤。播種後覆土厚度約1釐米的藥土,再蓋一層細軟而薄的草蓆、雜草等,播種後一般8?12天即可出苗。幼苗長出真葉,子葉尚未脫落時,即可移栽在營養袋中。塑料營養袋的規格以厚度6絲、16釐米×20釐米為宜。出苗期要適時適量澆水,為幼苗出土出齊創造有利條件。進入幼苗期後,要及時除雜草、追施尿素兌腐熟清糞水1?2次***20克/桶***,注意防治病蟲害。當幼苗進入迅速生長期後,要追施氮肥或複合肥2次尿素***40?50克/桶***,後期停止施肥。播種後的印楝9?10個月即可上山栽植。此時,苗高已達70釐米左右,而生長健壯的苗木有的可達1米以上。

  印楝最佳栽植時期是雨季,雨水浸溼土壤30釐米左右時,選擇下雨和陰涼的天氣栽植。栽植時在回填好的塘中挖出比塑料營養袋略大的坑,然後將塑料營養袋除掉,在不弄散營養土團的前提下,把苗種植於坑中。然後回填、扶正、壓實、澆透水,及時進行補種。

  印楝栽植成活後,要加強管理,防止人、畜、鼠對苗木危害。及時中耕地、清雜草。以後每年的雨季來臨,利用下雨時機,在每株樹冠下追施氮肥40至50克,並加土覆蓋。進入結果期,在秋、冬季節要沿樹冠滴水開挖環行施肥溝,肥料應選用腐熟的農家肥與氮、磷、鉀肥的混合肥料。每株的肥料施用量為:農家肥5公斤,尿素100克、過磷酸鈣100克、硫酸鉀25克。還要根據樹木的生長髮育特性、樹齡、土壤的貧瘠程度適當增加肥料。有灌溉條件的地方,在冬、春季節還要澆灌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