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配件茶洗的簡介

  “茶洗”就是用來洗茶的工具。那是什麼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茶葉要洗這是明人的講究。馮可賓的《***山字頂+介***茶箋》說,烹茶之前,“先用上品泉水滌烹器,務鮮務潔;次以熱水滌茶葉。”方法是,用竹筷夾茶葉“反覆滌盪,去其塵土黃葉老梗使淨”,然後再放入壺中,蓋好燜一回,再用沸水衝瀹。據文震亨《長物志》所載,茶洗“以砂為之,制如碗式,上下二層。上層底穿數孔,用洗茶,沙垢皆從孔中流出,最便。”宜興也產紫砂泥茶洗,據周亮起所說,也是“式如扁壺,中加一盎,鬲面細竅,其底便過水漉沙。”

  翁著《潮州茶經》中所說的茶洗,卻是“形如大碗,深淺式樣甚多。”“烹茶之家必備三個,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以浸衝罐,一以儲茶渣暨杯盤棄水。”這種茶洗,其實與書畫家的筆洗差不多,其功能也不在於洗茶。

  六十年代楓溪創制的茶洗,在茶具改革中,居功至偉。這種外觀如銅鼓的器皿,也分上下兩層,上層中間開有幾個小孔以供瀉水,其形制與明人的記述完全一樣,因此應正名為茶洗。新型的茶洗,上層就是一個茶盤,可陳放幾個茶杯,洗杯後的棄水直接傾入盤中,再通過中間小孔流入下層空間。烹茶事畢,加以洗滌後,茶杯、蓋甌***衝罐***等可放入茶洗內。一物而兼有茶盤及三個老式茶洗的功能,簡便無比又不佔用太多空間,難怪家家必備,而且經常被當成禮品以饋贈遠方來客。

  茶道配件茶洗的歷史

  茶洗,常被人誤稱為“茶船”,這是一種必須糾正的稱謂。茶船是蓋甌底託的專稱。據唐代李匡《資暇錄》所載:“茶托子,始於建中***唐代宗年號***蜀相崔寧之女。”崔寧女喜喝茶,嫌茶盞燙手,便用個碟子裝入融軟的臘,按出盞腳的形狀後,叫漆匠依照模型複製。崔寧很欣賞千金的傑作,特命名為“茶托”,後遂流行於世。因為它的形狀像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故又稱“茶船”、“茶舟”。不過這則記載並不可靠。1975年,江西省吉安縣等地已出土有南朝齊永明十一年***493***的青瓷託盞,可見早在南北朝時期,已有茶船“駛”入茶座。

  有關工夫茶的文獻中,多提到“若深杯”。這種白地藍花、底平口闊,杯背書“若深珍藏”的茶杯系康熙年間產品,“若深”是人名還是齋號,有關陶瓷鑑賞一類的書籍中均未提及。

  茶道茶具的使用方式

  茶盤又稱茶船就是盛放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材質廣泛,款式多樣,圓月形、棋盤形……等等。但不管什麼材質和式樣,最重要也是四字訣:寬、平、淺、白。就是盤面要寬,以便就客人人數多寡,可以放多幾個杯;盤底要平,才不會使茶杯不穩,易於搖晃;邊要淺,色要白,這都是為了烘托茶杯、茶壺,使之雅觀。

  茶盤又稱茶船就是盛放茶壺、茶杯、茶道組、茶寵乃至茶食的淺底器皿;它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形狀可方可圓或作扇形;可以是單層也可以是夾層,夾層用以盛廢水,可以是抽屜式的,也可以是嵌入式;單層以一根塑料管連線,排出盤面廢水,但茶桌下仍需要一桶相承;其選材廣泛,金、木、竹、陶皆可取。以金屬茶盤最為簡便耐用,以竹製茶盤最為清雅相宜。此外還有檀木、紅木的茶盤,例如綠檀、黑檀茶盤等。

  相關歷史 端茶盤時一定要將盤上的壺、杯、公道拿下,不然一個失手,全盤覆沒,代價未免慘烈,筆者有茶友曾遭此劫難,每每談起,扼腕痛惜!時下有流行茶盤和茶桌合為一體的樹根茶臺,體積龐大,不必搬來搬去,掀動一角都需匹夫之力,所以永遠不會失手傾翻茶盤。惜乎此類二合一的根雕茶臺斧砍鋸分,諸多人力痕跡,造型粗陋,鮮有妙趣自然,雅則雅矣,卻不“高雅”,所謂“上品”者可遇而不可求。樹根茶臺因其重、大,風格顯著,所以對茶室面積、風格也有所要求,筆者親見一間十多平米的現代裝修茶室內塞進一個根雕茶臺,猶如一位相撲運動員侷促在禁閉室,不倫不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