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輸血的不良反應

  輸血已經成為治療血液疾病、搶救傷員生命和保證一些手術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那麼你知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1.免疫性溶血反應:非溶血性發熱反應、過敏反應、蕁麻疹、非心源性肺水腫、移植物抗宿主病、輸血後紫癜、對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或血漿蛋白的同種***異體***免疫等。

  2.非免疫性高熱***有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理化性溶血、醫學教|育網蒐集整理空氣栓塞、出血傾向、枸櫞酸鈉中毒、鉀中毒、血液酸化、高血氨、含鐵血黃素沉著症、血栓性靜脈炎、疾病傳播***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瘧疾,鉅細胞病毒感染等***。

  輸血的治療原則

  輸血已經成為治療血液疾病、搶救傷員生命和保證一些手術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由於輸血發生差錯,造成病人嚴懲損害,甚至死亡的事故並不鮮見。美國的統計資料報道,在1976年至1985年的10年間。美國共發生輸血死亡事故159例,其中由於ABO系統的錯誤為137例,佔86%。為了保證輸血的安全性和提高輸血的效果,必須注意遵守輸血的原則。

  隨著醫學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輸血療法已經從原來的單純輸全血,發展為輸全血和成分輸血***transfusion or blood components***。成分輸血,就是把人血中的各種有效成分,如紅細胞、粒細胞、血小板和血漿分別製備成高純度或高濃度的製品再輸入。這樣既能提高療效,減少不良反應,又能節約血源。

  在準備輸血時,首先必須保證供血者與受血者的ABO血型相合,因為這一系統的不相容輸血常引起嚴重的反應。對於在生育年齡的婦女和需要反覆輸血的病人,還必須使供血者與受血者的Rh血型相合,以避免受血者在被致敏後產生抗Rh的抗體。

  即使在ABO系統血型相同的人之間進行輸血,在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corss-match test***,即不僅把供血者的紙細胞與受血者的血清進行血清配合試驗***這稱為試驗主側***;而且要把受血者的約細胞與供血者的血清作配合試驗***這稱為試驗的次側***。這樣,既可檢驗血型測定是否有誤,又能發現他們的紅細胞或血清中,是否還存在一些其它的凝集原或凝集素,足以引起紅細胞凝集反應。在進行並叉式配血試驗時,應在37℃下進行,以保證可能有的凝集反應得以充分顯示。

  如果交叉配血試驗的兩側都沒有凝集反應,即為配血相合,可以進行輸血;如果主側有凝集反應,則為配血不合,不能輸血;如果不側不起凝集反應,而次側有凝集反應,只能在應急情況下輸血,輸血時不宜太快太多,並密切觀察,如發生輸血反應,應立即停止輸注。

  以往曾經把O型的人稱為“萬能供血者***universal donor***”,認為他們的血液可以輸給其他血液的人。但目前認為這種輸血是不足取的,因為,雖然O型的紅細胞上沒有A和B凝集原,因而不會被受血者的血漿凝集,然而O型人的血漿中的抗A和抗B凝集素能與其它血型受血者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反應。當輸入的血量較大時,供血者血漿中的凝集素未被受血者的血漿足夠稀釋時,受血者的紅細胞會被廣泛凝集。

  總之,輸血是一個多環節的過程,每個環節上的失誤都可能造成嚴重事故。因此,大進行輸血操作時,必須嚴格遵守輸血原則,密切注意觀察;而且只在確實需要時才進行輸血。決不可盲目濫用。

  輸血的簡介

  輸血的歷史:最早的輸血是在1667年,一個法國貴族將280ml的小牛血輸給了一個精神失常的流浪漢,企圖治療他的精神問題。這位倒黴的患者在經歷了嚴重的免疫反應、在鬼門關徘徊數次之後,居然奇蹟般地活了下來,並且維持了一段時間的平靜,因而輸血療法被一些有創新想法的醫生所接受。

  在隨後的300年間,輸血療法仍然是在探索階段。由於沒有相關知識***比如血型***,輸血造成了很多人的死亡,但醫生們也發現輸血也真的能夠挽救生命。直到1912年法國人卡雷爾博士***Alexis Carrel***因創造血管吻合術進行輸血而獲得了諾貝爾獎,輸血療法才獲得了較大範圍的肯定。

  真正使輸血成為科學有效的治療方法的人是維也納的病理學家蘭士臺納***Karl Landsteiner***,他從1901年開始發現了人類的ABO血型及凝集規律,為現代輸血提供了堅實的病理生理學基礎,在隨後的20年裡,其他醫生又逐步建立了血液抗凝和交叉配血技術,輸血成為了一種常規治療方法,在所有醫院都可以進行。而蘭士臺納也在1930年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狹義的輸血是指輸注全血,廣義的輸血是包括全血在內的、由血液製備的各種有形或無形成分的輸注,嚴格來說,造血幹細胞***骨髓或外周血***也算是一種特殊的輸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