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不良人際關係

  小學生目前的人際關係不外乎與父母的關係、與老師的關係、與同學的關係,會造成什麼?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些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的影響

  人際孤獨

  孤獨感是指因離群索居而產生的一種無依無靠、孤單煩悶的不愉快的情緒體驗,人際孤獨是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因交往障礙而帶來的孤獨體驗。生活中,每個人都會有感到孤獨的時候,孤獨是人存在的感受標誌。只要有自我意識,就會有孤獨的體驗。所以,我們不能一談到孤獨就以為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現。事實上,對於孤獨體驗,我們應該首先接受,而不是消除。然而,如果一個人的孤獨感特別強烈,並且長期存在,影響了正常的人際交往和工作學習,那麼這就可能有心理障礙了。對於小學生這樣一個群體,儘管他們大多數時候都生活在學校的集體環境裡,但是,由於社會、家庭、個性或交往技能方面的原因,仍有一部分小學生患有人際孤獨。

  的原因

  環境因素 孤單的環境,獨自一人或在人煙稀少的環境,縱使有交往的願望,也沒有交往的物件。如笛福筆下的魯賓遜,一人在孤島上獨來獨往,這時就會受孤獨感的侵襲。陌生的環境,有的環境儘管熱鬧,但對個體而言是陌生的、不熟悉的,要獨自面對許多問題,承受許多壓力,無法從他人那裡得到幫助,於是就會感到特別孤獨。突變的環境,有時由於環境突然變化,會使人一下子無法適應,從而產生孤獨感。現代社會是一個開放的社會,上述三類環境已不多見,然而,由於人為因素而造成封閉的家庭環境,則是兒童產生孤獨感的重要原因。

  自我意識增強 小學生尤其是高年級學生的孤獨感與自我意識的增強有密切聯絡。他們越來越發現自我與其他同齡人之間的心理差異,逐漸意識到自己會有與眾不同的感受,併產生了解別人內心世界並被其他同齡人接受的願望和需要。他們經常思考這樣的問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別人會怎樣看我”。他們關心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視他人的評價。因此,一方面覺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祕密,不願意告訴別人,有一種閉鎖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別渴望別人能真正瞭解自己,希望用自己的祕密和別人的祕密進行交流。當這種願望得不到滿足時便會陷入惆悵和苦惱,產生與他人、與外界格格不入的孤獨感。

  自我評價不當 隨著自我意識的覺醒和建立,個體經常會對自己進行反省和評價。這種評價隨外界環境和自身情況的變化而不斷地調整。如果一個人的自我評價過低,往往產生自卑心理,對別人的評價過分關注,時刻擔心自己的形象受損。他們在別人面前表現出膽怯、縮手縮腳,不夠主動,經常壓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去做自己想幹的事情,害怕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恥笑。這種閉鎖心理自然影響到與他人的交往。因此,自卑心理嚴重的人往往缺少朋友,不輕易對別人袒露胸襟,覺得他人隨時都在評價自己,容易產生人際孤獨。如果一個人自我評價過高,則易產生自負心理,看不起別人。他們在交往中則表現為不合群、不隨和、不尊重他人。因此,自負心理嚴重的人也會因缺乏朋友而感到孤獨。

  情緒、情感障礙 人際交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溝通和情緒、情感方面的相互影響,強調的是人際之間的情感關係及心理距離的遠近,情緒、情感成分是人際交往的主要成分。因此,人際交往障礙與情緒、情感障礙的關係非常密切,且後者常常誘發人際孤獨。常見的情緒、情感障礙有害羞、恐懼、憤怒、嫉妒等。其中,害羞、恐懼與孤獨感相聯。害羞是多數人都會體驗到的一種情緒,害羞一旦與自卑感聯絡在一起,就會妨礙人際間的正常交往。個體在面對陌生人或一群人時,心理會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繼而面紅耳赤,甚至張口結舌,產生恐懼心理。害羞和恐懼使人產生逃避行為,避開與人交往的情境,離群索居,封閉自我是滋生孤獨的溫床。

  小學生改善不良人際關係的方法

  1.積極主動交往。如果孩子和同學之間關係冷淡,可能因為沒有積極主動地團結同學。或者在和別的同學打交道的過程中,總處於一種被動狀態,希望別的同學主動跟自己好,主動邀自己參加活動,這是一種消極的交際心態。

  其實,在交往中我們自己主動一點。不僅有助於形成和諧的人際關係,而且還能鍛鍊自己的膽量,培養自己大方、慷慨的氣度。

  我們首先可以和那些與自己有相同興趣或愛好的同學建立親密的夥伴關係,這一點是很容易做到的。接下來,對其自己興趣並不相投的同學,我們也應該積極主動地搞好關係。

  特別是班上一些生來膽小、害羞、易自卑、內向的同學,我們更要主動地團結他們,有好玩的大家一起玩,有好吃的大家一塊兒分享。有好的活動大家一起參加。在活動中大家就會得到鍛鍊,慢慢變得開朗、大方起來。

  2. 學會尊重別人。人們常說,人際交往就像一面鏡子,你對別人怎樣,別人就會如何對待你。所以,想要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我們很多同學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在山谷中,對著周圍的群山喊:“你好,你好。”山谷迴應:“你好,你好。”如果喊:“我恨你,我恨你。”不用說,山谷也會喊:“我恨你,我恨你。”這就是“朝天空吐唾沫的人,唾沫也會落在他的臉上: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尊敬他”。

  3.樂於助人。人是一個社會動物,都是需要關懷和幫助的,尤其會十分珍惜自己在困境中得到的關懷和幫助,並把它看成是“雪中送炭”,視幫助者為真正的朋友、最好的朋友。幫助同學不一定是物質上的幫助,簡單的舉手之勞或關懷的話語,也能讓同學產生久久的感動。如果我們能幫助曾經傷害過自己的人,就既能顯示出自己的博大胸懷,又有助於“化敵為友”,為自己營造一個更為寬鬆的人際環境。

  4.心懷感激。生活在校園群體裡的我們,要常懷感恩之心,就會使人際關係更加和諧。情感的紐帶因為有了感恩,才會更加堅韌;友誼之樹必須靠感恩來滋養,才會枝繁葉茂。平時,我們應堅持“投之以桃,報之以李”,時時處處想著別人,感激同學。因為有了感恩,我們就會成為同學心目中的好同學、好哥們、好朋友。

  5.尋找同學間的共鳴點。人與人之間,如果能主動尋找共鳴點,使自己的思想愛好與他人趨同,就能夠使人們之間增進友誼,結成朋友。共鳴點有哪些呢?其他同學的正確觀點和行動、有益身心健康的興趣愛好等,都可以成為我們獲取友誼的共鳴點、支撐點。當同學取得好成績獲大獎時,我們應為其歡呼,為其喜悅;當同學遇到困難、遭遇不幸時,我們應把別人的困難、不幸當作自己的困難和不幸……做到這樣同甘共苦,身邊的好朋友一定會越來越多。

  6.大度寬容。為人處世要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人與人是不同的,每個人都有其獨特性,有自我獨特的愛好、追求、性格,甚至怪癖。人與人之間的頻繁接觸,難免會出現磕磕碰碰的現象。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因此,在人與人的交往過程中學會大度和寬容,就會營造出一種親密無間、融洽無比、相輔相助的人際關係。

  7.勇於認錯。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重要的知錯就改,我們在同學中亦是如此。如果我們不小心得罪了同學,就應及時、真誠地道歉。這樣不僅可以彌補過失,化解矛盾,得到同學的諒解,而且還能促進雙方心理上的溝通,緩解彼此的關係。切不可把道歉當成恥辱,那樣將有可能使你最終失去朋友,人緣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