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高效溝通的技巧

  在與下屬溝通的時候,作為上司的經理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高高在上。本來上司和下級之間就存在地位、身份上的不平等,有些做上司的還有意無意地擴大這種不平等的效應,導致下屬在上司面前唯唯諾諾,有話不敢講,影響了上下級的順暢溝通。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關於,歡迎借鑑參考。

  一、溝通的人為障礙

  ***1***溝通的位差損耗效應

  美國加利福尼亞洲立大學研究發現:來自領導層的資訊只有20%-30%被下級知道並正確理解;從下到上反饋的資訊不超過10%被知道和正確理解;而平行交流的效率則可達到90%以上。

  ***2***先入為主

  先入為主是偏見思維模式造成的。溝通的一方如果對另一方有成見,順利溝通就無法實現。比如你對一個下屬的能力產生懷疑,即使這位下屬有一個很不錯的想法你可能也不會接受。

  ***3***自以為是

  對待一個問題自己已經有了一定的想法和見解,這時候就很容易關上自己的心門,不願意甚至拒絕接受別人的意見。要知道正確與錯誤都是相對的,當我們以寬闊的胸懷、謙虛的心態對待他人的建議時,肯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4***缺乏反饋

  反饋是溝通的過程中或溝通結束時的一個關鍵環節,不少人在溝通過程中不注意、不重視或者忽略了反饋,結果溝通效果打了折扣。不少人在溝通中都以為對方聽懂了自己的意思,可是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與自己原來的意思大相徑庭。其實,在雙方溝通時,多問一句“您說的是不是這個意思……”、“請您再說一下,好嗎·”,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5***不善於傾聽

  傾聽是溝通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良好的傾聽是高效溝通的開始。傾聽不僅需要具有真誠的同理心的心態,還應該具備一定的傾聽技巧。居高臨下,好為人師;自以為是,推己及人;抓耳撓腮,急不可耐;左顧右盼,虛應故事;環境干擾,無心傾聽;打斷對方,變聽為說;刨根問底,打探隱私;虛情假意,施捨恩賜等都是影響傾聽的不良習慣,應該注意避免。

  ***6***高高在上

  在與下屬溝通的時候,作為上司的經理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高高在上。本來上司和下級之間就存在地位、身份上的不平等,有些做上司的還有意無意地擴大這種不平等的效應,導致下屬在上司面前唯唯諾諾,有話不敢講,影響了上下級的順暢溝通。有一個老闆,辦公室將近二百平方米,老闆桌是最大的,老闆椅也是最高的,可是在他的辦公桌前放著一個小小坐椅,下屬每次來彙報工作或請示問題,都要必恭必敬端坐那裡,這種儼然“審問”的環境很明顯是要影響溝通效果的。也有的上司,在與下屬溝通的過程中,心不在焉,擺架子等,這些都是高高在上的表現。

  二、高效溝通的技巧之一——清晰、簡潔地傳送資訊

  在資訊傳送過程中,資訊包括三個方面內容:資訊、思想和情感。在溝通中,傳送的不僅僅是資訊,還有思想和情感。因此,在傳送資訊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選擇有效的資訊傳送方式***HOW***

  有效的資訊傳送方式在溝通中十分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針對溝通物件和目的的不同選擇不同的傳送方式。資訊傳送方式很多,比如會議、電話、親筆信件、***、面談等。如果是一般的說明情況的資訊溝通,通過信件、電話、郵件就可以解決;如果是為了交流感情和增加信任,則應該在合適的時間、地點面談為好。

  2.何時傳送資訊***WHEN***

  例如何時約見客戶,何時發出致謝函,何時向老闆彙報,何時與下屬談心,要講究“天時、地利、人和”,這一點非常重要。

  3.確定資訊內容***WHAT***

  資訊的內容是溝通的實質,不存在沒有任何內容的溝通。因此,在溝通開始前,應該對資訊的內容做些適當準備,哪些該說,說到什麼程度,哪些不該說。資訊的內容應該清***續致信網上一頁內容***晰簡潔,用詞準確,避免模糊不清或容易引起誤解的表述。專業術語在基本確認對方能夠理解的情況下方可使用。同時還應該注意的是資訊的載體,比如語音、語調、肢體語言的不同運用,就會給對方形成不同的感受,進而影響溝通質量。

  4.誰該接受資訊***WHO***

  ——誰是你資訊的接受物件;

  ——先獲得接受者的注意;

  ——瞭解接受者的觀念;

  ——瞭解接受者的需要;

  ——瞭解接受者的情緒;

  5.何處傳送資訊***WHERE***

  在正式場合還是非正式場合,比如銷售部經理要求財務部改善服務流程和服務態度的建議,就不宜在會議場合提出,而應在平時與財務部經理進行“私下”溝通,否則會被人誤解為“發難”或“告狀”。而與客戶前期預熱洽談階段,則不一定要在辦公室這樣的正式場合,在休閒的茶社、咖啡廳等地方則比較合適。

  三、高效溝通的技巧之二——積極傾聽

  溝通高手在嘗試讓人傾聽和了解之前,會把傾聽別人和了解別人列為第一目標。如果你能做到認真傾聽,對方便會向你袒露心跡。掌握別人內心世界的第一步就是認真傾聽。在陳述自己的主張說服對方之前,先讓對方暢所欲言並認真聆聽是解決問題的捷徑。

  1、對對方的需要表示出興趣:你帶著理解和相互尊重進行傾聽,才能表現出對對方的需要的興趣來。

  2、避免先入為主:這發生在你以個人態度投入時。以個人態度投入一個問題時往往導致憤怒和受傷的情感,或者使你過早地下結論,顯得武斷。

  3、使用口語:使用簡單的語句,如“呃”、“噢”、“我明白”、“是的”或者“有意思”等,來認同對方的陳述。通過說“說來聽聽”、“我們討論討論”、“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或者“我對你所說的很感興趣”等,來鼓勵說話者談論更多內容。

  4、以關心的態度傾聽:像是一塊共鳴板,讓說話者能夠試探你的意見和情感,同時覺得你是以一種非裁決的、非評判的姿態出現的。不要馬上就問許多問題。不停的提問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聽者在受“炙烤”.表現得像一面鏡子:反饋你認為對方當時正在考慮的內容。總結說話者的內容以確認你完全理解了他所說的話。

  遵循這些原則將幫助你成為一名成功的傾聽者。養成每天運用這些原則的習慣,將它內化為你的傾聽能力,也會有助於你再職場工作減少許多麻煩。

  四、高效溝通的技巧之二——提高溝通的效率

  對於“資訊堆積”的問題,缺乏的就是資訊的提煉和加工過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往往已經完成了構想的階段,具備了很豐富的素材,但並不具備交流、彙報、溝通的條件,我們需要檢查已經準備好的素材是否能夠表達明確的意圖和溝通目標,需要將材料進行提煉和加工,將其歸納成為具有說服力,能夠支撐其表達意圖的材料。與之對應的另外一種情況是,我們只是有了初步構想,要把這個思想火花及時記錄下來,而不是立刻讓別人按照這個不成熟的構想進行下一步操作,因為這個構想往往並不全面,甚至存在嚴重錯誤,貿然進行下一步工作可能造成工作的損失和反覆,造成具體工作人員失去對管理者的信心。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在進行溝通之前進行資訊的提煉、加工和篩選。

  對於“自我溝通”的問題,改進的方法是進行互動。即在資訊交流過程中要注意聆聽者的反饋,不斷引發聆聽者對所談問題的思考。有的管理學家甚至提出這樣的觀點“慢速溝通比快速溝通更有效”,其理論依據是由於說話的速度慢,聆聽者在瞭解前面的問題後,非常急於聽到後續的問題,導致思想完全集中在你所傳遞的資訊上面。

  “自我溝通”的問題也存在變異情況,一些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計劃或任務時,往往將自己的想法自上而下一味的傳遞,並不知道下屬是否真正瞭解了自己的工作意圖,導致工作結果與設想偏差很大,只得再進行返工,工作效率不高,且容易挫傷下屬員工的工作積極性。這樣的管理者可能非常瞭解互動的意義,但往往在實際工作當中不知道如何與員工進行互動,導致溝通不暢,效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