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鬆症發病有哪些症狀

  骨質疏鬆症是指單位體積骨骼中骨量減少,骨組織的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的一種全身性疾病。那麼骨質疏鬆發病的徵兆都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給大家詳細講解相關知識吧。

  骨質疏鬆發病的4大徵兆

  1、活動能力減退。

  發現關節活動發僵,伸展身體時出現不適,感到容易疲勞,雙下肢發沉、動作緩慢時,就要注意避免摔跤了。

  2、身高減少,出現駝背。

  由於骨質疏鬆會造成脊椎壓縮變形、前傾、背曲加劇,所以會出現身高降低,形成駝背現象。

  3、摔倒。

  由於老年人對疼痛敏感性差,有的已經發生了骨折,但未感到明顯疼痛,不及時就診,容易耽誤治療。因此,老人只要跌倒就要及時就診。

  4、周身骨骼疼痛。

  以腰背痛為主,並沿著脊柱向兩側擴散,仰臥時疼痛減輕,長時間站立或久坐會使疼痛加劇,並有日間疼痛輕,夜間和清晨醒來疼痛加重的現象。

  骨質疏鬆的檢查專案

  1.實驗室檢查

  ***1***血鈣、磷和鹼性磷酸酶 在原發性骨質疏鬆症中,血清鈣、磷以及鹼性磷酸酶水平通常是正常的,骨折後數月鹼性磷酸酶水平可增高。

  ***2***血甲狀旁腺激素 應檢查甲狀旁腺功能除外繼發性骨質疏鬆症。原發性骨質疏鬆症者血甲狀旁腺激素水平可正常或升高。

  ***3***骨更新的標記物 骨質疏鬆症患者部分血清學生化指標可以反應骨轉換***包括骨形成和骨吸收***狀態,這些生化測量指標包括:骨特異的鹼性磷酸酶***反應骨形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反應骨吸收***、骨鈣素***反應骨形成***、Ⅰ型原膠原肽***反應骨形成***、尿吡啶啉和脫氧吡啶啉***反應骨吸收***、Ⅰ型膠原的N-C-末端交聯肽***反應骨吸收***。

  ***4***晨尿鈣/肌酐比值 正常比值為0.13±0.01,尿鈣排量過多則比值增高,提示有骨吸收率增加可能。

  2.輔助檢查

  ***1***骨影像學檢查和骨密度 ①攝取病變部位的X線片 X線可以發現骨折以及其他病變,如骨關節炎、椎間盤疾病以及脊椎前移。骨質減少***低骨密度***攝片時可見骨透亮度增加,骨小樑減少及其間隙增寬,橫行骨小樑消失,骨結構模糊,但通常需在骨量下降30%以上才能觀察到。大體上可見椎體雙凹變形,椎體前緣塌陷呈楔形變,亦稱壓縮性骨折,常見於第11、12胸椎和第1、2腰椎。②骨密度檢測 骨密度檢測是骨折的預測指標。測量何部位的骨密度,可以用來評估總體的骨折發生危險度;測量特定部位的骨密度可以預測區域性的骨折發生的危險性。

  根據美國最新的國家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制定的治療指南規定,以下人群需進行骨密度的檢測:65以上的絕經後婦女,儘管採取了各種預防措施,這類人群仍有發生骨質疏鬆的危險,如有骨質疏鬆症存在則應該進行相應的治療;存在1個或1個以上危險因素、小於65歲的絕經後婦女;伴有脆性骨折的絕經後婦女;需根據BMD測定值來決定治療的婦女;長期激素代替療法的婦女;輕微創傷後出現骨折的男性;X線顯示骨質減少的人群以及存在可導致骨質疏鬆症的其他疾病的患者。

  WHO建議根據BMD值對骨質疏鬆症進行分級,規定正常健康成年人的BMD值加減1個標準差***SD***為正常值,較正常值降低***1~2.5***SD為骨質減少;降低2.5SD以上為骨質疏鬆症;降低2.5SD以上並伴有脆性骨折為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治療骨質疏鬆的方法

  1.運動

  在成年,多種型別的運動有助於骨量的維持。絕經期婦女每週堅持3小時的運動,總體鈣增加。但是運動過度致閉經者,骨量丟失反而加快。運動還能提高靈敏度以及平衡能力,鼓勵骨質疏鬆症患者儘可能的多活動。

  2.營養

  良好的營養對於預防骨質疏鬆症具有重要意義,包括足量的鈣、維生素D、維生素C以及蛋白質。從兒童時期起,日常飲食應有足夠的鈣攝入,鈣影響骨峰值的獲得。歐美學者們主張鈣攝入量成人為800~1,000mg,絕經後婦女每天 1,000~1,500mg,65歲以後男性以及其他具有骨質疏鬆症危險因素的患者,推薦鈣的攝入量為1500mg/天。維生素D的攝入量為400~800U/天。

  3.預防摔跤

  應儘量減少骨質疏鬆症患者摔倒機率,以減少髖骨骨折以及Colles骨折。

  4.藥物治療

  有效的藥物治療能阻止和治療骨質疏鬆症,包括雌激素代替療法、降鈣素、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以及二磷酸鹽,這些藥物可以阻止骨吸收但對骨形成的作用特別小。用於治療和阻止骨質疏鬆症發展的藥物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抑制骨吸收藥,包括鈣劑、維生素D及活性維生素D、降鈣素、二磷酸鹽、雌激素以及異黃酮;第二類為促進骨性成藥,包括氟化物、合成類固醇、甲狀旁腺激素以及異黃酮。

  ***1***激素代替療法 激素代替療法被認為是治療絕經後婦女骨質疏鬆症的最佳選擇,也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存在的問題是激素代替療法可能帶來其他系統的不良反應。激素代替療法避免用於患有乳腺疾病的患者,以及不能耐受其副作用者。①雌二醇 建議絕經後即開始服用,在耐受的情況下終身服用。週期服用,即連用3周,停用1周。過敏、乳腺癌、血栓性靜脈炎及診斷不清的陰道出血禁用。另有炔雌醇和炔諾酮屬於孕激素,用來治療中到重度的與絕經期有關的血管舒縮症狀。②雄激素 研究表明對於性激素嚴重缺乏所致的骨質疏鬆症男性患者,給予睪酮替代治療能增加脊柱的BMD,但對髖骨似乎無效,因此雄激素可視為一種抗骨吸收藥。③睪酮 肌內注射,每2~4周1次,可用於治療性腺功能減退的BMD下降患者。腎功能受損以及老年患者慎用睪酮,以免增加前列腺增生的危險;睪酮可以增加亞臨床的前列腺癌的生長,故用藥需監測前列腺特異抗原***PSA***;還需監測肝功能、血常規以及膽固醇;如出現水腫以及黃疸應停藥。用藥期間應保證鈣和維生素D的供應。另有外用睪酮可供選擇。

  ***2***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 該類藥物在某些器官具有弱的雌激素樣作用,而在另一些器官可起雌激素的拮抗作用。SERMs能防止骨質疏鬆、還能減少心血管疾病、乳腺癌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這類藥物有雷洛昔芬,為非類固醇的苯駢噻吩是雌激素的激動藥,能抑制骨吸收、增加脊柱和髖部的BMD,能使椎體骨折的危險性下降40%~50%,但療效較雌激素差。絕經前婦女禁用。

  ***3***二磷酸鹽類 二磷酸鹽類是骨骼中與羥基磷灰石相結合的焦磷酸鹽的人工合成類似物,能特異性抑制破骨細胞介導的骨吸收並增加骨密度,具體機制仍未完全清楚,考慮與調節破骨細胞的功能以及活性有關。禁用於孕婦以及計劃懷孕的婦女。第一代命名為羥乙基膦酸鈉稱依替膦酸鈉,治療劑量有抑制骨礦化的不良反應,因此主張間歇性、週期性給藥,每週期開始時連續服用羥乙基膦酸鈉2周,停用10周,每12周為一個週期。服用羥乙基膦酸鈉需同時服用鈣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