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補的形態特徵和栽培技術

  骨碎補,別名:崖姜、巖連姜、爬巖姜、肉碎補、石碎補、飛天鼠、牛飛龍、飛來風、飛蛾草。下面小編要介紹的是。

  骨碎補的形態特徵

  植株高15-40釐米。根狀莖長而橫走,粗4-5毫米,密被蓬鬆的灰棕色鱗片;鱗片闊披針形或披針形,長達8毫米,先端長漸尖,邊緣有睫毛,中部色較深,邊緣色較淺。葉遠生,相距1-5釐米;葉柄長6-20釐米,粗1-1. 5毫米,深禾稈色或帶棕色,上面有淺縱溝,基部被鱗片,向上光滑;葉片五角形,長寬各8-2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淺心臟形,四回羽裂;羽片6-12對,下部1-2對對生或近對生,向上的互生,有短柄,斜展,基部一對最大,三角形,長寬各5-10釐米或稍長;一回小羽片6-10對,互生,有短柄,斜向上,基部下側一片特大,長2.5-7釐米,寬2-3釐米,長卵形,鈍頭或尖頭,基部不對稱,上側截形並與羽軸平行,下側楔形,羽裂達具翅的小羽軸;二回小羽片5-8對,無柄,稍斜向上,彼此密接,基部上側一片略較大,長8-15毫米,寬4-8毫米,橢圓形,鈍頭,基部下側下延,下部幾對深羽裂幾達具闊翅的主脈,向上的為淺羽裂;裂片橢圓形,寬1.5-2毫米,極斜向上,鈍頭,單一或二裂為不等長的鈍齒;向上的羽片逐漸縮小併為橢圓形,先端短漸尖,基部偏斜,彼此密接,下部的二回羽狀,上部的為深羽裂達具翅的羽軸。葉脈可見,叉狀分枝,每鈍齒有小脈1條,幾達葉邊。葉堅草質,幹後棕褐色至褐綠色。孢子囊群生於小脈頂端,每裂片有1枚;囊群蓋管狀,長約1毫米,約為寬的1 .5倍,先端截形,不達到鈍齒的彎缺處,外側有一尖角,褐色,厚膜質。

  骨碎補的栽培技術

  繁殖:常用分株繁殖,以5~6月為好。將母株輕輕剝開,分開匍匐枝, 每盆栽2-3叢,放半陰處,當根莖上萌發出新葉時,便已成活。也可用孢子繁殖,將成熟孢子撒入腐葉土表面,噴霧保溼。一般2個月後長出孢子體。夏季高溫,要保持較高的空氣溼度,腎蕨作吊盆栽培時,容易乾燥,應多噴水,注意通風。但澆水不宜太多,更不能把植株浸泡在水中。生長期每旬施肥1次。易遭受蚜蟲和紅蜘蛛危害,可用肥皂水噴灑防治。出現生理性葉枯病時,注意盆土不宜太溼。

  管理:在培養土中加少量骨粉、蛋殼粉等鈣質養分,更有利於腎蕨生長。腎蕨喜明亮的散射光,但也能耐較低的光照.土壤使用排水良好的腐葉土,微酸性為好。冬季放於窗臺陽光直射處,其他季節放於室內散射光處。

  種植方法

  繁殖方法:以根莖繁殖為主。

  1、選地與整地:宜選林下含腐殖質多的砂礫土為好。全墾後除去雜草樹根,碎土耙平,施農家肥作底肥。種植地宜按水平線開排水溝,以利水土保持。

  2、根莖繁殖:根狀莖肉質粗壯,長而橫走。應選健壯、芽飽滿的根莖作種用。將根莖截成長15釐米左右,每段具2-3節,可直接種植於大田。按株行距各40~45釐米開穴,每穴種1-2段,宜淺種,不要過深。壓緊,澆水。

  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種植返青後至封行前,每年中耕除草3-4次。因根莖向上橫生,中耕宜淺不宜深,以免傷害根莖。經常溼潤。如種植地無廕庇時,需搭蔭棚,廕庇度宜50%左右。

  病蟲防治

  夏季常發生葉斑病,葉片呈現黑褐色斑點,可用1:1:150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1000倍液噴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