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養生需要注意什麼

  秋分到了意味我們進入真正的秋天,那在這個關鍵的時節我們要如何做好保健養生呢?秋燥時節我們在飲食起居上面要注意哪些原則呢?現在,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秋分養生,秋分時節生活習慣、飲食上有哪些養生原則需要注意?

  秋分時節在飲食上面宜少食辛味,多食酸味,即減少食用辛辣口味的食物,飲食以滋陰潤肺,回收陽氣為主,即平穩地完成夏冬兩季熱、冷的交替。多食性溫之食,少食寒涼之物,以鞏固攝人體內的正氣。

  1、主食及豆類的選擇。大米、小米、玉米、蕎麥、大麥、小麥、糯米、糙米、高粱、豆腐、豆漿、扁豆等。

  2、蔬菜的選擇。豆芽、菜花、菠菜、胡蘿蔔、茄子、蓮藕、甘薯、馬鈴薯、山藥、芋艿、芹菜、小白菜、萵筍、洋白菜、南瓜、菱角、百合、香菇等。

  3、水果的選擇。橘、柚、葡萄、柿子、梨、蘋果、棗、香蕉、山楂、草莓等。

  4、肉蛋奶的選擇。羊肉、牛肉、鴨肉、魚類、豬腰子、豬肺、鱉肉、烏骨雞、鮑魚、鱔魚、蛋類、奶類等。

  1、早睡早起: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洩趨向收斂,人體的生理活動也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宜早睡早起。早睡順應陰精的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則順應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夜愈深,寒氣愈重,易入侵體內,給以後腰腿疼痛埋下隱患,還會導致咳嗽等疾病。

  2、適量運動:秋季養生,以“收”為主。運動宜選擇輕鬆平緩、活動量不大的專案,比如:步行、打太極拳、騎自行車、跳舞等,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時以周身微熱、尚未出汗最佳,汗出即可停止,切勿大汗淋漓,這樣既可得到鍛鍊,又可避免寒氣通過毛孔進入人體,引發疾病。運動不宜過早或過晚,最好太陽升起來之後開始,太陽落山前就結束。

  3、放鬆心境:秋季日照減少、氣溫漸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產生憂鬱傷感情緒,導致體內分泌紊亂,產生疾病。因此,要注意培養樂觀情緒,保持神志安寧、心情舒暢,以適應秋天平容之氣。此時最適宜的運動莫過於登山,在晴朗的日子裡,登高望遠,心情愉快的同時,也鍛鍊了身體,身心都能得到放鬆。

  秋分養生注意這幾點

  告別了“史上最熱的盛夏”,不少人悄悄鬆了一口氣。但是,從今天至“秋分”節氣,我們才將真正迎來“最凶險的25天”!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一天中晝夜溫差跨度最大可能到10多度,早晚涼爽,中午炎熱的感覺會更加明顯。

  所謂“早上涼颼颼,中午熱死牛”!而這種氣溫波動最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細心的朋友可能已經發現,雖然最近氣溫日漸舒適,但是血壓卻不怎麼平穩了。

  心血管醫生介紹,人體本不怕炎熱,更不懼嚴寒,怕就怕“一冷一熱”這麼一折騰,於是很多人就中風、心梗、甚至猝死了。

  記住這5點,保住我們的心血管

  1.吃得“潤一點”

  “出伏”之後,氣侯逐漸乾燥,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與其同時秋老虎還在發威,“燥”得很,因此要吃得“潤”一點!

  多***8種食物,止咳化痰又潤肺。

  1.石榴——潤肺止咳——鮮榨石榴汁。

  2.豆腐——清熱潤燥——茄汁豆腐。

  3.白蘿蔔——化痰止咳——海米燒蘿蔔。

  4.冬瓜——消痰清熱——花蛤冬瓜湯。

  5.梨——止咳化痰——枸杞雪梨糖水。

  6.杏仁——潤肺止咳——杏仁拌芹葉。

  7.百合——補益心肺——木耳炒百合。

  8.絲瓜——清熱化痰——甘草絲瓜湯。

  2.揉得“勤一點”

  早晚溫差大會造成壓差不穩,如果這時勤按揉頭頸部,可以防止血壓突增。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程凱介紹,點揉或者是按壓風池穴、人迎穴,大概5~15分鐘之間的範圍,就可以穩定住波動的血壓。

  如果您覺得有效,這個按摩手法可以一直用,也有保健、護腦血管的作用。

  3.喝得“多一點”

  這個時候穩定血壓除了按揉穴位外,還可以多喝點“藥茶”。今天給大家介紹3款藥茶,可以說是理氣潤燥、疏肝理氣、平穩血壓的神器!

  1

  菊花荷葉茶——養肝降壓

  荷葉味苦,性平,有清熱解暑、升發清陽、涼血止血之功。而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荷葉具有降血壓、降血脂的功效。

  每天取白菊花、枸杞子、幹荷葉、山楂、石斛等量後,用開水沖泡,待茶水清亮後飲用。

  2

  防燥三花茶——清火潤燥

  菊花可以明目、清肝火、平肝陽,茉莉花有開鬱、闢穢、和中的功效,金銀花有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的功效,三者同飲,可以達到疏肝解鬱、防燥的作用。

  取金銀花10克,菊花5克,茉莉花3克泡水當茶喝。

  3

  蜂蜜檸檬茶——養陰通便

  檸檬性微寒,能生津止渴、化痰止咳,主治暑熱煩渴、胃熱傷津、痰熱咳嗽等症。

  切鮮檸檬2~3片***約1/3只***,用溫水沖泡,可加適量蜂蜜調味。

  老少皆宜,秋冬適量喝有助養陰;鮮檸檬比干檸檬更好;如大便偏幹就多加點蜂蜜,大便不成形就多加兩片檸檬,利於收斂、止瀉。

  4.睡得“早一點”

  由於夏季晝長夜短,很多人習慣晚睡,入秋後作息無法調整,導致很多人因睡眠不足,在入秋後感到疲乏,這就是老百姓常說的“秋乏”。

  而出伏後如果睡眠不足更容易出現血壓不穩,引發心血管疾病。

  其實,晚上11點到凌晨2、3點,是人體的最佳睡眠時間,錯過這個時間段,睡眠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一般最好10點半就應該上床睡覺了,特別是凌晨1點到3點一定要入睡,否則對身體會有比較大的損傷。

  最佳睡眠時間:嬰兒***0-2歲***11-14小時;兒童***3-13歲***10-11小時;青少年***14-17歲***8-10小時;青年人***18-25歲***7-9小時;成年人***26-64歲***7-9小時;老年人***65歲以上***7-8小時。

  5.穿得“暖一點”

  雖然我們常說“春捂秋凍”,但是對於中老年人,特別是老年人,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長袖“薄衣”。

  這樣溫差對於身體的刺激要小的多,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小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