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的起源賽龍舟的風俗活動

  賽龍舟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講求團體合作的體育運動,在2010年亞運會更是被列入比賽專案中,但在古人的心中,賽龍舟並不是單純的體育專案,更是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下面,小編來為你介紹賽龍舟的起源、內涵和風俗活動。

  賽龍舟的起源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習俗,也是漢族在端午節最重要的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很流行,在北方也有劃旱龍舟的習慣。關於其起源,有多種說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龍神等祭祀活動,其起源可追溯至原始社會末期。

  說起賽龍舟的起源,起源最廣的就紀念屈原說和沅陵盤瓠招魂說。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其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和湘流域。他在流放了,寫下憂國憂民的《離騷》和《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了楚國京都,屈原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祖國,於五月初五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賽龍舟的內涵

  賽龍舟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項講求團體合作的體育運動,在2010年亞運會更是被列入比賽專案中,但在古人的心中,賽龍舟並不是單純的體育專案,更是古人對於美好生活的希冀。

  “龍舟競渡”是在戰國時代就已有的習俗。戰國時期,人們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此時的龍舟競渡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在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後,當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後,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並且買一對紙製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於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賽龍舟前會舉行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一般都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划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願望。

  賽龍舟風俗活動

  泉州:奇特的陸上游龍舟風俗。

  地點:惠安縣崇武古城。

  泉州端午節賽龍舟的活動與閩南其他地方差不多,惟獨惠安縣崇武古城的習俗較為特殊。

  早年崇武在端午節也有賽龍舟,但與外地有所不同的是,當地人主要是在臺風季節即將到來之前在海上舉行祝神驅魔活動。相傳,某一年在賽龍舟中出了事故,人們就決定不再在海上賽龍舟,而改在陸上游龍舟。

  現在,當地人的端午節不僅有賽龍舟活動,還有陸上游龍舟活動,十分熱鬧。據說,按當地傳統習俗,游龍舟時人們還要唱《阿螺歌》,其歌詞大意是請求神靈消災滅禍。

  貴州:苗族龍船節。

  地點:凱裡市清水江。

  農曆五月,漢族的端午節有龍舟競渡的習俗。居住在貴州凱裡市的苗族也有在農曆五月過龍船節競渡龍舟的風俗。漢族的端午節在農曆五月初五,而苗族的龍船節卻在農曆五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共四天。龍船節苗語叫“咋甕”***意即劃龍船***,又名“婁甕”***意即吃龍肉***。

  龍船節一般在清水江上舉行,清水江穿過凱里又名龍頭江,每年農曆五月,居住於此的苗族人民都要在這裡歡度龍船節。

  苗族的龍船用杉木製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苗族的龍船用杉木製成,分母船和兩側子船三部分,母船的船中心前後共六艙,中四艙裝載著龍船節期間親友饋贈的豬、羊、鵝和競渡水手食品,兩側子船則為水手划槳之地。苗族劃龍船是站立著划槳的,不同於漢族的坐著划槳。

  龍舟競渡時,每船水手有三四十名,由地位最高的人當船上的鼓手,全船水手都要聽鼓手的指揮,按鼓聲節奏揮槳競渡。還要有一個小男孩穿上女裝,頭戴苗家女銀飾敲鑼。再選出一個最懂水性的掌舵當艄公,氣力好的壯漢站在船頭撐篙。此外,還要有人負責在開賽時、離寨時、歸寨時在船上放土炮等等,風俗奇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