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生湯方

  湯能入藥,起到健康養生之效。都有哪些呢?不急,下面有準備精心為你準備的,就讓小編帶你一一講解吧!

  

  補中益氣湯

  組 成:黃芪15、人蔘15、白朮10、灸甘草15、當歸10、陳皮6、升麻6、柴胡12、生薑9片、大棗6枚

  歌訣:補中參草術歸陳,芪得升柴用更神

  主 治

  1.治煩勞內傷,身熱心煩,頭痛惡寒,懶言惡食,脈洪大而虛。

  2.或喘或渴,或陽虛自汗,或氣虛不能攝血。

  3.或瘧痢脾虛,久不能愈。

  4.一切清陽下陷,中氣不足之證。

  加 減: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蔘、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蔘。

  4.嗌幹-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本、細辛。

  7.風溼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

  8.有痰-加半夏、生薑。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脹-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溼勝-加蒼朮。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柴,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祕-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麻黃,天寒加乾薑。

  21.洩瀉-去當歸,加茯苓、蒼朮、益智。

  補中益氣湯

  【來源】出自金代名醫李東垣《脾胃論》卷中,

  【組成】黃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蔘***去蘆***0.9克 當歸身0.6克***酒焙乾或晒乾***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朮0.9克

  【用法】上藥哎咀,都作一服。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時稍熱服。

  【功用】補中益氣,昇陽舉陷,

  主治

  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睏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面板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用於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

  【加減】病甚勞役、熱甚者,黃芪加至3克,咳嗽者,去人蔘;腹中痛者,加白芍藥1.5克、炙甘草1.5克;若惡熱喜寒而腹痛者;再加黃芩0.6~0.9克;惡寒冷痛,

  加桂心0.3~0.9克;頭痛,加蔓荊子0.6~0.9克;痛甚者加川芎0.6克;頂痛、腦痛,加藁本0.9~1.5克。

  【禁忌】陰虛內熱者忌服。

  方論

  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為君;人蔘、白朮、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為臣;陳皮調理氣機,當歸補血和營為佐;升麻、柴胡協同參、芪升舉清陽為使。綜合全方,一則補氣健脾,使後天生化有源,脾胃氣虛諸證自可痊癒;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脫、下垂之證自復其位。

  香砂六君子湯

  簡介

  【來源】《古今名醫方論》卷一

  【類別】補益類

  【功用】益氣健脾,行氣化痰

  【主治】脾胃氣虛,痰阻氣滯證。嘔吐痞悶,不思飲食,脘腹脹痛,消瘦倦怠,或氣虛腫滿。

  用於治療氣虛痰飲,嘔吐痞悶,脾胃不和,變生諸證者。

  【組成】人蔘一錢 白朮二錢 茯苓二錢 甘草十分 陳皮八分 半夏一錢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加生薑二錢 水煎服。

  文字註釋

  【集註】柯琴曰:經曰:壯者氣行則愈,怯者著而為病,蓋人在氣交之中,因氣而生,而生氣總以胃氣為本,若脾胃一有不和,則氣便著滯,或痞悶噦嘔,或生痰留飲,因而不思飲食,肌肉消瘦,諸證蜂起而形消氣息矣,四君子氣分之總方也,人蔘致沖和之氣,白朮培中宮,茯苓清治節,甘草調五藏,胃氣既治,病安從來,然撥亂反正又不能無為而治,必舉大行氣之品以輔之。則補者不至泥而不行,故加陳皮以利肺金之逆氣,半夏以疏脾土之溼氣,而痰飲可除也,加木香以行三焦之滯氣,縮砂以通脾腎之元氣,而賁鬱可開也,君得四輔則功力倍宣,四輔奉君則元氣大振,相得而益彰矣。

  【現代研究】尹氏用本方加山藥為主方治療氣虛型慢性萎縮性胃炎14例,結果痊癒12例,顯效2例***遼寧中醫雜誌,1982,***7***:4***。

  方劑名稱 香砂六君子湯

  方劑別名 參砂和胃散

  藥物組成 人蔘1錢,白朮1錢,茯苓1錢,半夏1錢,陳皮1錢,藿香8分,甘草***炒***6分,宿砂仁***炒***8分。

  處方來源 《口齒類要》。

  方劑主治 脾胃虛寒,噁心嘔吐,食慾不振,或口舌生瘡。

  用法用量 上加生薑,水煎服。

  八珍湯

  一、益氣補品

  八珍湯《正體類要》***補益劑:補氣***

  [組成] 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蔘3g、白朮***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用法] 清水二盅,加生薑三片,大棗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功用] 補益氣血。

  [主治] 氣血兩虛。 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眼花,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食慾減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虛。

  [方解] 本方在原書用治於失血過多,以致氣血皆虛諸證。 肢體倦怠乏力,面色蒼白無華,短氣懶言,心悸怔忡。 脈細虛,舌淡苔白,皆為氣血兩虧,心脾不足所致。 肝藏血,開竅於目肝血虧,故頭暈目眩。 方用參、術、苓、草補脾益氣; 歸、芍、地滋養心肝,加川芎入血分而理氣,則歸、地補而不滯; 加姜、棗助參、術入氣分以調和脾胃。 全劑配合,共收氣血雙補之功。

  【方歌】 四君四物加姜棗,八珍雙補氣血方。再加黃芪與肉桂,十全大補效增強。更加橘味志去芎,養榮補心安神良。

  組成:人蔘***30克*** 白朮***30克*** 白茯苓***30克*** 當歸***30克*** 川芎***30克*** 白芍藥***30克*** 熟地黃***30克*** 炙甘草 ***30克***

  簡介:

  【功用】益氣補血。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本方常用於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用法】上為末,每服三錢***9克***水一盞半,加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候,通口服***現代用法:或作湯劑,加生薑3片,大棗5枚,水煎服,用量根據病情酌定***。

  類別:補益類

  出處:《瑞竹堂經驗方》

  【來源】《丹溪心法》卷四。

  【組成】當歸 赤芍 川芎 熟地黃 人蔘 白茯苓 甘草 砂仁等分

  【用法】上藥加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服。

  【功用】和氣血,理脾胃。

  【主治】虛損屬於氣血兩虛,脾胃不和者。

  八珍湯

  【藥物組成】人蔘、砂仁、茯苓、甘草、當歸、川芎、白芷、熟地黃。

  【處方來源】《外科啟玄》卷十二。

  【方劑主治】痘已齊,兼氣血俱虛證。

  【用法用量】上***口服***咀。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