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潮海產品不能吃
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又名紅潮,是一種水華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貝類、螺類攝入這些有毒的藻類後,自身不中毒,但能將其毒素儲存在體內,人若吃了這些貝、螺,就會中毒。有毒貝類、螺類的毒素主要有三種:
一、石房蛤毒素。該毒素易溶於水,耐熱,經加熱至100℃並持續30分鐘僅能消除一半。進食後,毒素在胃腸道內吸收迅速,30分鐘之內即可發生中毒症狀。這類毒素對胃腸還有直接刺激作用,可引起噁心、嘔吐、腹痛等。
二、貝毒素。貝毒素屬消化系統毒素,除造成噁心、腹痛等胃腸道症狀外,主要是損害人體肝臟,嚴重者可發生急性肝萎縮,吐血,甚至昏迷死亡。
赤潮
三、光敏性毒素。大量攝入後經過日光曝晒,會使人面部及肢體的暴露部位發生紅腫樣皮炎,病人有灼熱、發癢、發麻及脹痛感覺。一旦中毒,患者應在食後6小時內儘快催吐、洗胃、導瀉,這樣可大大減少毒素的吸收,減輕中毒症狀。醫生還可用藥,促使毒素儘快從腎臟排出。
赤潮治理方法
赤潮是區域性海域因浮游生物突發性地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幾百萬~幾千萬個赤潮生物/ml海水***而使海水變色發臭的異常現象。它是海洋嚴重汙染的結果。赤潮的成因首先是攜帶大量無機營養鹽和有機物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排入海洋所引起的海水富營養化,它是赤潮形成的物質基礎。
1.關於赤潮的治理方法,據報道已有多種,如工程物理方法、化學方法以及生物學的方法。物理法——粘土法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一種方法是撒播粘土法。利用粘土微粒對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去除赤潮生物,撒播粘土濃度達到1000mg/L時,赤潮藻去除率可達當65%左右。有報道稱在小型實驗場去除率可達95%~99%。20世紀80年代初,日本在鹿兒島海面上進行過具有一定規模撒播粘土治理赤潮的實驗。1996年韓國曾用6×104T粘土製劑治理100km2海域赤潮。
2、化學除藻法是利用化學藥劑對藻類細胞產生的破壞和抑制生物活性的方法進行殺滅控制赤潮生物,具有見效快的特點。最早使用的化學藥劑是CuSO4,易溶於水,在使用過程中極易造成區域性濃度過高而危害漁業,同時在海水的波動下遷移轉化太快,藥效的永續性差,也易引起銅Cu的二次汙染,有機化合物在淡水除藻中具有藥力持續時間長、對非赤潮生物影響小等優點,用有機化合物殺滅和去除赤潮生物也已有相關的報道。目前已有多種化學制劑用於赤潮生物治理的實驗研究:如硫酸銅和緩釋銅離子除藻劑、臭氧、二氧化氯以及新潔爾滅、碘伏、異噻唑啉酮等有機除藻劑。
3.生物學方法治理赤潮的辦法主要是有三個方面,一是以魚類控制藻類的生長;二是以水生高等植物控制水體富營養鹽以及藻類;三是以微生物來控制藻類的生長。其中由於微生物易於繁殖的特點,使得微生物控藻是生物控藻裡最有前途的一種控藻方式。這些殺藻微生物主要是包括細菌***溶藻細菌***、病毒***噬菌體***、原生動物、真菌和放線菌等五類。多數溶藻細菌能夠分泌細胞外物質,對宿主藻類起抑制或殺滅作用,因此通過溶藻細菌篩選高效、專一,能夠生物降解的殺藻物質是滅殺赤潮藻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目前來說比較現實的方法就是利用海洋微生物對赤潮藻的滅活作用,及其對藻類毒素的有效降解作用,可使海洋環境長期保持穩定的生態平衡,從而達到防治赤潮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