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避險方法

  中國是地震高發國家之一,近幾年地震較多,而關於對地震中的市民緊急避險的演練和應對相對較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一***

  地震發生了,你正在房子裡,感覺到房子在晃,一兩件小東西掉到地上。過了一小會,晃動加劇,從上下晃動變成左右搖擺,房子如同怒海中的一葉扁舟,似乎隨時都要解體。這時候,是抓住你最重要的東西往外衝?還是找一個桌子鑽到下面去?

  應對措施:

  如果只是感到房子在晃,大物件們都安安靜靜的,那就是烈度為4~5度的地震,不用擔心,一般的房子都能經受得住。而如果你感覺連站都站不住,那便是5度以上烈度的大地震,需要趕緊採取措施自保。

  首先,你要趕緊蹲下,降低重心,防止摔倒,用雙臂或者柔軟的東西***比如枕頭***保護好頭部。如果身邊有如暖氣片一類固定的東西,緊緊抓住它,這可以起到一個類似安全帶的作用,以防止在晃動中受傷。如果沒有,那就靠住牆壁,用手遮擋住頭部和脖子。而你選定的位置,一定要遠離窗戶、懸空物件、鏡子、高大傢俱、家電和裝有重物的櫥櫃。總而言之,遠離那些有可能砸下或者倒下把你壓住的物品。

  鑽桌子也是可行的,但是一定要確保這張桌子足夠堅實,記得抓住桌子腿,防止桌子移動。建議躲在桌子的邊沿三角地帶部分更安全。

  另外,千萬不要試圖離開房間,因為在樓房晃動的時候,兩個房間之間的那一小段路,就像電影裡充滿機關的古堡暗道一樣,會砸下或者丟擲各種各樣的“暗器”。但是,在能確保自身安全的時候,試著把門或者窗子開啟一點對後面的逃生非常重要。

  預防措施:

  面對強大的自然力量,人都會不自覺地感到恐懼。這種恐懼會讓人做出一些傻事,比如遇到地震就直接從視窗跳出去。在地震多發的國家如日本和美國的部分地區,政府和公益組織會組織一些活動,讓人們體驗一下虛擬的地震,以便在真正地震來臨的時候作出正確的反應。

  地震體驗車就是這樣的一種工具。日本的地震體驗車模擬了一個正常的房間,房間裡有各種常見的小家電和傢俱。人們進入其中,可以體驗到6級以下地震所帶來的震感,並學習應當如何反應。

  而與地震體驗車相比,大規模的緊急疏散演習更能幫助人們逃避災難。一個很好的例子來自緊鄰重災區北川的安縣桑棗中學,在“5·12”地震發生時,2000多名學生和老師按照平時的訓練,快速疏散,無一傷亡。

  再者,既然地震的時候很容易被花瓶砸到,被傢俱壓住而受傷,那麼把花瓶和傢俱固定住,就是一個很好的預防措施。日本就有這樣的一些小商品,可以把電視桌、電視和顯示器等容易傾倒的東西固定在地上,或者用鐵槓子把高的傢俱頂部撐在天花板上。另外安全頭盔也是一個簡單有效的安全保障。

  ***二***

  現在,大地停止了它的搖滾。你已經度過了最恐怖的幾分鐘,但是最危險的階段還沒有過去。這個時候電已經停了,周圍一片漆黑。你推門,推不動,才發現在強烈的晃動之下,門框已經變形。於是砸開窗,想要跳窗而逃,但不幸的是,你住在五樓,跳還是不跳?

  應對措施:

  當地震停止的時候,首先要檢查周邊環境,切記在第一時間關閉燃氣閥,並且絕對不要使用明火。阪神大地震中,導致傷亡最多的並不是地震,而是火災。因為在地震之後,日本電網立刻供電,遭遇到已經洩漏的煤氣管道,引發了大火。

  接下來,準備逃離所需的物品:水、食物、手電筒、保暖衣物等等。如果無法走出房間,可以呼救,請周圍的人幫助。這時候一扇開啟的門或者窗***即使只打開一個縫隙***就是一個逃生的機會。打電話給親人朋友的時候,請儘可能簡短,防止網路阻塞,給別人留下機會就是給自己留下機會。

  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幸運地離開。如果被埋在廢墟里面,儘量只作小範圍的移動,同時用手帕或者衣服掩住口鼻,因為大舉動容易帶起塵土,引起不必要的呼吸障礙。用敲打管道或者牆壁的方式來吸引營救人員的注意。呼救只能作為最後的求助方法,因為大喊大叫需要耗費大量的體力。

  預防措施:

  針對這一階段,我們需要準備很多東西,就像是準備一場至少三天的野外生存。不同的是,你需要的是一個極端精簡版。日本有一種地震應急包,裡面的東西可以滿足倖存人員的最低需求,以最大限度地延長等待救援的時間。一個簡單的應急包包括以下幾個物品:1.棉線手套;2.應急的食物和水,都是罐頭裝,方便安全地長時間儲存;3.用於照明的蠟燭、火柴或者應急燈;4.超薄保溫雨衣,這種銀色的雨衣可以有效保暖,必要的時候還可以用來盛水;5.用來裝所有應急物品的高強度尼龍袋。其他可以選配的物品,還包括尼龍繩、高頻哨子、防災頭巾、口罩、水壺、藥品和收音機等等。

  ***三***

  大地震已經過去,你成功地逃生,但還不時會有餘震。家裡似乎並不安全,你應該呆在哪裡?親人和朋友們會在哪裡?在哪裡能找到“組織”?

  應對措施:

  通常來說,城市越發達,也就越脆弱。高聳的建築,隨處可見的廣告牌,用作裝飾的燈管、玻璃,還有懸在空中的電線,在地震中都成為可怕的殺手。這個時候,空曠的公園、廣場、學校操場和體育館,就成為避難的最佳選擇。

  預防措施:

  抗災的工作已經超出了個人的能力,需要國家、地方和社群的共同努力。搶救生命,保證讓活下來的人繼續存活,這些問題絲毫不比逃生輕鬆。越充足的準備工作,越能增加生存下來的可能。

  對此,地震多發地區的經驗是在城市裡建立應急避難所。應急避難所往往建立在上述空曠場地,並備有一定的應急物資,以便在危急時刻,可以給災民,尤其是傷員提供救助。

  早在1973年,日本就把佔地1公頃以上的公園都建成為防災應急避難所。這些應急避難所除了為受災群眾提供庇護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功能是分割越來越擁擠的城市,用空地把可能連成一片的市區分開,提高城市的抗災能力。在1995年1月17日的阪神大地震中,神戶市1250處大小公園對阻隔火勢蔓延、安置災民避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當然,再詳細的準備工作,都不如一場演習來得實在。美國加州是地震頻繁的地區。或許是受到汶川地震的影響,2008年11月13日,美國舉行了一場大規模的地震演習,所模擬的震級為里氏7.8級。而在日本,政府吸取了阪神大地震後因交通癱瘓,傳統的陸地消防車無法阻止城市大火的教訓,通過地方自治體和軍隊的多次空中消防試驗,成功地把原先只能用於森林火災的直升機滅火方式搬到了城市,提高了救援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