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腑五行理論

  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便是陰陽五行學說,小編在此整理了,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簡介

  肺先行,萬物由呼吸為首,脾為五臟之母***統血***,腎為一身之根***原氣、導源於腎包括命門,藏於丹田,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心包:無形,氣之所出;三焦:無形,氣之所經。

  臟腑五行迴圈:金→水→木→火→土→金

  對應為:陰經絡:肺→腎→肝→心→脾→肺;

  陽經絡:大腸→膀胱→膽→小腸→胃→大腸。

  臟腑五行相生關係***調理改善促進相生關係***-- 咖色線:

  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 →土生金

  肺助腎 →→→ 腎助肝 →→→ 肝助心 →→ 心助脾 → 脾助肺

  大腸助膀胱 → 膀胱助膽 → 膽助小腸 → 小腸助胃 → 胃助大腸

  臟腑五行相剋關係***藥物副作用、空氣汙染、情緒等會引起相剋關係***-- 藍色線:

  金剋木→→→→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 →→火剋金

  肺傷肝 →→→ 肝傷脾 →→→ 脾傷腎 →→ 腎傷心 →→→心傷肺

  大腸傷膽→→→膽傷胃 →→→ 胃傷膀胱 → 膀胱傷小腸 →小腸傷大腸

  人和自然是統一的,是協調的,人體的各個器官也是統一的,協調的。所以,五行學說,不僅把人和自然聯絡了起來,也把臟腑,形體,官殼,情感聯絡了起來。人體的各系統氣的運動特徵,也和五行相順應。

  中醫五行和五臟

  五行就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的運動。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之間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還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絡,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靜止的,而是在不斷地相生、相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

  木性可曲可直,枝葉條達,有生髮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洩的功能,故以肝屬木。

  火性溼熱,其性炎上。心***有溫煦之功,故以心屬火。

  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為氣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屬土。

  金性清肅、收斂。肺具清肅之性,肺氣以肅降為順,故以肺屬金。

  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等功能,故以腎屬水。

  五臟腑相生相剋

  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陽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氣散精,上歸於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藏精以滋養肝的陰血,等等。

  通俗地講,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就像母親和孩子的關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肝可視為心的母親,而心則可視為肝的孩子。同樣,木就是火的母親,火則是木的孩子,依次類推。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理論來闡釋五臟相互滋生的關係。在臨床治療中醫生就應用五行相生的原理治療相關疾病。

  由於木、火、土、金、水對應肝、心、脾、肺、腎五臟,中醫講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黃帝內經》中講克即為不勝之意,也就是說,水能勝火,火不勝水。由於克中有生、制則生化,所以稱它為主。

  現在大家都講治未病,講究預防為主。中醫講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就是要考慮整體,應用五臟之間的相剋關係來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