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月經週期

  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特點之一,是它的週期性變化,而月經是這個週期變化的重要標誌。小編在此整理了,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介紹

  出血的第1天為月經週期的開始,兩次月經第1天的間隔時間稱為月經週期,因此月經週期的計算應包括月經來潮的時間。有些女性只計算月經乾淨的時間,這樣就可能認為月經週期縮短了,臨床上有的婦女常自訴月經不正常,一個月月經來潮兩次。其實仔細算來,月初及月末各來潮1次也是正常的。正常月經週期為28~35天,週期長短可因人而異,提前或錯後7~10天可視為正常範圍,只要能保持一定的規律性就不能認為是月經不調。

  末次月經是指距就診日最近的一次月經,應從出血第1天計算。但需注意,末次月經係指此次月經與通常一樣的行經持續時間及量,不要將陰道不正常出血誤認為是月經。此種出血一般量較月經少,時間或短或延長,或失去平時月經來潮的規律。

  月經來潮的持續時間一般為3~7天,出血量在100毫升之內,以第2~3天為最多。月經血一般呈暗紅色,不凝固,除血液外,還含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粘液及陰道上皮細胞。一般女性月經期無症狀,少數人可有下腹或腰骶部下墜感、乳房脹痛、便祕或腹瀉、頭痛等不適,一般不影響日常的工作、學習及生活。

  變化原因

  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特點之一,是它的週期性變化,而月經是這個週期變化的重要標誌。月經週期主要是由下丘腦-垂體-卵巢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來調節的,下丘腦調節垂體的功能,而垂體又調節卵巢的功能。

  子宮內膜在卵巢激素的作用下,發生週期性的變化。卵巢產生的性激素,反過來又作用於下丘腦和垂體,影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的釋放,即所謂反饋作用;抑制其釋放時稱為負反饋,促使其釋放時稱為正反饋。

  正常月經週期血液內激素的變化與卵巢、子宮內膜的關係如下:在前一月經週期黃體萎縮後,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量隨之下降,解除了對下丘腦及垂體的抑制。下丘腦產生的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通過垂體門靜脈系統進入垂體前葉,促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的分泌及釋放。在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的協同作用下,卵巢中卵泡逐漸發育成熟,併產生雌激素,使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期變化。卵泡發育成熟後,體內雌激素出現第一個高峰。

  雌激素分泌量增多,對下丘腦、垂體產生反饋作用,抑制促卵泡激素的產生,促進促黃體生成激素分泌增多,出現促黃體生成激素峰,觸發了排卵。排卵後黃體形成,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它們的共同作用下,子宮內膜發生典型的分泌期變化。排卵後,雌激素水平暫時降低,隨後又出現第二個較低的高峰。

  黃體分泌的大量雌激素和孕激素,通過負反饋作用,抑制下丘腦、垂體,使促卵泡激素和促黃體生成激素分泌減少,黃體開始萎縮。黃體萎縮後,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隨之下降,子宮內膜得不到性激素的支援,發生壞死、脫落而月經來潮。黃體萎縮後,也解除了對下丘腦、垂體的抑制,使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再分泌,而開始了另一個月經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