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金融操作有哪些須謹慎

  現在的網路四通八達,什麼都可以做,金融理財當然也可以,但是網上金融操作往往會留下隱私資訊,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

  網路金融操作的真實案例

  要貸款,申請查詢自己的徵信記錄時才發現,有一家並不熟悉的銀行曾經查詢過自己的徵信。這讓市民劉先生感到有些恐慌。“誰揹著我查我的徵信?是不是我的資訊被人賣了?會不會涉及更多資訊洩露?”昨天下午,他聯絡本報,發來一連串疑問。

  劉先生口中的徵信,其實就是他的個人信用記錄,也被稱作個人的“經濟身份證”。這張“身份證”上的資訊在自己不知情的狀況下被他人個底兒掉,其中隱藏的風險不容忽視。

  陌生的“微眾銀行”

  查詢劉先生記錄的,是一家名叫“深圳前海微眾銀行”的企業。而當記者在百度上搜索“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時,居然跳出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查我信用”的關鍵詞索引。

  搜尋結果的第一條,是2015年9月的“百度知道”。當時有人說“發現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9月9日未經授權擅自查詢我的個人信用報告,查詢理由為貸款審批,我跟深圳前海微眾銀行沒有任何業務來往,也沒有授權任何機構或個人可以查詢我的個人信用報告”。

  同樣的帖子,出現在了水木社群、知乎等多個網站上,且發帖時間都集中自去年9月開始,問題的焦點,漸漸集中在微信和QQ定向推出的“微粒貸”業務上。這個業務背後的運營方,就是微眾銀行。

  隨後,記者撥打了深圳前海微眾銀行400電話,但因為並沒有接到“定向邀請”,嘗試多次都沒能進入微粒貸的客服專線。另外一條理財線路上的客服說,微粒貸邀請的,都是微信實名使用者,在實名使用者點選“借錢”之後,會通過“撈取”客戶的消費大資料,來計算出貸款額度。

  理財專線客服建議本報記者通過QQ聯絡微粒貸客服,但在QQ上,記者同樣因為沒有獲得“邀請”,幾經折騰都被一條“請使用受邀QQ登入”的回覆攔截在外。

  未曾細讀的“使用者協議”

  “我沒有給這家銀行簽過任何字,也沒有給他我的身份證影印件,他怎麼就能查了?”劉先生很納悶。

  在一些同樣被定向邀請的同事提醒下,他想起來,自己曾經因為好奇,在微信上點選過一個“借錢”的鍵。這個其實就是“微粒貸”,單筆最高可借4萬元。“好多人都沒讀過背後的使用者協議,我也沒讀,還是聽別人說的點了協議就等同於你授權了,讓銀行可以查你的信用記錄。”

  根據《個人信用資訊基礎資料庫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查詢個人信用報告時應當取得被查詢人的書面授權。

  “網上使用者協議點個確定就算是書面授權了?”劉先生有些難以接受。

  記者比較後發現,如果在銀行辦理貸款業務,要查客戶的個人徵信報告,需要獲得客戶的書面授權。相比之下,網上授權流程則顯得草率很多。

  “一般來說,很多貸款機構即使要查申請人的徵信記錄,也會線上下的簽約中心簽署合同。”一位業內人士提醒,對於這種全部在線上完成的金融服務,消費者還是要先仔細看完使用者協議,尤其是小字部分的內容再做決定。如果家中有老人或者孩童,最好提醒他們不要點選任何和‘錢’有關的按鍵,以免無意中授權,造成資訊洩露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