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級數學總結與反思
教學反思作為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途徑,受到教育專家和學者的重視與關注,關於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欣賞。
篇一
許多老師在月考或期中、期末考試之後都會發出這樣的感慨:試卷上有些題目都已講了好多遍,為什麼仍有這麼多的學生做不出來、考不好!接下來就會說為什麼自己教的學生會有這麼笨,講了這麼多遍都記不住。於是乎在講評試卷時或在家長會上就不停地強調有多少多少題目是自己講過好多次的。把考得不好的責任都推給學生。如果只是個別學生出現了這種情況,那可能是學生的問題;如果是群體出現了這樣的問題,那教師就得反省自己了,是自己沒有講清楚,還是教學方法、教學常規上存在薄弱之處。關於這個問題,我從兩個方面做了一些反思,供大家思考。
1、從認識方面看:①學生是參差不齊的。平時教師講過的內容,哪怕是經驗豐富的教師講了很多遍,也仍會有部分學生掌握得不好。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強弱之分,我們不能認為自己講了很多遍之後,學生就記住了、掌握了。我們的頭腦中始終應該有這樣一根弦:可能還有部分學生對某些內容沒有掌握好。有了這根弦,也許我們就會經常去查漏補缺,而不至於怨天尤人。②學生沒有記住我們講過的內容或題目也是合乎常理的,那麼多的學科、那麼多的內容需要他們去記,誰能記住那麼多呢!但重要的是,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是否幫助學生構建了知識體系、培養了解題能力。從新課程理念看,教學應注重過程,結果是其次的。在我們現在的教學中就應積極地貫穿這一理念,我們講評某一方面的內容或某一個題目時,我們是填鴨式的講評,還是在教師的啟發下讓學生在積極的思維過程中自覺地理解、掌握這部分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是否幫助學生構建了知識體系、培養了他們的解題能力。若完成了這一目標,哪怕有很多我們講過的題目學生記不住,也是不可怕的,因為學生具備了獲得正確答案的能力,而且我們沒有講過的題目學生也能解出正確的答案。我們這一生也許記不住我們騎過哪種型號、哪種顏色的自行車,但我們騎自行車的能力是不會忘記、不會丟掉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首先要追求的不是花多少課時去講多少題目***當然讓學生適當地見識一些題型是必要的***,而是要不斷地去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我們常說“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給學生一個蘋果,還是給學生一棵蘋果樹”,講的都是同一個道理。
2、從教學常規方面看:首先我們得熟悉自己任教的學科,並積累大量的經驗。然後利用這些經驗去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並獲得解題能力。但往往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你把許多自認為很好的經驗、方法傳授給學生,學生仍掌握不好。這裡有一個問題值得我們注意,我們把經驗、方法講給學生聽了,不等於學生就獲得了這個經驗、方法,我們必須要有及時的、有針對性的練習去進行鞏固,才能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東西,要把作業、知識點落到實處。另外,人都有懶惰的天性,要想大部分學生都掌握較好,還得在課堂上、作業上嚴格要求他們,並嚴防學生不做作業或假做作業。實際上許多高一學生在克服了知識障礙、能力障礙、行為障礙之後,在高二、高三年級便會進入良性迴圈;反之,一旦形成惡性迴圈,學生便會自暴自棄,而且師生關係惡化。而在這個克服的過程中,教師的嚴格要求往往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要使學生考出好成績,並學得輕鬆,我們就必須構建學生得知識體系、培養他們的解題能力,並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如何做到這一點,不同的老師會有不同的做法,希望我上面的反思能對大家有所啟發。
篇二
一、數學教學不能只憑經驗
從經驗中學習是每一個人天天都在做而且應當做的事情,然而經驗本身的侷限性也是很明顯的,就數學教學活動而言,單純依賴經驗教學實際上只是將教學實際當作一個操作性活動,即依賴已有經驗或套用學習理論而缺乏教學分析的簡單重複活動;將教學作為一種技術,按照既定的程式和一定的練習使之自動化。它使教師的教學決策是反應的而非反思的、直覺的而非理性的,例行的而非自覺的。
這樣從事教學活動,我們可稱之為"經驗型"的,認為自己的教學行為傳遞的資訊與學生領會的含義相同,而事實上這樣往往是不準確的,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這會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差異使得這樣的感覺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錯誤的。
二、理智型的教學需要反思
理智型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是"職業化"。它是一種理性的以職業道德、職業知識作為教學活動的基本出發點,努力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從經驗型教學走向理智型教學的關鍵步驟就是"教學反思"。
對一名數學教師而言教學反思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對學數學的反思、對教數學的反思。
1.對數學概念的反思--學會數學的思考
對於學生來說,學習數學的一個重要目的是要學會數學的思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世界。而對於教師來說,他還要從"教"的角度去看數學,他不僅要能"做",還應當能夠教會別人去"做",因此教師對教學概念的反思應當從邏輯的、歷史的、關係的等方面去展開。
簡言之,教師面對數學概念,應當學會數學的思考--為學生準備數學,即瞭解數學的產生、發展與形成的過程;在新的情境中使用不同的方式解釋概念。
2.對學數學的反思
當學生走進數學課堂時,他們的頭腦並不是一張白紙--對數學有著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教師不能把他們看著"空的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往這些"空的容器"裡"灌輸數學"這樣常常會進入誤區,因為師生之間在數學知識、數學活動經驗、興趣愛好、社會生活閱歷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他們對同一個教學活動的感覺通常是不一樣的。要想多"製造"一些供課後反思的數學學習素材,一個比較有效的方式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儘可能多的把學生頭腦中問題"擠"出來,使他們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暴露出來。
3.對教數學的反思
教得好本質上是為了促進學得好。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是否能夠合乎我們的意願呢?
我們在上課、評卷、答疑解難時,我們自以為講清楚明白了,學生受到了一定的啟發,但反思後發現,自己的講解並沒有很好的針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從根本上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只是一味的想要他們按照某個固定的程式去解決某一類問題,學生當時也許明白了,但並沒有理解問題的本質性的東西。
三、第二節教學反思的四個視角
教學開放過度
上課後我提出問題,然後讓學生嘗試解決,彙報交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老師都是讓學生自己說,不作任何講解、評價、示範。練習鞏固時發現大部分學生未掌握新知。
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我們必須實施開放性教學,讓學生有更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然而,回顧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轟轟烈烈”,可是學生卻並沒有獲得知識。在開放式教學中,我把過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學生的主動學習上,忽視了對學生參與學習的深度的把握,特別是忽略了對學生參與的實際可能性的分析,以為只要給學生開放的學習空間,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就會主動的掌握知識,忘記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幫助者、指導者”的角色。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放開手腳,當點撥時還需點撥,當講授處還需講授。
喧賓奪主
我出了這樣一道題:“六一”兒童節的早上,天氣晴朗,碧空萬里,為了慶祝自己的節日,小明興致勃勃地打電話給小星,邀請小星到公園的遊樂場去玩,經過一番討論,兩人約定8時同時從各自家中出發。小明家住在公園東面的陽光花園,小星家住在公園西面的今日星辰小區。小明每分鐘行80米,小星每分鐘行90米。經過20分鐘,兩人正好在公園門口碰面。請問小明家和小星家相距多少米?由於繁瑣的陳述逼使學生在尋找題中有用的數學資訊時,需要花費很多時間。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目的不僅僅是要把學生帶入到一個他們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更重要的是要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數學學習變得豐富生動、紮實有效。像上面這樣,在實際教學中必然事倍功半,因為學生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分析題目,從臃腫的“軀殼”裡搜尋解決問題所需要的數學資訊,常弄得不少孩子暈頭轉向。
憑空虛擬
我在教學“射線的認識”時,將“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比作“線爸爸”、“線媽媽”和“線寶寶”;引導學生“認識分數”時,又將分數比喻成“兒子站在母親的肩膀上”……
反思:從學習內容上看,數學不僅僅包括應用數學,還應當包括純數學;從教學目的來看,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更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我們認為,並非所有的數學教學內容都適合“生活化”,“生活化”也不是數學教學的萬能鑰匙。作為一線的數學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有選擇地滲透“生活化”,而且要充分利用好那些不適宜採用“生活化”的教學內容去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偷樑換柱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或生活現實出發。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不少“生活化”的教學內容、教學情境和數學習題確實與現實生活聯絡比較密切,但都是從成人***教師***的視角出發而設計的。比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租車、租船問題”、“手機費、電話費計費問題”、“彩票、綵球中獎率計算”等內容都屬於這種情況。
反思:在使用各種新課程數學實驗教材過程中,很多教師都有同感:其中不少知識比以前的一些教學內容還要難教***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是更難學***。從我們成人的經驗來看,隨著知識的逐漸積累和年齡的不斷增長,學生是完全可以自己解決這些問題的。
矯枉過正
我上過一節低年級“分類”,為了達到“逼真”的效果,我在教室裡擺滿了諸如飲料、麵包、足球、玩具等琳琅滿目的商品。整節課學生的所謂參與熱情不可謂不高,跑上跑下好不熱鬧,教師更是忙得不亦樂乎。
反思:數學教學“生活化”是不是一定要讓學生置身於現實生活情境中呢?回答當然是否定的。原汁原味的真實生活畢竟不能等同於數學,把“生活”搬入課堂應該進行“數學化”的處理,“生活化”應當成為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或工具,應當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變得更易而不是讓其成為教學的負擔和累贅。試想,如果每節數學課都這樣上的話,那麼數學教師、乃至學校將會累成什麼樣子,有必要這樣累嗎?當然如果條件允許、操作比較簡易的話,我們不妨將學生帶到現實中去認識數學、學習數學、應用數學,去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
這種從成人的視角設計的“生活化”,嚴重脫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無論是課程標準制定者、教材的編寫者、還是課程標準與教材的執行者——教師都應當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適合學生實際的“生活化”,而不是自以為是,把成人的“生活化”強加在學生頭上。
篇三
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改革強調,在學生獲得適應現代生活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以及方法的掌握,把促進學生終身的可持續發展作為學校數學教育的基本出發點。
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通過自己內在的思維發現規律,並能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發展思維,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的任務,正所謂“授之以漁養其終身”。“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純粹地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給他們學習知識的方法。有了方法,他們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識。在這種新課程理念下,教師要教好數學,就要在課前考慮如何教的問題。
教學設計是每個教師在上課之前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進行教學設計,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組織教學,就不能將自己的思想完全地傳授給學生。講臺是教師的舞臺,教師要想把這臺戲唱好,必須預先進行創作、設計,所以教師既是作者,又是導演,還是演員,同時還是樂隊的指揮。設計是一個重要的環節,設計是一個不斷改進、日趨完善的過程。我在設計《行程問題——相遇問題》的教學過程中,就有這樣的感受。當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思想,我在設計這一課時時,按照“授之以漁養其終身”進行設計、組織教學的。
一、教學設計的初稿
我開始寫教案時,就簡單的按教材的教學內容的順序和以往的經驗一氣呵成結果,認真之後,才發現缺乏新意,陳舊的教學方法和程式化的過程,沒有體現出如何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可見,我的這份教學設計是沒有經過精心設計的,只是憑藉經驗來完成任務是不行的了。經過思考後,便開始進行修改。我參閱了很多的有關資料,在導課、準備和練習上加了功,並且把每個環節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數多了。就這樣,我的教學設計初稿完成了。
二、教學設計的實施
教案設計的合理性只有通過教學來驗證。終於到了試教的時候了,我就按照教學設計的初稿開始上課。前幾個環節都順利完成了,可是,時間不夠了,到要練習的時候下課了。課結束後,我自己想想為什麼會這樣呢?分析之後,我明白了,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只是考慮到了如何將知識傳授給學生,所以每個環節都在強調要教的新課的概念,反覆不斷地分析給學生聽,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決問題。老師教的很累,但是教學效果並不理想。看來,教學設計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備學生怎樣學,學什麼更為重要。
三、教學設計的修改
經過第一次的試教,發現了教案中存在的問題後,對教學設計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設計學生的學習方式時,最重要的是要考慮如何能做到讓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可以將一些重點、難點知識設計成關鍵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探究,去解決這些問題,比老師反覆講解的效果要好。課後,我又對自己的教案進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準備中,主要複習一個物體運動的行程問題,回憶“路程、速度、時間”之間的關係,瞭解一個物體運動的特徵,並聯想行程問題中一些經常考慮的因素,為新課作準備。而第二個環節裡,我將幾個概念分散在每個細節的環節裡,一個部分講一個概念。首先,在準備題中,通過學生演示,解決“從兩地出發、相向、同時”;然後,在填完表格後,設計幾個問題解決“相遇”的概念;再通過表格裡的資料讓學生觀察,回答問題來解決“相遇時間”;接著,帶領學生一起總結“相遇問題”應用題的特徵;最後,在學生自己解答例題的過程中,分析“相遇問題”的特點,來選擇合適的演算法進行解答,通過形象生動的演示,解決“速度和”的概念。這樣以來,概念很清晰,相信學生也容易理解,不會混淆,也會節約時間的。
四、教學設計的再次實施
經過這次修改後,我對《行程問題——相遇問題》的認識又深了一步。於是,拿著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進課堂,並邀請了學校的數學老師們來聽課。這一次的課比第一次大有進步了。整個課堂秩序井然,教學環節緊湊,過度自然,概念講的清楚,學生思維活躍,充分發揮出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每個問題都是學生自己去解決,並且學會了分析處理資訊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看來,教案是要經過反覆修改、精心設計才可以將教學過程實施的更好。
五、教學設計的反思
反思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決教育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反思總是指向教師自我的,教師既是研究的物件,又是研究的主體,教師反思的過程,是將“學會教”與“學會學”統一起來,努力提升教學行為的科學性。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思想付諸於實踐後,再不斷的反思進行調整,在教學中應經常問一問自己,哪些教學行為及其觀念是正確的,為什麼;哪些是不正確的,問題在哪裡,應該怎麼辦。通過反思,教師可以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進而對教學現象和問題形成獨立的有創造性的見解,從而提升教學活動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動性、盲目性。教學之後,我聽取了老師們給我的意見,進行了教學反思。在備課時,光靠經驗或一本教材、教參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入鑽研、領會教材,關注學生,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才能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駕馭課堂。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把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學習,教給學生學習知識的方法是尤為重要。
通過學習新課程,我知道了在教學中,只要在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體系上以全新的思路進行改革,進行設計,那麼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就不是一句空話了。而一個教師的成長要經歷三個階段:“新教師”、“有經驗的教師”、“專家型教師”。教師的教學能力是在基於實踐的教學研究中不斷提高,新的教學思想也必然在新的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逐步確立。從有經驗的教師成長為專家型教師的一個條件是教師進行研究與反思,設計教案的過程就是一個反思的過程,反思是教師成長的最好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