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顱內出血要怎麼護理

  ?合理的護理措施對改善新生兒顱內出血有著很大的作用,加上醫生的治療方案,是有利於患兒儘快恢復健康的。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護理措施。

  

  一、加強護理:保持安靜,減少搬動,頭中位或右側臥位,頭肩略墊高30°,保持患兒體溫在35.5~36.5℃,出生時即有症狀者,宜推遲餵奶,供氧,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控制入液量,寧少勿多,每天50~60ml/kg。

  二、控制出血

  1、維生素K:可選擇使用維生素K1 1~5mg/次,肌內注射,1次/d,連續3天,也可選擇酚磺乙胺***止血敏***,卡巴克絡***安絡血***和血凝酶***立止血***,氨甲苯酸或氨基已酸等。

  2、輸新鮮血漿或全血:每天10~20mg/kg。

  3、維生素C:改善血管通透性,有利於止血。

  三、抗驚厥:有利於止血和防止新的出血,應及時止驚,需用抗驚厥藥物,原則上選擇一種藥物,劑量要足,或兩種藥物交替使用,用藥期間經常監測藥物血濃度,用藥後密切觀察,以驚厥停止,安靜入睡,呼吸,心率平穩,掌指彎曲有一定張力為度。

  1、苯巴比妥:控制新生兒驚厥首選,首次給以負荷量15~20mg/kg,肌內注射或靜脈緩慢注射,如驚厥仍未控制,可每隔10~15min再給5mg/kg,直到驚厥停止,總量可達30mg/kg,驚厥控制後,12~24h開始給予維持量,按每天5mg/kg,分兩次靜脈或肌內注射,每12小時1次,2~3天后改為口服維持,與***合用時注意到對呼吸抑制。

  2、************:為治療新生兒驚厥持續狀態的首選藥物,劑量為每次0.3~0.5mg/kg,緩慢靜脈注射,此藥半衰期為15min,通過血腦屏障快,消失也快,因此可於15~20min後重復使用,一天之內可應用3~4次,對難於控制的驚厥可每天給3~12mg/kg連續性靜脈滴注。

  四、降低顱內壓

  1、腎上腺皮質激素:對伴有顱內高壓者早期應用有持續緩解腦水腫的作用,可減少甘露醇的重複使用,常用地塞米松,每次0.5~l.0mg/kg,每6~12小時1次,靜脈滴注,多在48h內應用,48h後根據病情決定停用或減量。

  2、20%甘露醇:如已為晚期發生了腦疝,有瞳孔不等大,呼吸節律不整,嘆息樣呼吸或雙吸氣時,可使用20%甘露醇,劑量根據病情決定,一般每次0.25~0.5g/kg***1.25~2.5ml/kg***,可6h使用一次,靜脈推注或快速靜脈滴注,顱內壓的高低及意識狀態可作為是否需要重複給藥的指標。

  3、控制液量:因腦水腫致顱內高壓時,控制液體量每天60~80ml/kg,並根據電解質,血漿滲透壓及尿量,體重變化進行調整。

  五、維持正常腦灌注:大量IVH時,由於動脈壓降低和顱內壓增高,腦的灌流減少,因此必須維持血壓在足夠的水平上,同時避免血壓的過度波動和腦血流速度的突然升高,沒有必要的過分積極治療反而會加重已經存在的腦損傷。

  新生兒顱內出血的護理措施

  1、靜臥。患兒所處的臥室,一定要保持安靜,室溫最好維持在22-24℃,儘量避免移動和刺激患兒,以免顱內出血加重。

  2、觀察病情。要時刻注意患兒的體徵、神智以及痛苦的變化,如有異常,需及時診治。

  3、注意體溫的變化。當患兒的體溫大於38.5℃時,應該儘快使用物理降溫法進行降溫。注意保持頭部正位,避免壓迫到頸動脈而發生意外。

  4、合理餵養。對於不能進食的患兒,應該進行鼻部餵養,保證營養和熱量的供給。

  5、合理用藥。根據醫生的囑咐合理的給患兒服用一些藥物,控制顱內出血的情況,貧血者可適當輸血。

  6、保持呼吸通暢,改善呼吸功能,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物品壓迫胸部,影響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