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的密度小的原因

  太陽或日是位於太陽[3]系中心的恆星,它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2,000***1.392×106***公里,相當於地球直徑的109倍;質量大約是2×10^30千克***地球的330,000倍***,約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 從化學組成來看,太陽質量的大約四分之三是氫,剩下的幾乎都是氦,包括氧、碳、氖、鐵和其他的重元素質量少於2%。
     


太陽

  因為它是個氣體球,主要是氫和氦。目前太陽處在壯年期,當它衰老時,它會向內部收縮,密度變大,最終變成黑洞,當然那是幾十億年之後了。

  太陽是一個熾熱的氣態球體,它的直徑約為1.39×106km,質量約為2.2×l027t,為地球質量的3.32×105倍,體積則比地球大1.3×106倍,平均密度為地球的1/4。其主要組成氣體為氫***約80%***和氦***約19%***。由於太陽內部持續進行著氫聚合成氦的核聚變反應,所以不斷地釋放出巨大的能量,並以輻射和對流的方式由核心向表面傳遞熱量,溫度也從中心向表面逐漸降低。由核聚變可知,氫聚合成氦在釋放巨大能量的同時,每1g質量將虧損0.00729。***體積大,大多有氣體組成,核聚變質量虧損是其密度小的原因~~我是這麼認為的!!***根據目前太陽產生核能的速率估算,其氫的儲量足夠維持600億年,因此太陽能可以說是用之不竭的。

  在太陽平均半徑23%***0.23R*** 的區域內是太陽的核心,其溫度約為8×106~4×107K,密度為水的80~100倍,佔太陽全部質量的40%,總體積的15%。這部分產生的能量佔太陽產生總能量的90%。氫聚合時放出γ射線,當它經過較冷區域時由於消耗能量,波長增長,變成X射線或紫外線及可見光。從0.23~0.7R的區域稱為“輻射輸能區”,溫度降到1.3×105K,密度下降為0.079g/ cm3。0.7~1.0R之間稱為“對流區”,溫度下降到5×103K,密度下降到10-8g/cm3。 太陽的外部是一個光球層,它就是人們肉眼所看到的太陽表面,其溫度為5762K,厚約500km,密度為10-6g/cm3,它是由強烈電離的氣體組成,太陽能絕大部分輻射都是由此向太空發射的。

  光球外面分佈著不僅能發光,而且幾乎是透明的太陽大氣, 稱之為“反變層”,它是由極稀薄的氣體組成,厚約數百公里,它能吸收某些可見光的光譜輻射。“反變層”的外面是太陽大氣上層,稱之為“色球層”,厚約1~1.5×104km,大部分由氫和氦組成。“色球層”外是伸入太空的銀白色日冕,溫度高達1百萬度,高度有時達幾十個太陽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