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體質的表現及養生方法
氣虛體質是指當人體臟腑功能失調,氣的化生不足時,易出現氣虛表現,那麼氣虛的人怎麼調養身體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氣虛體質的養生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氣虛體質的表現
氣虛的主要症狀是少氣懶言、乏力自汗、食少便溏、舌淡苔白、脈虛無力。
形體消瘦或偏胖,體倦乏力,面色蒼白,語聲低怯,常自汗出,且動則尤甚,心悸食少,舌淡苔白,脈虛弱,是其基本特徵。
若患病則諸症加重,或伴有氣短懶言、咳喘無力;或食少腹脹、大便溏洩;或脫肛、子宮脫垂;或心悸怔忡、精神疲憊;或腰膝痠軟、小便頻多,男子滑精早洩、女子白帶清稀。
氣虛體質的養生方法
1、適宜的食品:
1粳米。清代醫家王孟英把粳米粥譽之為窮人的人蔘湯,他說:貧人患虛症,以濃米湯代蔘湯。
2牛肉。《韓氏醫通》說:黃牛肉,補氣,與綿黃芪同功。可見牛肉補氣之力,尤為顯著
3雞肉。民間對氣虛之人,常用黃芪煨老母雞,能增加補氣作用。
4鱔魚。《本草衍義補遺》雲:黃鱔善補氣。
5桂魚。《開寶本草》認為益氣力,令人肥健。
6大棗。唐代食醫孟詵雲:大棗補不足氣,煮食補腸胃,肥中益氣第一。所以,氣虛者宜用大棗煨爛服食為佳。
7櫻桃。《滇南本草》中記載:櫻桃治一切虛症,能大補元氣。
8葡萄。《本經》說它益氣倍力。《滇南本草》認為葡萄大補氣血。
9花生。《滇南本草圖說》稱花生補中益氣。常用水煮花生食用為妥。
2、適宜的中藥
1人蔘。性溫,味甘微苦,為中醫最常用的有力的補氣中藥,也是眾人皆知的補氣食物,它能大補元氣。《藥性論》中說它補五臟氣不足。
2黃芪。是中醫極為常用的補氣中藥,是民間常用的補氣食品。不少醫書都稱黃芪補一身之氣。《本草求真》認為: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是以有耆之稱。根據醫家習慣,黃芪常與黨參或太子參或人蔘同服,則補氣之力愈佳,氣虛體質食之更宜。
3山藥。為補氣食品,凡氣虛體質或久病氣虛者,宜常食之,最為有益。山藥可以補肺氣,補脾氣,補腎氣,故凡肺氣虛或腎氣虛或脾氣虛的方藥中,都常用到它。
3、藥粥
芪苓粥:
【 原 料 】: 黃芪20克,獲苓20克,大棗10克,山藥20克,粳米50克,紅糖適量.
【 做 法 】: 大棗去核,與茯苓、山藥、粳米同煮成粥,加適量紅糖調味即可.
4、藥茶
黃芪、黨蔘、太子參、甘草等泡水當茶飲。
氣虛體質的調養方法
摺疊氣功
腎為元氣之根,故氣虛宜作養腎功;其功法如下:
屈時上舉:端坐,兩腿自然分開,雙手屈肘側舉,手指伸直向上,與兩耳平。然後,雙手上舉,以兩脅部感覺有所牽動為度,隨即復原,可連做十次。本動作對氣短、吸氣困難者,有緩解作用。
拋空:端坐,左臂自然屈肘,置於腿上,右臂屈肘,手掌向上,做拋物動作3~5次,然後,右臂放於腿上,左手做拋空動作,與右手動作相同,每日可做五遍。
蕩腿:端坐,兩腳自然下垂,先慢慢左右轉動身體3次,然後,兩腳懸空,前後擺動十餘次。本動作可以活動腰、膝,具有益腎強腰的功效。
摩腰:端坐,寬衣,將腰帶鬆開,雙手相搓,以略覺發熱為度;再將雙手置於腰間,上下搓摩腰部,直到腰部感覺發熱為止。搓摩腰部,實際上是對腰部命門穴、腎俞、氣海俞、大腸俞等穴的自我按摩,而這些穴位大多與腎臟有關。待搓至發熱之時,可起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溫腎壯腰之作用。
“吹”字功:直立,雙腳併攏,兩手交叉上舉過頭,然後,彎腰,雙手觸地,繼而下蹲,雙手抱膝,心中默唸“吹”字音,可連續做十餘次,屬於“六字訣”中的“吹”字功,常練可固腎氣。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常交替選服。
摺疊食療
氣虛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檳榔、大蒜、苤藍、蘿蔔纓、芫荽香菜、蕪菁大頭菜、胡椒、蓽撥、中指、紫蘇葉、薄荷、荷葉;
忌食或少食:蕎麥、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蔔、地骷髏、芥菜、薤白、君達菜、砂仁、菊花、茶葉及菸酒。
相應膳食:懷山百合蓮子湯;參藥煨乳鴿;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棗燒豬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