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茯苓的技術

  茯苓為兼性寄生菌,是我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選地整地

  茯苓種植場地宜選擇排水良好的東、南、西向的10~25°的山坡為宜。土壤以黃砂土為好,粘土、砂礫土不宜種植,且不宜連作。選好地後,深翻時要除淨雜物,有白蟻危害的地區需用殺白蟻藥進行土壤消毒。在茯苓接種前10天再翻地1次,打碎土塊,徹底除淨雜物。

  備料

  茯苓菌生長要依賴松木提供養分,因此,栽培茯苓要以松樹為材料。在生產上主要分為幹段木栽培和樹蔸栽培兩種。

  1.幹段木備料法

  選擇直徑12cm以上不成材的松樹砍倒***或取材後留下的頭尾***,砍去其部分枝條,留下樹尾的樹葉,然後用剷刀按樹的大小鏟去4~5面樹皮***以鏟至木質部為宜***,鏟面間要留下兩指寬的樹皮4~5條,從上至下不宜有斷痕,留下的樹皮稱為引線***俗稱“留筋”***。經10~15天,待樹幹晒乾至出現有裂口後將其鋸成長70~80cm的小段,並按“井”字形堆垛於乾燥向陽處。段木垛上蓋草料,垛的四周開好排水溝,地面上撒殺白蟻藥。

  2.樹蔸備料法

  在秋、冬季砍伐松木時,選擇直徑12cm以上的樹樁,將其周圍1?5m範圍內的雜草、表土剷除乾淨,灌木砍掉,深挖0.8m左右,讓樹樁和根部暴露在土外。然後在樹樁上鏟去4面樹皮,留下4條兩指寬的引線。露出地面的樹根最多留4~6條,將其餘的根截斷。對樹根也要鏟皮3面,左右側各留1條手指粗的引線,留根長度1~1.5m。上述各項工作,宜在上年冬季進行。

  接種

  1.接種季節

  茯苓接種分春、秋兩季。春植是在清明至立夏進行。桂南、桂東南、桂西地區氣溫回升較早,在清明前後接種較適宜;桂北、桂西北地區宜到立夏前後接種。秋季各地氣溫相差不大,茯苓可在立秋前後接種。

  2?接種方法

  茯苓栽培是以菌種或鮮茯苓個***菌核***作為“種子”進行繁殖。菌種是用小松木段片裝瓶***塑料***消毒,加適量培養基質,接上茯苓原種培養後,在瓶內長出白色旺盛的菌絲體。鮮茯苓個繁殖則是選用皮薄、嫩紅褐色的鮮茯苓個,用竹刀切成帶皮、重為0.1~0.15kg的片塊作為接種用的繁殖材料。

  接種前,在整好的種植地內順著坡向開窖,窖深20cm,寬40~50cm,長度依段長而定。稍平整窖底,撒上殺白蟻藥並與土拌勻,將段木順坡向擺入窖內。先放入兩段。用菌種接種時,先在兩段木上半部分用利刀削成長×寬=150cm×10

  cm的新口,用鑷子將瓶內長有菌絲的松木段片取出,平擺在段木間新口處,加蓋松木片或松葉,上面再放一條段木***兩段木重20kg以上則不放第三段木***,覆土10~15cm。用鮮茯苓塊接種則在段木的上端鋸幾處,將鮮茯苓塊貼上,輕輕摩擦後用手壓緊,用土覆蓋。樹蔸接種則是在樹蔸上削2~3個新口,然後將菌種和鮮茯苓塊分別接種在樹蔸的新口處,蓋上松木片和松葉,蓋土15~17cm,窖面要堆成龜背形。

  田間管理

  1.查窖補缺 接種後7~10天,便可長出白色的茯苓菌絲,這時應檢查各窖內的菌情,以便及時補缺。1清晨露水未乾時在種植地內察看,若窖內段木已長有茯苓菌絲,則窖上土乾燥無露水;若窖上有露水,則說明段木未長有茯苓菌絲。2從窖旁把土挖開,發現段木下段已有白色菌絲生長,聞之有茯苓氣味,可確定為茯苓菌絲。如發現死菌和不上菌的茯苓窖,應隔7~10天再檢查1次。如第2次檢查仍不見茯苓菌絲,才可開窖從其它已上菌的段木中取出1段調到未上菌的窖內。或將未上菌的段木全部挖出,晒乾水分,將剝口重新削過,另接上菌種。3要注意的是,茯苓菌種上菌1個月左右,在木面是見不到菌絲的。此時,大部分菌絲已入木生長。茯苓接種後1個月,不見基面菌絲,就誤認為不上菌而把段木撬開,會造成不應有的損失。

  2.接種7~10天后,如果發現白蟻,應立即用殺白蟻藥噴灑在白蟻身上或蟻路上,進行防治。

  3.茯苓形成菌核***結苓***後,如發現茯苓露出地面應及時培土,雨季要注意排水。

  採收加工

  茯苓一般在接種後8~10個月成熟。將採收的茯苓堆放在室內避風處,用稻草蓋嚴“發汗”5~6天,然後攤開晾1~2天。待水分蒸發後,重新堆起,再用稻草蓋嚴放5~6天后,去皮***或先剝淨鮮茯苓外皮***,放入蒸籠內隔水蒸熟至透心,或用水煮熟至透心***煮時要換水3~4次,其標誌是當水轉黑時便換水***。取出用利刀將其切成長×寬×厚=4cm×4cm×0.5cm的方塊。然後將白塊、赤塊分別擺放在竹蓆或竹篩裡,上覆1張白紙,置陽光下晒至全乾,要注意常翻動。如遇陰雨天可用炭火烘乾,但不可用明火烘烤,避免煙燻使茯苓片變黃,影響產品質量。

  茯苓人工栽培技術

  1 茯苓的氣候生長髮育條件和生存環境

  1.1 生存環境

  茯苓性喜溫暖、乾燥,向陽山坡***坡度一般在10~35度***,海拔高度700~1000米左右適宜;排水良好、土壤疏鬆、含砂量30~70% 、土壤質瘦、通氣量大、土層厚度在1米左右,上松下實的白砂壤、紅砂壤為好,同時稍帶酸性,PH值6~7之間最好,忌使用雜木地、火燒地、溪澗邊陰溼地、肥土地、黑土地、有地下水和低窪地。含砂量高和通風透氣能刺激菌絲生長形成菌核,有利於提高茯苓產量。

  1.2 水份

  茯苓要求乾燥的土地及松木,菌絲體適宜的相對溼度為55~65%,溼度過大容易造成菌絲死亡,故種植場所應選在有一定坡度向陽的山坡,並且排水良好的地方,避免潮溼、易造成洪澇的場所。

  1.3 溫度

  茯苓菌絲在地中20~30℃範圍皆能生長,最適宜溫度為25~28~C,0~C低溫不會凍死,35℃高溫也不會很快死亡;冬季低溫會造成苓塊生長緩慢,超過35℃以上高溫將造成菌絲死亡;變溫及晝夜溫差大,有利於刺激菌絲結苓。

  1.4 光照

  茯苓喜在向陽的山坡生長,菌絲及菌核可以在完全黑暗的土中發育生長,對漫射光反應不靈敏,但強光直接照射會殺死菌絲和菌核或抑制其生長。

  2 接種期及其生產期選擇

  2.1 接種期的選擇

  根據菌絲對溫度的要求和壽寧縣氣象站***海拔820米***21年土壤5、10、15、20釐米溫度的統計並按我縣各月溫度遞減率推算出海拔500~l100米各月20em平均土壤溫度。我縣海拔500~70om區域最適宜接種期為6、9、10月,次適宜接種期為4、5、11月;海拔800~1100m區域最適宜期為6~9月,次適宜接種期為5、l0、l1月。選擇接種適宜期的晴天接種最好。由於在菌絲生長的旺盛期,可使土壤溫度升高3~5℃,因此我縣海拔500—700mlg域應避開7、8月份的高溫期,海拔8ID0m以上區域要避開7、8月份中的極值出現時間,以免高溫造成“燒菌”現象。從我縣20釐米土壤溫度統計分析看,全年都不可能出現低於0℃的凍害,對菌核生產造成危害。另外,從我縣各月日較差統計看, 日較差大,全年都有利於刺激菌絲生長為菌核,有利於菌核的產生。

  2.2 人工苓場的疆土深度

  接種後覆土太深,土壤溫度低,對菌絲和菌核生長不利;覆土太淺將造成苓場土壤溫度升高過快,可能出現高於35~C的高溫造成“燒窖”現象。若遇強降水天氣,又可能把泥土沖刷掉,而使松木暴露,使菌絲體和菌核受陽光直射而受傷害,同時,又可能造成雨水人窖而出現“浸窖”現象,危害菌絲存活,所以一般覆土深度在15-20釐米左右為宜。

  2.3 適宜種植高度

  海拔高、溫度低應有全日陽光照射,海拔低、溫度高應有半日陽光照射,這主要是控制適宜茯苓生長的溫度條件。海拔過高或過低使溫度過高或過低都會造成茯苓菌絲和菌核死亡或抑制其正常生長。茯苓接種後需4—12個月才能生長成熟。從表3分析看,我縣海拔500-600米地區,7-8,q 20cm土壤平均溫度均達26~C以上且最高溫度很容易突破35~C,不利於茯苓生長;海拔1100米以上l、2、3、12,5]份土壤20era平均溫度較低不利於茯苓生長,所以我縣種植的海拔高度以700-1000米為宜。

  3 苓場管理中的氣象措施

  3.1 茯苓怕淹不怕旱,每次雨後要檢查一次苓場,發現有積水或覆土流失時,應立即清溝蓋窖。若窖場內有雜草應小心拔除。

  3.2 茯苓接種後四個月左右就開始結苓,在當年9、10月和次年3、4月是茯苓生長旺盛期,會使地面開裂,這時應經常檢查,如有裂縫,應及時用土蓋好,以免茯苓受雨淋、風吹、日晒而影響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