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營銷分析

  河南文化在文化建設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篇一

  河南省旅遊業實施文化營銷的優勢

  1.1 歷史古文化資源豐富

  河南省歷史古文化資源數量多,層次高。地下文物資源全國第一,地上文物資源全國第二;51處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全國文物古蹟最多的省份之一;館藏文物130多萬件,佔據了全國的1/8,被公認為“中國歷史自然歷史博物館”;並擁有洛陽、開封、安陽和鄭州四大古都,以及鄭州、洛陽、開封、安陽、南陽、商丘、濮陽、浚縣***鶴壁市轄縣***等八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1.2 姓氏文化資源豐富

  河南省地處中原,歷史悠久,擁有博大的歷史沉澱和文化內涵,是整個中華民族最主要的發祥地。由於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河南也成了各路人馬的集散地,許多朝代在此建都。這樣,河南作為都城必然集聚各種姓氏。中華姓氏大辭典當中有4820種姓氏,河南省就有1834種,而中國最常見的100個姓氏中,河南就有78個。

  1.3 民俗、節慶文化資源豐富

  河南省有許多悠久的民俗歷史,而且至今在許多地方都留有這種傳統。如河南省的西峽縣就是被考證的重陽節的發源地,至今還儲存有重陽村、重陽寺、重陽河、重陽湖、菊花山、菊花潭、***、登高臺等遺址以及重陽女、菊花聖母等傳說。

  2 河南省旅遊業實施文化營銷的必要性

  2.1 河南省旅遊業文化營銷力度不足

  河南省旅遊業的傳統營銷策略雖卓有成效,但大都只是依託其先天優勢進行常規的宣傳和策劃,缺乏創新,文化營銷力度明顯不足,這主要體現在調查研究不足、市場細分不足、廣告宣傳不足和營銷手段不足等。如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剎”的洛陽白馬寺,這座中國最早的寺廟就沒有得到很好的深度開發,多次的修復或重建並未給白馬寺帶來更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究其原因就是文化內涵的開發深度不夠,沒有自己的特色,缺乏文化品牌。

  2.2 河南省旅遊業文化營銷可持續性不足

  旅遊業是一個關聯性非常強的產業,涉及多個部門和行業,如果相關配套設施和服務發展不到位,也會影響到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而河南省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足,且經濟不發達,人們受教育程度有限,缺乏長遠的發展眼光,造成了對旅遊資源不計後果的掠奪式開發,這也缺少了文化營銷可持續性的前提。再加上對旅遊資源實施文化營銷策略前沒有進行可行性分析,缺乏全面、周到、細緻的系統性規劃,不僅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還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

  2.3 河南省旅遊業文化營銷競爭力不足

  河南省雖然很早就提出了“一山、一水、一拳”的文化營銷口號,但是其競爭力依然不足,河南省和周邊省份接待***遊客數量的對比,與周邊的五個省份相比,雖然河南省的接待總人次不是最少的,但同比增長速度卻是最慢的,且與安徽、湖北兩個省份相比,接待的旅遊人次遠遠落後。可見,雖然河南打出了文化營銷的牌子,但是其文化營銷的核心競爭力卻沒有體現出來。另外河南省內各個旅遊景區景點的品牌定位也不夠明確,即使有的景區景點有較為明確的主題,但卻不能與周邊相關行業或部門形成合力,無法體現其特色,競爭力相對較弱,導致發展緩慢。

  3 河南省旅遊業實施文化營銷的機會

  3.1 中央政府對河南省旅遊業的政策扶植

  2011年《國務院關於支援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即國發〔2011〕第32號檔案提出對河南省的戰略定位之一,即“華夏曆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充分保護和科學利用全球華人根親文化資源;培育具有中原風貌、中國特色、時代特徵和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創新發展區。”

  3.2 河南省政府對旅遊業的高度重視

  各地政府早已意識到旅遊業不僅可以解決勞動力就業問題,增加外匯收入,同時也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當地的經濟效益。河南省政府抓住當前國家大力提倡和積極發展旅遊業的大好形勢,藉助文化優勢,尋求更有利的經濟增長點。在河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河南省“十二五”旅遊產業發展規劃中,肯定了“十一五”旅遊產業取得的成績,分析了“十二五”時期的發展機遇與挑戰,提出了未來發展目標,明確了發展戰略,規劃了總體佈局,還強調了重點開發開封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遊示範區、新密軒轅聖境黃帝故里文化產業園區專案、鄭州登封天地之中文化旅遊產業園建設專案等三個投資100億元以上,和其他46個投資10億元以上的河南省重點旅遊專案。

  篇二

  強調文化營銷的可持續性

  在對旅遊資源進行文化營銷時,要進行全域性系統的規劃和細緻連續的策劃。

  規劃主要指的是對旅遊資源自身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和開發,這是文化營銷可持續性的前提。策劃主要指的是文化營銷的實施,除細緻周密以外還應當保持連續性。如1982年李連杰的一部《少林寺》不僅使李連杰一夜成名,更使得少林寺家喻戶曉,從此河南少林寺名聲大噪;1983年李連杰又一部《少林小子》強化了大家對少林寺的印象;時隔11年之後1994年李連杰再拍《新少林五祖》讓少林寺再起波瀾。這些雖不是我們主動營銷少林寺的結果,但確實為少林寺吸引了不少遊人。為保持這種文化營銷的連續性,近年河南電視臺又聘請著名導演邀請知名演員,連續拍攝了三部電視連續劇《少林寺傳奇》,這是河南省強化文化營銷可持續性的經典案例。以此類推,河南省的其他旅遊資源也通過這樣的方法進行營銷,那麼整個河南旅遊的形象將會登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另外,還要建立健全河南旅遊的售後服務系統,這對於加強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如可通過對旅遊者滿意度的跟蹤調查,掌握相關資訊,分析相關資料,從而獲取有價值的經驗和教訓。對旅遊者滿意度調查的內容可包括對旅遊資源的滿意度、旅行社的滿意度、旅遊酒店的滿意度、旅遊服務的滿意度的調查等。通過這一系列的調查,瞭解旅遊者的需求和要求,意見和建議,便於今後文化營銷工作的主觀性和盲目性。

  整合文化營銷的核心競爭力

  旅遊資源自身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在文化營銷時我們可根據其主打特色確定目標市場,但這種目標市場又具有一定的狹隘性。如河南鞏義的“康百萬莊園”主打豫商文化,吸引了具有豫商情節的國內外遊人;河南新鄭的“祭祖大典”牽動了探根尋祖炎黃子孫的心;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功夫文化,讓和我們異質文化的外國人大為驚歎;還有河南洛陽的“牡丹節”讓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為了能更好地營銷旅遊產品,我們可以將這些旅遊資源優劣互補、揚長避短,古今相容、動靜結合,即整合各類資源,形成強有力的核心競爭力。

  但還需注意的是,旅遊產品除具有無形性、不可儲存性、不可轉移性等特點,也同樣遵循傳統產品生命週期的四個階段,即旅遊產品也同樣經歷開發、發展、成熟和衰退四個階段,因此實施文化營銷策略時,除推出精品遊、品牌遊之外,還要不斷對旅遊產品進行拓展,增加其參與性和趣味性,實現其體驗價值,以做到推陳出新,以延長旅遊產品的生命週期。

  篇三

  文化營銷的現實邏輯

  但營銷河南文化,並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文化與產業的問題。

  曾有媒體作過這樣一項調查,當談到河南是僅次於粵魯蘇浙之後的第五個地區生產總值超過10000億元的大省時,很多人都張大了嘴巴,反問道“是嗎?河南排第五?”驚訝之情顯露無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河南是全國最為貧窮落後的地區之一。事實上,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河南”兩個字一直揹負著被汙名化、妖魔化的趨勢,醜化河南人從偏見上升為地域歧視,似乎成了一種“社會運動”。

  妖魔化河南已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行為,河南形象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從“防火、防盜、防河南”等順口溜到“深圳橫幅事件”,從來沒有一個省像河南一樣被如此地群體性歧視,而這種群體性歧視往往被放大至商業環境層面,也帶來了一個地區的投資環境問題。

  為改變形象,河南一直在努力,2005年2月,河南人李學生為救兩個孩子而命喪車輪的訊息見諸報端後,河南省有關部門發掘出了張尚昀、靳偉傑、高增玉等一大批感人的高尚事蹟,河南省內幾十家媒體連連出擊,掀起了一次次為河南人正名的浪潮。這股熱潮還蔓延至省外和中央媒體,在2005年央視十大“感動中國”人物中,河南人佔據兩席。但在河南決策層內,有種意見認為,一個或者多個“優秀河南人”的出現對改善河南形象確有作用,但並不會起決定性作用――對河南而言,更重要的是如何藉助“優秀河南人”帶來的形勢,發揮出河南的文化優勢,通過對河南文化的營銷,從而徹底改變河南的外部形象。

  “文化產業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深刻理解文化建設的事業性和產業性的雙重屬性”,徐光春如此說到。

  可見,通過文化營銷改變河南文化形象、進而改變河南整體的形象,也就成了文化營銷的現實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