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計劃書怎麼寫才靠譜?

  商業計劃書是得到投資人垂青的敲門磚,怎麼寫才靠譜?

  很多成功的創業者和投資人都分享過商業計劃書該怎麼寫,有周鴻禕版的“商業計劃書10條”,有查立版的“21條軍規”,等等。有些人說寫個10多頁就夠了,要精簡;有些人說要在計劃書裡體現未來5年甚至10年的公司發展規劃。

  設想,你按照網上的那些模板,花了幾個晚上挑燈夜戰,寫完商業計劃書,加上精美的封面,約好一個專案投資經理喝咖啡。實際上,可能那傢伙連目錄都沒看,直接跳過你前面花了很多心血寫的專案介紹、市場分析等,找到財務規劃、風險分析這塊看起來。

  突出重點,內容為王

  剛開始我和大多數創業朋友一樣,對商業計劃書沒有詳略得當的概念,即使有的話也是頭重腳輕,在專案介紹、公司戰略這些虛無的地方花費了太多的精力。然而往往自認為重要的東西反而是別人最不看重的,投資人重視的是資料這些比較實在的地方。其實,投資人每天要看很多份商業計劃書,不可能每一份都去仔仔細細審查,對其中的每個條目都去認真研究,他們只對自己感興趣的、認為對專案比較關鍵的幾個問題認真看一下,通常看一份計劃書的時間也就兩三分鐘。

  有些創業者為了能更加吸引投資人關注,把商業計劃書打扮得像新娘一樣,雖然這樣做可以在第一眼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是內容是最重要的,如果你的專案不夠有前景,內容表述不夠清晰,光有一個華麗的外表很容易讓人把你理解為一個浮誇的創業者。

  切忌談平臺

  現在“平臺”這個詞成了創業者口中一個高頻率詞彙。

  很多投資人都非常討厭創業者在商業計劃書裡談平臺這件事,原因很簡單,平臺不是煉出來的,不是搭出來,平臺得有上下游各個行業的兄弟給你當柱子,他們憑什麼願意給你當柱子,讓你在臺上風光啊?給個理由先。平臺要穩,臺下的每個柱子都得有好處,不然今天你要唱戲了,某個柱子不爽了請個病假你的戲就沒法唱了。

  很多投資人也是從創業者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他們有的也犯過建平臺的毛病,當你跟他們提建平臺的時候,他們腦袋就大了,你就等著受到他們的思想鞭撻吧。

  平臺剛開始其實就是費力不討好的活兒,等於邀請人來家裡開Party,結束了碗筷得自己洗,水電費得自己出。當你公司大了,你不說自己是平臺別人都會說你虛偽,都爭著喊著說要給創業者開放你們家的平臺。

  別忘了提VC怎麼退出

  終於把商業計劃書給搞定了。等等,想想最後是怎麼華麗地收尾的……難道沒有嗎?這個結尾老掉牙或者很雞肋,但是是必須有的—怎麼處理VC退出的問題 。總得給人一個展望,這輪融資完,再有好幾輪融資,這時手裡的股票早就溢價好幾十倍了,賺了這麼多錢怎麼拿回去好?VC被人認為是幹***的事就是因為他不管你公司再怎麼好,時間一到都得把錢抽回去,即使下一個投的公司還不如你這家,他們也像火燒屁股一樣拼命催著你,把他們的錢套出來。其實他們也是有苦難言。

  簡單說一下,VC就是風險投資基金,買過基金的朋友都知道他們是有回報年限的,有的7年,有的9年,年限一到他們就要按承諾把賺到的錢分給出資人。出資人一看這家VC管理人員有眼光,能把錢變成更多的錢,名聲好了給這家VC錢的人自然多了,下次募資就能募到更多的錢。VC錢多了,體量也大了,就能投更多、更大的專案。錢這個東西都希望往錢堆裡跑,錢多好辦事。巴菲特為什麼能百投百中?就是因為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在巴菲特的多年苦心經營下已經是一家體量巨大的投資公司,沒有什麼專案他拿不出錢投的,你只要跟他說明他能賺到錢就行。你的專案只要在地球上幹他都給得起錢。大錢投大專案更穩妥,比如即將上市的公司,比如一些百年老店—IBM、吉列公司等。刮鬍子的首選品牌肯定是吉列,男人晚上都在長鬍子,等於巴菲特投資了吉列公司連躺在床上睡覺都在掙錢,這樣的公司當然***不賠了。而且巴菲特巴名聲在外,錢都是自己公司的,不存在短時間內套現的問題,投的公司又穩又長期持有,他賺錢多那是自然的了。

  哪家VC都想像巴菲特那樣,做事大手筆,不用被各種資源限制。所以,小VC想變大,大VC想變得更大,更大的還想變得最大,貪婪目標的驅動下,資本就是貪婪的。

  商業計劃書的結尾就是要寫明VC最關心的問題—如何退出。

  一般有上市、公司併購和管理層回購3種退出方式。

  上市

  這個不用多說,肯定是大家最滿意的退出方式,是一種最最和平的分手,說明這段“姻緣”是完美的,大家出了證券交易所依依不捨,寒風中擎著淚花拼命揮動雙手,道一聲:“兄弟,保重!”

  上市有在國外上市的,有在國內A股上市的,近年來又多了給高新技術企業設立的創業版上市,實在不行,跟上市公司進行資產重組間接上市,俗稱借殼上市,反正只要不“上吊”,去哪“上”都沒問題。

  公司併購

  就是把公司賣了,賣給差不多大的公司就是併購,大家進行換股,舊股票變成新股票。這個時候VC就可以把自己的舊股票脫手給對方那家公司的投資人。被更大的公司買了就稱為被收購,連換股都省了,大公司直接丟下多少錢,你們幾家VC和創始團隊根據自己的股票比例大小分去吧。而且這其中最不公平的就是最晚進來的 VC先分,之後前一輪的VC分,這樣依次下去,最後才輪到創業者。

  公司併購或者被收購在VC看來勉強可以,雖然賺的不如上市多,但也不會黑著臉一無所獲。這筆買賣如果不算前期的各種調查以及各種談判消耗的人力和物力,總體來說還是值得的。臨別的時候沒有那麼依依不捨,隨便揮個手錶示一下得了。VC上車後又跑下來順帶說一句:“以後有這種買賣,還找我。”

  管理層回

  這條只當是負心漢對痴情女說我會對你好一輩子這樣的情話,聽聽舒服罷了,誰當真誰就輸了。

  翻閱中國的企業史,受VC投資管理層再“贖身”的事一例也沒有。

  其實你寫給VC的商業計劃書裡的很多事都不可能發生,今年銷售額不會是你的預期,市場佔有率是錯的,公司發展不是按著你的想法一步一步來的,競爭對手比你認為的成長更快……只有介紹團隊成員那一部分是對的。不,那也有可能變化。唯一不變的只有你本人。經歷失去找回再失去再找回後,明白了……哦,原來這就是生活。

  寫一份商業計劃書,然後丟掉!

  一份完整的商業計劃書代表著你已經準備好上路了。你的每一天都按照裡面的規劃在行動著,你覺得十分有意義,相信成功會像計劃書裡計劃的如期而至。

  但是我勸你還是丟掉它,把它當作沒有出現在你生命中一樣。

  周鴻禕在2005年寫的商業計劃書裡面都是關於社群和搜尋的,但他果斷放棄了商業計劃書裡設想的業務,轉向流氓軟體查殺,繼而推出免費防毒,成就了今天的奇虎360。今天的騰訊早已經不是當初馬化騰苦思冥想規劃的騰訊了。

  最好的境界就是當你寫完商業計劃書的時候,你對你公司目前的現狀十分清楚,知道里面潛藏著的危機和機會,然後你就一甩手從你20樓的辦公室丟出去,或者你也可以把它用保險箱裡三層外三層地鎖起來,等你哪天功成名就撬出來看看,看著自己的那些幼稚的想法會讓你快樂地度過一下午的時光。

  武俠中的高手形容武學先是心中有劍,手中也有劍;之後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最高境界就是心中無劍,手中也無劍。商業計劃書就是你的“劍”,它是你開啟VC 大門最有效的道具,是前期在市場披荊斬棘的好工具,慢慢公司發展了,不能那麼蠻幹了,需要把你手中的劍化成水,無形的水,跟著市場靈動,沒有容器框架的水幻化無常,千變萬化,你只需在心裡記住當初寫商業計劃書的目的是什麼,有這個念想,念念不忘,必有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