枸杞中藥食療方

       有哪些呢?下面就讓小編告訴你帶你瞭解下吧,希望你喜歡!


  以枸杞芽食,其歷史甚為古遠。

  《詩經·小雅·北山》雲:“陟彼北山,言採其杞。”

  《神農本草經》中記載:“枸杞處處有之,春生苗葉,如石榴葉而軟嫩,可蔬食。”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誦地仙》詩寫道:“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還知一勺可延齡。”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稱枸杞葉是“神藥”,他在《後杞菊賦》中說“吾方以杞為糧,以菊為糗。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庶幾乎西河南陽之壽。”

  南宋詩壇壽星陸游尤愛食枸杞,《玉笈齋書事》中有“雪霽茆堂鐘磬清,晨齋枸杞一杯羹”的詩句。

  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春採枸杞葉,名天精草;夏採花,名長生草;秋採子,名枸杞子;冬採根,名地骨皮”。

  在《紅樓夢》這部小說中,枸杞芽躍上了金陵十二釵的餐桌。如第六十一回中,柳家的說到寶釵與探春:“……連前兒三姑娘和寶姑娘偶然商議了要吃個油鹽炒枸杞芽兒來,現打發個姐兒拿著五百錢來給我,我倒笑起來了。”道出了姑娘們對枸杞芽的青睞。她們品嚐的既是枸杞芽的清香與鮮嫩,更是春天的甘美與溫馨。

  中醫認為,枸杞芽味甘微苦,性涼,入肝、脾、腎經,具有補虛益精、清熱祛風、養肝明目、生津止渴的功效,適用於肝腎陰虛或肝熱所致的虛勞腰痛、障翳夜盲、目赤澀痛、崩漏帶下、發熱煩渴、熱毒瘡腫等症。《藥性論》中說:枸杞芽“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和羊肉作羹,益人,甚除風,明目;若渴可煮作飲,代茶飲之;發熱諸毒煩悶,可單煮汁解之,能消熱面毒;主患眼風障赤膜昏痛,取葉搗汁注眼中。”《食療本草》言其“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人,去虛勞”。

  《日華子本草》言其“除煩益志,補五勞七傷,壯心氣”。《本經逢原》言其“能降火及清頭目”。《本草綱目》言其“去上焦心肺客熱。”研究表明,枸杞芽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膳食纖維、不飽和脂肪酸、琥珀酸、穀氨酸、天門冬氨酸、脯氨酸、絲氨酸、精氨酸、酪氨酸、胡蘿蔔素、維生素B1、B2、C、E、鈣、磷、鐵、鉀、鎂、鋅、硒、葉酸、兒茶素、多酚類、生物黃酮等成分,有降壓、降脂、降糖和保肝作用,並能促進人體免疫力,去病延年。

  :涼拌枸杞芽

  枸杞芽500g,洗淨後放入開水焯熟,切碎,加香油、生抽醬油、醋適量,涼拌了吃。清熱生津止渴,適用於熱病傷津、咽喉幹痛、糖尿病消渴等症。

  :清炒枸杞芽

  枸杞芽250g、白菜100g,將枸杞芽、白菜洗淨,切段,鍋中放適量素油燒熱後,下蔥姜炒香,而後下枸杞芽、白菜,炒至熟後,加食鹽等調味品適量食用。清熱宣肺、潤腸通便,適用於傷風感冒,肺熱咳嗽,咽喉發炎,習慣性便祕等症。

  :枸杞芽粥

  枸杞芽250g、糯米100g,將枸杞芽洗淨切碎,與糯米和水煮成稀粥食用。清熱生津,益脾和胃,適用於熱病傷陰煩渴、脾胃不和等症,可作為糖尿病人食譜。

  :枸杞芽豬肝湯

  枸杞芽250g、豬肝100g,將豬肝洗淨切片勾芡,待鍋中素油燒熱,下蔥姜炒香,放入豬肝煸炒至變色後,加入鹽、醬油、料酒適量,炒至豬肝熟而入味,加入水適量燒沸,投入枸杞芽煮熟食用。補肝滋陰,養血明目,適用於風熱目赤、雙目流淚、視力減退、夜盲、營養不良等症。

  枸杞芽羊腎粥

  枸杞芽250g,羊腎1只,粳米100g,將羊腎去內膜、洗淨切碎,與粳米、蔥白2段、生薑3片放入鍋中加水適量,待熟時再放枸杞芽,鹽少許,煮至粥熟食用。滋陰補腎,益精壯陽,適用於腎氣虛弱、元陽不足、腰脊疼痛、腿腳萎軟、頭暈腦鳴、聽力減退、耳聾、陽痿、尿頻或遺尿等症。

  注意事項:枸杞芽與乳製品相剋,兩者不可同時服用。

  【】【】【】【】【】【】【】

  運動養生方法大全

  早起伸懶腰

  經過一夜睡眠後,人體鬆軟懈怠,氣血周流緩慢,方醒之時,總覺懶散而無力。若四肢舒展,伸腰展腹,全身肌肉用力,並配以深吸深呼,則有吐故納新、行氣活血、通暢經絡關節、振奮精神的作用,可以解乏、醒神、增氣力活肢節。所以提倡春季早起多伸伸懶腰。

  平日多散步

  一天緊張繁忙工作之後,到街頭巷尾走一走,可以很快消除疲勞。眾多壽星的長壽祕訣之一就是每日要有一定的時間散步,尤其重視春季散步,因為春季氣候宜人,萬物生髮,更有助於健康。散步要不拘形式,因人而異,同時也應注意:找空氣新鮮,環境安靜之處;散步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不宜在飯後立即出行;老年人不宜空腹散步;堅持每週散步3 次,每次45~60 分鐘;散步時衣著要寬鬆;根據自身情況決定步行速度。

  踏青出遊

  寒冷冬季裡,體溫調節中樞和內臟器官的功能有不同程度下降。經過一季的靜養,肌肉和韌帶長時間不活動,更是萎縮不展,收縮無力,此時外出踏青賞景,既鍛鍊了身體,又陶冶了精神。特別是春天的郊野,空氣清新,花紅葉綠,百鳥爭鳴,置身於如此優美的大自然懷抱,心情自然舒暢起來。而且自古以來,人們就有踏青春遊的風俗,所以踏青出遊不失為春季養生的好方法。

  踏青出遊,一線在手,看風箏乘風高升,隨風翻飛,實在是一件快事。風箏放飛時,人不停地跑動、牽線、控制,通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達到疏通經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的目的。看風箏高飛,眼睛一直盯著風箏遠眺,眼肌得到調節,疲勞得以消除。這項活動特別適合青少年。中老年放風箏時要注意保護頸部,不要後仰時間太長,可仰視和平視相交替。放風箏最好以2~3 人為宜,選擇平坦、空曠的場地,不要選擇湖泊、河邊以及有高壓電線的地方,以免發生意外。

  多做戶外活動

  所謂戶外活動,就是指在室外、庭院、公園、大自然中的一些運動,如釣魚、賞花、慢跑、練氣功、打太極拳等。室外空氣中有豐富的負氧離子,是促進生物骨骼生長的好養料,它雖見不著摸不著,卻無時無刻不在“飄遊”,對預防兒童佝僂病和中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都十分有益。

  運動禁忌

  鍛鍊時肢體裸露部分不宜過大,以防受潮寒誘發關節疼痛;不要在塵土隨風飄飛的地方鍛鍊,要學會鼻吸口呼,不要嗆風;運動前要做好準備活動,先掄掄臂、踢踢腿、轉轉腰,身體的肌肉、關節活動開以後再做劇烈運動。初春時晨練不要太早。早春二月,清晨氣溫較低,冷氣襲人,如果太早外出鍛鍊易受“風寒”的侵害,輕者患傷風感冒,重者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發作,甚至能使人凍歪嘴。運動後脫穿衣服要預防感冒。如果身上出了汗,要隨時擦乾,不要穿著溼衣服讓冷風吹,以免著涼引起疾病。鍛鍊身體要全面,既要選做四肢胂展的動作,又要有背腹和胸腰部的屈伸動作。鍛鍊中或鍛鍊後,不要在草地上隨處躺臥,否則易引起風溼性腰痛或關節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