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期是指幾歲兒童
嬰兒期概念是什麼?嬰兒期是指幾歲的兒童?嬰兒期的年齡範圍是幾歲到幾歲?嬰兒期是出生後生長髮育最迅速的時期,是人一生中生長髮育最旺盛的階段,也是最短的一個階段。下面是嬰兒期的概述,一起來看看。
嬰兒期概念
嬰兒期指從出生到滿1週歲以前的一段時期。1~3歲為幼兒期。有的研究者分別稱之為乳兒期和嬰兒期。在第一階段中又分出新生兒期。
嬰兒從出生到 1歲的階段是個體身心發展的第一個加速時期。在這個階段,嬰兒不僅身體迅速長大,體重迅速增加,而且腦和神經系統也迅速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嬰兒的心理也在外界環境刺激的影響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們從吃奶過渡到斷奶,學會了人類獨特的飲食方式;從躺臥狀態、不能自由行動發展到能夠隨意運用自己的雙手去接觸、擺弄物體和用兩腿站立,並學習獨立行走;從完全不懂語言、不會說話過渡到能運用語言進行最簡單的交際等等。這一切都標誌著嬰兒從一個自然的、生物的個體向社會的實體邁出了第一步。他們在遺傳的生物性的基礎上形成著社會化的人性──社會性,逐漸適應著人類的社會生活。
嬰兒期體徵
①體重可以達到出生時的3倍,約為9000~10000克。
②身長在出生時約為50釐米,一般每月增長3~3.5釐米,到4個月時增長10~12釐米,1歲時可達出生時的1.5倍左右。
③頭圍在出生時約為34釐米,前半年增加8~10釐米,後半年增加2~4釐米,1歲時平均為46釐米。以後增長速度減緩,到成年人時約為56~58釐米。
④胸圍在出生時比頭圍要小1~2釐米,到嬰兒4個月末時,胸圍與頭圍基本相同。
⑤嬰兒出生後一段時間內仍處於大腦的迅速發育期,腦神經細胞數目還在繼續增加,需要充足均衡合理的營養素***特別是優質蛋白***的支援,所以對熱量、蛋白質及其他營養素的需求特別旺盛。
嬰兒期大腦發育
可塑性
研究表明,大腦的發展是生物因素和早期經驗兩者結合的產物。大量實驗表明,剝奪動物***也有少數人類嬰兒的研究***的早期經驗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發展停滯甚至萎縮現象,並構成永久性傷害。早期營養不良,也會對嬰兒大腦的生長產生嚴重影響。
可修復性
研究發現,嬰兒早期大腦具有良好的修復性。嬰兒大腦的某一部分受損傷,其本身可以通過某種類似學習的過程獲得一定程度的修復。
過去認為腦細胞的數量就不會再增殖,其實大腦具有一定的補償能力。一側腦半球受損傷後,另一側腦半球可能會產生替代性功能。例如,在5歲以前語言中樞受損傷,另一側腦半球很快會產生替代性功能,使語言中樞轉移。但是超過5歲,這種語言中樞的修復性功能便難以實現,致使言語障礙無法克服。
大腦的可塑性、可修復性的新觀點告訴我們,嬰兒大腦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後天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對嬰兒身體和神經系統實施刺激,對促進其大腦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嬰兒期動作發育
主要動作
嬰兒主要動作:手的抓握技能、獨立行走。
1、手抓握技能發展要點:五指分化、手眼協調。到嬰兒末期,手擺弄物體的動作向精細化和協調化發展,這有助於培養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手抓握動作發展的意義在於:***1***抓握動作是嬰兒主動地探索和認識周圍事物的表現;***2***為認識發展奠定了基礎;***3***開始操作工具,使動作具有間接性。
2、獨立行走是嬰兒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獨立行走的意義在於:***1***嬰兒的軀體移動由被動轉為主動,使活動具有一定的主動性;***2***主動行走可以擴大認知範圍;***3***增加了與周圍人的交往機會。到嬰兒末期,獨立行走動作變得熟練和自如。
原則和順序
1、頭尾原則:從上到下發展、
2、近遠原則:由內向外發展,
3、大小原則:從大動作向精細動作發展。
影響因素
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援、環境提供動作活動的機會、成人激發嬰兒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探究環境的願望、母親的撫養方式等。
嬰兒期感知覺發育
感知覺是個體認知發展中最早發生,也是最先成熟的心理過程,所以說感知覺是嬰兒認知的開端。他們通過感知覺獲取周圍環境的資訊並以此適應周圍環境。嬰兒感知覺活動不是被動的,其突出特徵在於它是主動的、有選擇的心理過程。
感覺的發展
1.視覺技能的發展
視覺技能:視覺集中、視覺追蹤運動、顏色視覺、對光的察覺、視覺敏銳度。
2.聽覺技能的發展
聽覺發展:聽覺辨別能力、語音感知、音樂感知、視聽協調能力等。
知覺的發展
嬰兒知覺的發展:各種分析器的協調活動,共同參加對複合刺激的分析和綜合。它是對來自周圍環境的資訊的察覺、組織、綜合及解釋。
1.跨感覺通道的知覺
這是指嬰兒將從不同感覺通道獲得的資訊整合起來的知覺的能力,它是多種感覺形式協同活動而產生的知覺。它最明顯的表現形式是手眼協調和視聽協調。
2.模式知覺
模式知覺是指嬰兒在知覺一個圖形時,不僅知覺到它的各個組成部分,而是能將這些部分知覺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如人臉圖案***。這種知覺能力是通過“視覺偏愛程式”***範茲設計的研究***揭示的。研究表明新生兒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覺。
3.深度知覺
吉布森運用“視覺懸崖裝置”研究嬰兒的深度知覺。約從六個多月開始,嬰兒就具有深度知覺。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兩個月的嬰兒也對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的反應***如心率變化***。這說明嬰兒的深度知覺不太可能是後天經驗的產物。
嬰兒具有一定的先天知覺能力,其發展和完善,很大程度上還需後天經驗的作用。有學者認為,“感知覺發展在嬰兒期業已完成”,並認為嬰兒感知覺發展的關鍵期在出生以後的頭三年。在知覺發展的關鍵期中,經驗因素與成熟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共同促進知覺的發展和完善。
嬰兒期的情緒
1.情緒是嬰兒早期適應環境的首要心理承擔者 嬰兒出生後,要在成人的撫養下,才能得以生存。嬰兒的生存需要各種物質條件和安全環境。成人供給嬰兒的需求要協調一致,需要雙方之間的密切溝通。在嬰兒早期,這種溝通的中介不可能是語言,而是感情性資訊的應答。嬰兒對環境需求通過相應的情緒發出訊號,這種主動的情緒訊號是先天的情緒感應能力,具有天然的資訊通訊作用。嬰兒的種種需求就是通過情緒資訊在母嬰之間傳遞的。
2、嬰兒生存和發展的適應性價值
激發母嬰之間互動,良好的應答和互動作用,使嬰兒身體得以健康成長,心理得到發展,從而體現出情緒對嬰兒生存和發展的適應性價值。
3.情緒的社會性參照功能
情緒的社會參照功能是指情緒的訊號作用和人際交往功能。這是嬰兒情緒社會化的重要現象和過程。情緒的社會參照作用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嬰兒對他人情緒的分辨;二是嬰兒如何利用這些情緒資訊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當嬰兒處於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時,他們會猶豫不決、遲疑不定。這時往往從母親的面孔上搜尋表情資訊,以幫助自己確定應作出的反應或應採取的相應行動。這對嬰兒來說,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能力。研究表明,這種能力要經歷一個逐漸的發展過程和漸進的發展水平。這種情緒功能在嬰兒長到七八個月時才發生。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提高。
社會性參照能力對嬰兒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使嬰兒能夠通過他人的表情資訊解讀他人的心理傾向,並據此來決定自己的行為;使嬰兒獲得安全感,利於調整自己的行為;促進嬰兒對新異刺激的探索活動;有助於親子情感交流、豐富嬰兒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