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烏雞養殖的作用

  烏雞又名烏骨雞、武山雞,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那麼今天小編帶來的是烏雞養殖的作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烏骨雞的抗病能力強,適應性廣,管理簡單,飼料報酬高,生長快,繁殖週期短,適宜大規模養殖。養殖烏骨雞的投資少,產出多,成本低,經濟效益高,是農民快速致富的好專案。

  從苗雞養到1千克左右的商品雞,只需要70~100天。每隻烏骨雞的純利潤2元左右,一般家庭養殖場每年可養殖4批,共可養殖2萬多隻商品雞,每年純收入在4萬元以上。

  烏骨雞的雞糞是很好的養魚、養豬飼料和優質的肥料,出售雞糞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收入,如果綜合利用收入會更高。

  綜合以上,烏雞的價值會越來越多地被人們認識和了解。養殖烏雞將具有更加廣闊的市場前景和巨大的市場潛力。

  烏雞的優勢

  烏雞是一種集肉用、藥用、蛋用、觀賞用於一身的特禽。烏雞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久盛不衰的食補佳品。

  烏雞具有很高的藥用滋補價值,雞骨和雞肉是珍貴的中藥原材料;烏雞蛋的15種氨基酸和維生素高於普通的家雞,營養價值較高,烏雞糞還可以加工成飼料和肥料,可以說烏雞全身都是寶。

  烏雞嬌小玲瓏,體態輕盈,外貌奇特,1915年曾作為我國特有的名貴雞種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被命名為"世界觀賞雞品種",名揚世界。

  烏雞是我國特有的珍禽,是我國的國寶。2001年泰和烏雞被農業部確認為首批"國家級畜禽保護品種"。

  我國各地飼養的烏雞經過長期品種選育、雜交改良,已經繁衍成多種品種,分為泰和烏雞、江山白羽烏雞、餘干黑羽烏雞、竹鄉烏雞、小香烏雞、烏蒙烏雞、騰衝雪雞、綠殼蛋烏雞等等。雖然烏雞發展成多種品種,但是它們的飼養方法大同小異,營養和藥用的價值相當,廣大養殖戶可以根據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選擇飼養。

  目前我國烏骨雞的種類比較多,主要有白羽烏骨雞、黃羽烏骨雞和黑羽烏骨雞等。市場上白羽烏骨雞的數量約佔70%以上,黃羽烏骨雞的數量約為20%,黑羽烏骨雞的數量約佔lo%。隨著黑色食品消費量的增加,黑羽烏骨雞在市場上的銷售越來越好,發展黑骨黑肉的黑色烏骨雞較好;同時,養殖一些黃羽烏骨雞對調節市場花色品種也很有必要。目前烏骨雞的銷售以活雞為主,進行烏骨雞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將會大有前途。

  各地的生活習慣不同,對烏骨雞的品種有不同的選擇。廣東、上海等地喜食白羽烏骨雞;湖南、福建、昆明等地喜食黑羽烏骨雞;山東、浙江等地喜食黃羽烏骨雞。在飼養烏骨雞時要根據當地消費者的習慣,選擇適宜的品種飼養。

  烏雞養殖技術

  飼養方式

  烏骨雞的飼養方式和肉雞飼養方式基本一樣,籠養、地面散養、炕上平養或網上平養都可以,在農村炕上平養為最佳。烏骨雞籠舍的建造必須選擇背風朝陽、地勢乾燥、平緩、四周排水良好、遠離居民區、交通方便的地方。

  雞舍的大小依地勢、地形而定,一般採用開放式新型雞舍,這種雞舍主要是採用雙坡式頂棚,兩壁敞開,前後兩個視窗。其主要特點是:避雨防火,夏季通風,雞舍乾燥。這種雞舍在氣候溫和或較炎熱的地區比較合適。

  飼養管理

  育雛期為30天,育雛期的飼養管理是關係烏骨雞生產成敗的關鍵時期,其主要任務是提高雛雞成活率和前期增重。

  1.消毒防鼠:育雛前,育雛室的地面和牆壁要用2000∶1的百毒殺S或ABB消毒劑噴灑消毒,再把食槽沖洗乾淨,晾乾備用,同時育雛室要有半米高的水泥圍牆,嚴禁有鼠洞。

  2.保溫控溼:由於雛雞絨毛稀短,不能抗寒,本身不能調溫,溫度過低會造成雛雞生長受阻,扎堆擠壓,導致白痢病爆發;如果溼度過大,會導致球蟲病的發生,所以要保證合理的育雛溫度和溼度。育雛室要備有溫度計,隨時掌握育雛室的溫度。

  育雛室的溫度和溼度,一般是1周齡內的雞,育雛室的溫度為34℃至32℃,溼度為65%至60%;1至2周齡的雞,育雛室的溫度為32℃至28℃,溼度為65%至60%;2至3周齡的雞,育雛室的溫度為27℃至25℃,溼度為65%至60%;3至4周齡的雞,育雛室的溫度為25℃至23℃,溼度為60%;4周以後溫度為20℃左右,溼度為60%。

  除使用溫度計外,還要學會“看雞施溫”。溫度適宜雛雞活潑好動,食慾旺盛,睡眠安靜,雞群疏散,均勻俯臥。溫度過低雛雞易拉稀感冒,互相擠壓,層層扎堆;溫度過高雛雞張嘴喘氣,遠離熱源,精神懶散,食慾不好,大量飲水。

  3.飲水開食:雛雞出殼20小時後,就可進入育雛室,先飲水,後開食。開始飲水應用5%至10%的白糖水,飲半天,可提高成活率。10日齡前的雛雞要飲溫開水,水溫要與室溫相近。飲水最好採用雛雞飲水器,飲水器裡應經常保持不斷水,讓雛雞自由飲用。飲水2至4個小時後,可開食,把飼料用水浸泡一下,以一抓即散為宜,均勻地撒在塑料布上,讓雛雞自由採食。飼料可直接喂飼料廠生產的全價飼料。但不論喂哪一種飼料,開始3至5天,飼料必須加0.2%氯黴素或0.2%新諾明,或在飲水中加氧氟沙星等廣譜抗菌藥物,控制雞白痢病的發生。烏骨雞與其他雞種的不同之處就是先天性的白痢病特別嚴重,所以在育雛期藥物要相互交替使用,不得間斷,用塑料布喂3至5天后要逐漸換上小木槽或塑料槽,白天3至4小時喂一次,晚上4至5小時喂一次,總之要保持不斷水、不斷料。

  育雛技術

  烏雞是中國特有藥用珍禽,以江西泰和所產烏骨雞最為正宗,泰和烏雞外形逸麗、具有鳳冠、雙纓、白絲毛、毛腳、烏皮、烏肉、烏骨、綠耳、五爪、鬍鬚10大特徵,號稱“十全十美”,雞中魁首。

  1.育雛季節的選擇

  一般在春末和夏秋季節育雛成活率高。其他季節亦可育雛,但要創造較好條件。

  2.飲水

  雛雞接運後應先飲水,可先飲0.2‰的高錳酸鉀水,飲水後2~4小時開食。開始飲水後,就不要間斷。20日齡內飲溫開水,用塔形飲水器給水,以防止雛雞受淹。雛雞的飲水量一般為採食量的1.6倍。

  3.開食

  出殼後的第2天開食。最好餵給配合飼料。開食的初期***3日齡內***,餵給開水浸泡過的碎米、芝麻或小米。每百隻雛雞日補喂3~5個熟雞蛋,把飼料撒在塑料布上,讓雞自由採食。第5日起,可用炒過的碎米,加上小雞配合飼料飼餵,其飼料配方是:高粱5.0%、魚粉10.0%、玉米54.13%、大麥5.0%、豆餅16.0%、麩皮4.0%、葉粉3.0%、骨粉2.5%及食鹽0.37%。飼料中粗蛋白質要求達到20.8%、代謝能達到12.12兆焦/千克、鈣1.3%、磷0.8%。將飼料放在條狀食槽內幹喂。從第7天始,可在飼料中加入15%左右的青飼料。如使用的是市售全價飼料,青飼料可少加或不加。1周後,可在飼料中加3~5克細沙,或用盤另盛,讓雛雞自由採食,以增強消化機能。

  烏骨雞3周齡內,每天喂6~8次,即早上6:00、晚上10:00各喂1次,每次30分鐘,然後拿走食槽。這樣,可減少飼料的浪費和汙染。3周齡後,每天飼餵4~6次。

  4.管理

  一是保溫控溼。適宜的育雛溫度為:0~1周齡31~30℃;1~2周齡30~27℃;2~3周齡27~25℃;3~4周齡25~22℃;4周齡以後保持20℃左右即可。室內相對溼度控制在55%~65%為宜。二是光照適當。雛雞出殼1周內,每天以20~23小時光照為宜,第二週開始,每天光照可減少到13小時,慢慢過渡到自然光照時間。三是通風良好。在重視保溼的同時,可適當開窗通風換氣,以排除室內的二氧化碳和氨氣等有害氣體,讓雛雞吸取新鮮空氣,利於生長髮育。

  營養標準

  烏骨雞的飼養,不論喂哪一種飼料,都必須達到營養標準,合理的營養是提高烏骨雞生產質量的重要因素。

  一般來說,育雛期內的飼料,粗蛋白為19%,粗纖維小於6%,鈣為0.8%至1.3%,磷為0.6%,氯化鈉為0.3%水分小於14%。育成期內的飼料要求粗蛋白為17%,粗纖維小於6%,鈣為0.7%至1.2%磷為0.55%,氯化鈉為0.3%;水分小於14%。

  飼養密度

  合理掌握烏骨雞生長時期的密度,可使烏骨雞避免浪費飼料,提高生長速度,提高肉料比,增加烏骨雞養殖的經濟效益。

  烏骨雞生長時期的密度,一般是1至10日齡,密度為40至50只/平方米;10至20日齡,密度為30至40只/平方米;20至30日齡,密度為25至30只/平方米;30至60日齡,密度為20至25只/平方米;60至90日齡,密度為15至12只/平方米。

  飼養標準

  烏骨雞的飼養標準是依據雞群不同日齡、不同發育階段的營養需求而制定的。一個好的飼料配方要兼顧兩個方面,首先是必須或儘可能滿足各階段的營養需要;其次是要依價格篩選飼料的品種,使配方的成本降到最低,這樣才算是一個好的配方。

  作為肉用品種,烏骨雞的產蛋雞就是種雞,分成了三個不同的生理階段,即育雛階段***0~42日齡***,育成階段***43~150日齡***,成雞階段或產蛋階段***151日齡至淘汰***。

  藥用仔雞則分為兩個生理階段,即生長期***0~42日齡***和育肥期***43日齡至出售***的飼養標準可以看出種雞的育雛階段需營養較高,育成階段的營養需要較低,而產蛋後的種雞不僅營養需要較高,對各種單料的質量要求也高,有些料則不能用或只能少用,如未脫毒的棉粕餅、菜籽餅等,有些藥物也在禁用之列,如呋喃類、磺胺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