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造成了職場誠信危機

今年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招聘陷阱現象是否會愈演愈烈?職場人如何應對招聘陷阱?除了硬性的職場欺騙,職場中是否也存在一些白色謊言?近日一家知名招聘網站推出了“2009年3.15職場誠信特別調查”,調查顯示,職場中存在不少“失信”行為。

  四成求職者有  虛報行為

  調查顯示,六成職場人表示自己在求職過程中從未隱瞞或虛報過一些重要資訊。調查的相關選項都是求職者“硬性”的資料,基本容不得隱瞞或虛報。

  調查顯示,在這些求職者虛報或隱瞞的資訊中,以往的薪金收入被虛報的比例最高。求職者在找工作的過程中,為了在新的用人單位獲得較高的工資,便會隱瞞在原單位的收入。其次為虛報重要工作經歷,以求高職位。這在求職中冒的風險更大,正規公司會在確認用人前進行背景調查,一旦查出求職者對重要的工作經歷的虛報將會給用人單位帶來很負面的影響。

  如果說前兩項是職場人為了獲得更好的職位自己主動做出的欺騙行為,那麼關於婚姻狀況、籍貫或者說身體狀況,多多少少跟用人單位的歧視有關。在人才市場中,求職者始終處於弱勢,用人單位提出的一些苛刻的條件使得求職者不得不做出一些欺騙性行為。職場專家還是建議職場人踏實認真地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在求職時一定要注意培養自己一套求職技巧。

  收費是常見  求職陷阱

  調查資料顯示,五成求職者在求職過程中遭遇過求職陷阱。遭遇的求職陷阱中,收取各種費用,比如說風險押金、培訓費、服裝費、建檔費等各種名目的費用,這類招聘求職者遇到的情況最多。其次為工資陷阱,假承諾高薪、高提成。招聘是假,賣產品是真和試用期陷阱緊跟其後。

  職場專家指出,近幾年隨著媒體對招聘陷阱的曝光,已經有一定經驗的求職者基本能夠分辨招聘中的陷阱。但是對於初進社會求職的人來說,還是難以抵擋種種招聘陷阱中的誘惑。尤其是在今年就業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各類招聘欺詐情況可能會隨之增多。因此,建議高校分管就業的負責人能夠就各種就業陷阱給大學生基本的普及和需要注意的事項培訓。而急於求職的職場人也要避免各種新的隱形的招聘陷阱,比如以能力考核的名義騙取免費勞動,以免付出了勞動和智力而一無所獲。

  遇到職場陷阱,求職者會怎麼辦?調查顯示,四成職場人會廣而告之親朋好友;33.2%的職場人乾脆就自認倒黴不了了之。其他不到三成職場人中,一成職場人會積極地向工商、公安和勞動管理部門投訴;也有一成職場人選擇在網路論壇裡揭露。

  在遇到這類求職陷阱的時候,建議職場人一方面儘早離開招聘現場,如果已經被騙取一定費用也不要當場與招聘方爭執,儘量採用法律的手段來解決。如果求職者覺得通過司法的途徑太過耗費時間,可以向公安或是勞動人事監察部門投訴。

  七成人遇過  職場失信

  除了上述硬性的***行為,職場中也難免有一些承諾不能實現。調查顯示,66.9%的職場人都被領導的承諾“忽悠”過。其中四成職場人表示,領導承諾的提成獎金只是空畫了一張“大餅”,兌現的期限綿綿無絕期。還有三成職場人被領導加薪的承諾晃點過,加薪的時間也是一拖再拖。相比較而言,升職被晃點的比例較低,為18.6%.

  很多公司的管理制度並不是很規範,加薪或者升職的規定不明確或者執行力不強,升職和加薪都是領導“說了算”。提成和獎金也是一樣。職場專家建議職場人,在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一定要從各方面分析當時的公司狀況,不能一時衝動跳槽。可以找尋適當的時機,理智地和領導就此事進行溝通,切勿自暴自棄影響自己的工作。即使你要離開現在的公司,也一定要和氣理智,切勿因此事和老東家搞得不愉快。作為領導,也應當慎重承諾,激勵員工的措施多樣,不要口頭預支過多的空頭支票,否則容易“失信於民”。當然,如果確實失信於下屬,也建議職場領導們用恰當的方式向下屬們傳達一些資訊,而不要都避之不談。

  職場中,除了要處理和領導的關係,同事之間的關係也很重要。調查顯示,六成職場人對同事的信任程度一般,不會什麼事情都跟同事說。近兩成職場人表示對身邊同事的信任感較差,認為職場上很難找到可靠的人。也有14.4%的職場人認為自己身邊大多數同事都很可靠。職場專家建議,同事中雖然不乏可信任之人,但畢竟是工作上的夥伴,事關工作上的是是非非還是儘量避免跟身邊的同事溝通。同時也避免給同事留下“大嘴巴”的印象,會影響同事對你的信任,同時也可能會影響你和同事的關係。和同事的關係的處理也要把握一定的度,不要和同事關係過於疏遠,也避免過於親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