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邊人的勵志故事

  我們每個人的身邊必定有一些勵志的故事鼓勵著我們前行的,一起來看看吧。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善意的批評

  真正的批評是甜的,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讓人接受。

  在美國田納西州,有這樣一個黑人男孩。由於父親酗酒無度,導致父母感情不和,於是,幼時的他就變成了一個無人看管的“野孩子”。雖然他上了中學,卻不學無術,整天和街面上一些小痞子胡混,甚至還差點誤入了黑社會。

  那年男孩12歲。在學校裡,他整天打架,砸玻璃,欺負女孩子……他成了老師和同學們的眼中釘、肉中刺。於是,許多老師想方設法地懲罰他,讓他面壁、抄課文、記過處分等等,但是,結果不但於事無補,反倒越來越厲害。

  有一天早上,上課鈴響後,老師還沒有來,同學們都陸續來到自己的座位上準備入座。正在這時,調皮的他偷偷把一個女孩的凳子抽掉,讓那個女孩坐了個空,然後他拔腿就跑。沒想到,他正撞在前來上課的凱瑟林老師身上,跌倒在地的女孩子捂著流血的傷口,哭著向老師告狀——這個惡作劇的製造者。

  看到女孩的腿流血了,他愣在那裡,也被嚇傻了,心裡忐忑不安地琢磨著:這下可完了,不知道老師又要怎樣懲罰我。他一邊這樣想著,一邊做好了接受懲罰的準備。沒有想到凱瑟林老師給女孩包紮好了傷日,就笑著走到了男孩跟前說:“聽說你很會演戲,那麼,既然你犯了錯誤,我就罰你演一場戲來給大家道歉吧。”

  男孩將信將疑地給大家演起了他在劇場裡看到的段子,他演得很成功,也博得了大家的陣陣掌聲,就連那個被他欺負的女孩,此刻也開心地原諒了他。而他自己,卻哭得一塌糊塗。因為,自從他長這麼大,還從沒有見過這麼多人為他鼓掌;更沒有任何一位老師能像凱瑟林那樣,用演戲的方法來批評他。

  後來,這位男孩不僅與同學們友好相處。而且也不再欺負別人。在凱瑟林老師的開導下,他還迷上了書本和電影,令人驚奇的是,他彷彿有著與生俱來的表演天賦。

  第二學期,在戲劇演出評比中,他的獨幕話劇在全州得了第一名,他也因此獲得了“最佳演員”的稱號。

  再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他不僅進入了百老匯,還衝進了世界人的演藝夢工廠——好萊塢!如今,他已經70多歲了,但是他仍然堅持拍戲,而且他所飾演的角色。幾乎每次都能獲得奧斯卡獎項,深深地影響了幾代人。他就是美國著名的黑人演員——摩根·弗里曼。

  每當弗里曼回憶起自己的少年生活時,總會感慨萬千地說:“幸虧我的老師凱瑟林當時用善意的批評方式感化了我,否則,真不敢想像我當今的樣子……”

  真正的批評,能激發一個人靈魂深處的自省和自救,讓他在自我悔悟中得到昇華。真正的批評是甜的,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讓人接受。

  優秀的廚師在炸魚之前,都懂得要在魚肉的表面拌上一層面糊,這樣,魚才不至於被炸焦;批評一個人亦是如此,要先用他自己的優點把他保護起來,繼而,再指出他的不足,這樣的批評既容易奏效,又不會招致他的逆反心理,豈不是讓別人在接受的同時又嚐到了批評的甘甜?

  :1+1=4的財富人生

  20世紀50年代,一位名叫桑迪的美國窮小子在紐約郊外的傑斐遜港鎮上,與一位叫瓊的姑娘結了婚。結婚後,他們的所有財產只是妻子的3500美元陪嫁。一段時間內,他的薪水甚至無法同時支付牛奶費和購買嬰兒尿布。後來,妻子把陪嫁錢拿出來,讓他在鎮上開一家生牛屠宰作坊,專賣牛肉。

  小鎮上還有一家牛排餐廳,那裡的生意非常好,每天都能為桑迪的牛肉作坊銷掉不少牛肉,再加上外地的訂貨,桑迪漸漸有了一些多餘的錢。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牛排餐廳因為內部管理和經營策略上出現問題,生意越做越差,餐廳老闆不想再經營面臨倒閉的餐廳了,他希望有人能夠買走餐廳。因為餐廳的生意不好,沒有人願意出價盤下這個燙手的山芋。

  發愁的人其實還不止餐廳老闆,因為餐廳的生意下降在無形當中也減少了桑迪的牛排銷售量。最後,桑迪經過仔細考慮後做出了一個很驚人的決定:買下那家餐廳!

  他的妻子不解地說:“你瘋了嗎?買下那家即將倒閉的餐廳?它能為你帶來利益嗎?”

  “能!而且買下它以後,我們所擁有的價值就不是 1+1=2了!”桑迪用確定的口氣說。

  “真是荒唐!1+1難道會等於 3?”他的妻子說。

  “確實不是等於3,而應該是等於 4!”桑迪回答。

  幾天以後,桑迪在妻子的擔憂中用他們的全部積蓄——5000美元買下了那家餐廳。他對餐廳的經營做了一系列大膽而富有創新的改革,並且還聘請了最好的廚師來做牛排,漸漸地,餐廳的生意開始好轉。餐廳的生意好了,牛排的銷售量自然就增加了。一年之後,桑迪成了全鎮屈指可數的富人。這時,桑迪對他的妻子說出了“1+1=4”的邏輯:原有的一家作坊加上一家餐廳,表面上看是“1+1=2”,但是我們經營餐廳在牛排的原材料上省去了一筆開支,節省下的成本實際上就是一種利潤,這就使1+1等於3了。至於牛排賣給自己的餐廳,表面上看是收不到錢,但卻是一個非常固定的銷售點,再也不需要為如何才能保住這個銷售點而費腦筋了,而這省下來的精力,又可以用在開拓另外的牛排市場和餐廳的經營上,這又是一種無形卻又十分巨大的財富,這樣一來,1+1就成為了4!

  經過幾年的商場打拼之後,桑迪在不斷的成長中發現自己對諸如此類的資本運作特別有天賦,於是在1960年毅然賣掉了他的屠宰作坊和牛排餐廳,到紐約成立了一家西爾森證券經紀公司,在隨後的數十年裡,用“1+1=4”的理念運作了一連串併購和整合,而他所擁有的商業信貸公司在1992年更名為旅行者集團。1996年,憑藉213億美元的年收益和23億美元利潤,旅行者集團躋身“財富500大”前40強。1998年他又與花旗銀行合併建立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花旗集團,桑迪一人統領這家旗下有27萬名員工的大企業。

  沒錯,他就是連續多年被紐約證券交易所評為“最佳 CEO”並且素有“資本之王”稱號的桑迪·威爾。美國《財富》雜誌曾為他寫了一篇《不可多得的管理者》的文章,裡面有一句話是對桑迪·威爾最巧妙而形象的概括:“1+1=4的財富人生!”

  :善良讓給予更自然

  2007年8月10日,央視著名主持人崔永元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來到寧夏永寧縣望遠鎮政權村,主持“共享一份愛,同圓一個夢”大型公益活動,來自寧夏的35名貧困大學生是《圓夢行動》節目的特別嘉賓。崔永元18年前去過寧夏,對今天的寧夏已經很陌生了,這次有機會去那裡,他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離開北京時,他想不能空著手去,所以隨身帶上了1萬元愛心款。

  在主持節目中,崔永元和每一位一上臺講話的貧困學子擁抱。第一家企業捐款後,崔永元拿出一個信封,“這是我揹著愛人攢的1萬元錢,我也要捐給青基會,圓貧困大學生的夢。”他轉過身以其慣有的幽默方式說道:“你們可別告訴我愛人啊。”他的話逗樂了全場的人。

  雖然是一句幽默的調侃,但恰恰反映了崔永元低調而不願張揚的處世態度。據敬一丹等主持人透露,這些年來,崔永元給慈善機構捐過不少錢,還先後資助了20多名學生,而在2007年年初結束的大型電視活動《我的長征》中,也是一路行走,一路行善。有這樣一串數字:一路上節目組籌集慈善捐款1500萬元,幫助了230所學校,新建了20所小學,慰問了360多位老紅軍,修復了多個無名烈士墓。每次捐款,崔永元都只有一個要求,就是不要宣傳。在面對記者的探詢時,他也總是說:“我很少做善事的,非常少。”崔永元這樣理解慈善的意義:做慈善是幫助別人,也是拯救自己。在他看來,對做慈善的人,不要一個勁兒地誇他們,相信他們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比如樂觀的心態、寬容的心境、不屈的意志,這些都是幫助別人時所收穫的珍貴禮物。正是抱著這種真誠而平和的心態,在捐款資助貧困學生時,崔永元總是極力維護對方的自尊心,減輕對方的心理負擔。

  1988年的一天,當時還在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午間半小時》工作的崔水元正在拆看群眾來信,一封信裡雋永的字型吸引了他。那是一封高中學生的來信,信中說他馬上要參加高考了,但是家裡很窮,即使考上大學,也沒錢讀。他寫信來,就是想在回鄉前和他所喜歡的電臺節目告個別。

  這封信,崔永元想,這孩子的字寫得這麼好,學習成績也應該很好吧,如果就因為缺錢上不了大學,太可惜了。他馬上拿起電話按學生所留的地址和學校聯絡,核實情況後,崔水元決定資助這個學生。後來那位學生考上了黑龍江大學,崔水元先後資助他學費生活費共3000多元,直到他大學畢業。

  轉眼,10年過去了,崔水元從幕後走到了臺前,成了人們喜愛的主持人,而他也把做過的這件好事忘得差不多了。1998年,當他到黑龍江為自己的新書《不過如此》作籤售時,一位老人突然跪在他面前,接著便哭了起來。後來才知道,這位老人正是他資助的那位學生的父親。他特意趕過來,就是要當面感謝這個改變他兒子命運的人。

  後來,崔永元每次到黑龍江,那位受過他資助的年輕人都會買貴重的禮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來了,年輕人這樣做是在不斷地還債,他總覺得自己欠崔永元的,一直揹負著感恩與還債的雙重心理負擔。

  崔水元說:“掙錢了嗎?掙錢了就把錢還我吧。”年輕人立即從兜裡掏出了3000元,交給崔永元。“兩清了,你不再欠我什麼,以後我們都放下包袱,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說完這些話,崔永元沒再與他聯絡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