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殘疾人的勵志故事

  有時候我們有空的時候可以多看些關於殘疾人的故事學習一下他們身上的精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把愛寫在左手

  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他很陽光,喜歡各種娛樂和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他打籃球的方式很奇特,總是用左手運球,居然能用單手在人群阻擋中準確地投籃。其實,他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出於賣弄球技,而是因為他只有一隻手。這隻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寫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鋼琴上演奏出動聽的樂曲。

  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和健康的心態。他的言語總是那樣的親切。他工作努力,與同事朋友的關係融洽,與客戶的交流愉悅。常常得到老總的嘉獎……見過許多因為身體殘疾心理也一同“殘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見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個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熱情,請我們留下吃飯。

  他們一家人都很熱情,談起他的時候,言語之中總透露著無盡的溫情愛意與驕傲、自豪。

  聊了半個鐘頭之後,晚餐準備好了,大家就圍坐在桌前,品嚐起他母親做的美味佳餚,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動如潮水般湧上心頭,我從來都沒有想象過,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真摯而細緻的愛。一家人為了給自己殘疾的只有一隻左手的親人一個平和而正常的環境,一齊改掉自己堅持了幾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習慣。

  成長可以想象,在他年幼時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菜葉時,他的家人也正同樣笨拙地、用左手反覆練習那個動作,直至成為習慣。而這樣的習慣與愛伴隨著他,與他一起成長。為了讓他健康樂觀地生活,他們把所有的愛,全部寫在了左手上.

  :輪椅上站起的“靈魂行者”

  文/張鵬

  苦難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門課程

  眼前的這個大男孩,瘦瘦小小的身軀似乎要被埋沒在輪椅中,隨時都可能跌倒似的。他的身高才1.4米,體重只有20公斤左右。但只要他一說話,無比堅定的語氣和洪亮有力的聲音便會感染每一個人。

  這個生下來就患有世界性罕見疾病——成骨不全症的大男孩,叫劉大銘,今年19歲。很早以前,就有醫生預言他活不過兩歲。

  母親趙姣蓮從來沒想過放棄兒子大銘的生命。她至今記得,大銘只有6個月大的時候,有一次洗澡,胳膊骨折了,送到醫院初步診斷為成骨不全症,這種病的患者被稱為“玻璃娃娃”.這個家庭的噩夢開始了。

  醫生勸她:“對孩子什麼都不要做,活不過兩歲,目前世界上沒有辦法根治。”

  很小的時候,大銘便意識到自己和別的孩子不一樣。他只能老老實實地待著,不能玩,不能摔倒。他的活動空間只有床和沙發。躺在沙發上看書、辨聽別人的腳步聲,成了大銘童年為數不多的樂趣。

  後來,他開始躺在床上學畫畫,可惜,學畫不到兩個月,他的左腿又斷了。

  在疼痛陪伴的日子裡,大銘喜歡上了看書,還背起了唐詩。他開始顯露出自己在記憶方面驚人的天賦,簡單的唐詩只要母親教一遍,他便可以背誦。

  但剛開始沒有一所學校願意接收這個特殊的孩子,學校都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到大銘7歲的時候,他已經學完了小學的課程。當他在小學校長面前完整寫出自己的名字和家庭住址後,他被蘭州市正寧路小學錄取了。

  2000年,大銘6歲,在北京,他被“國內一流的骨科專家”判了“死刑”.但父母執著地堅持著,沒有放棄他,他們陪著大銘一次次渡過人生的險灘。多年求醫的艱難歷程,讓這個男孩從小便深知人生冷暖,心智遠比同齡人成熟。

  2012年,大銘的病情再度惡化,脊椎嚴重變形為巨大的S形,整個胃部被擠壓成細條狀,牛奶喝不了幾口就吐,每頓飯只能吃三四勺。此時,原本完好的視力也偶爾變得模糊。不得已,大銘全家再次踏上了求醫之路。

  在國內一家權威醫院,老專家看完片子,對大銘父親無奈地搖頭說:“一年之內,別考慮做這個手術了……最好好好躺著。”

  夢又一次碎了,但大銘不甘心。他後來寫道:“我不甘心,不甘心,只要我能動彈一下,我就會向前走,打倒了爬著走,爬不了就挪、蹭,管它姿勢多醜陋。”

  2011年,在蘇州舉辦的首屆全國中學生校園詩會上,劉大銘以一首感人肺腑的詩作《靈魂行者》轟動了姑蘇城。

  開場白中,這個輪椅上的少年詩人,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我覺得苦難是人生中必修的一門課程,成功的背後是看不見的辛酸,而勇敢的背後有著我們無法想象的磨難。每個人都應該在有限的時間裡,綻放出自己無限的生命價值。”

  將軀幹留給病魔,把靈魂留給生活

  “你將軀幹給了病魔,卻把靈魂留給了生活,你將快樂分享於情感,卻把悲痛留給了心窩,你將夢想給了青春,卻把苦難留給了執著……”這首《靈魂行者》是劉大銘自己生命的寫照。

  大銘的身體曾經需要套上一個沉重的外殼用於支撐矯正骨骼,金屬條貼著肉皮,疼得他青筋暴出,時常昏厥。整個冬天,他的衣服總是溼透的。連晚上睡覺,都得戴著這個硬塑料殼,時間一長,全身好幾處都被磨脫了皮。

  他熱愛生命,儘管雙腿無法站立,但他痴迷籃球運動。在他臥室的牆上,貼滿了偶像NBA球星科比的海報。

  大銘喜歡科比不僅因為這個著名球星的球技。曾有記者問科比:“你為什麼如此成功?”科比反問記者:“你知道洛杉磯凌晨4點的樣子嗎?”記者搖搖頭。科比說:“我知道每一天凌晨4點洛杉磯的樣子。”這個故事極大地激勵了這個輪椅上的男孩。

  “我覺得,活著不再是一個人的事兒,也不僅是為了聲望、金錢而奮鬥,目標應該更高、更大,我該將心願放到整個世界,該把輪椅賦予我的財富分享給每個人。”大銘說。

  大銘時刻感到自己時間的緊迫,他不願意“浪費生命”.2012年,被醫生判了“死刑”後,他預感到自己生命或許快走到了盡頭。他白天上課,晚上寫作,直到第二天凌晨兩三點,他希望寫出一部能“流傳的書”.

  因為坐著脊椎會疼,所以他寫作時只能趴著,這樣他常常感覺呼吸不順暢,手臂痠疼。

  沒有什麼比上學更令他感到來之不易的了。為了上學,他差點因隱瞞病情丟掉性命。2009年年初,他發現自己的腿上鼓起一個小包。他很快明白了,這是4歲那年放進他腿裡的兩根X針,現在針刺破了膝蓋,針尖露了出來。

  此時,正是中考衝刺的關鍵時刻。他悄悄地隱瞞了病情,忍痛上課,血時常從褲腳流到腳後跟,他卻渾然不覺。

  病魔再一次擊倒了他,2009年,劉大銘第九次被推上了手術檯。他的腿長骨被截成5段重新排列,腿裡換上了新的X針。因為術後綜合徵突發,大銘休克了,只剩微弱的呼吸。整個手術險象環生,靠打強心針才撿回一條命。

  讓他們重新獲取對生命的勇氣

  和很多飽受病痛的人不同,劉大銘是那麼陽光、真誠、爽朗,懂得感恩,富有活力。

  在大銘就讀的西北師大附屬中學,他被同學親切地稱為“我們的霍金”.從2011年開始的高中生涯裡,劉大銘得到了師生“眾星拱月”般的優待,師生共同悉心呵護他的成長,大家更是將大銘視作班級的“精神代言人”.

  鮮為人知的是,這個無法站立的大男孩卻是班裡的籃球教練。憑藉著自己對籃球的獨到理解,他獲得了同學們的認可。打敗其他班級籃球隊的那個晚上,大銘在QQ空間分享了一條心情:“能給你們做一天的教練我都感覺幸福。看到你們和籃球在場上飛的時候,我的夢也好像實現了多半。”

  就在和病魔不懈的鬥爭中,2011年,幸福接踵而至。5天的時間裡,劉大銘相繼斬獲3個全國性大獎。作品《讓我們在以後牽手》、小說《一夜蒼白》先後獲國家級獎項。此外,他還被評為當年的“全國十佳文學少年”.

  2012年,劉大銘再度榮獲“中國少年作家杯”文學類一等獎,詩歌《靈魂行者》榮獲全國冰心青少年文學大賽銀獎。也是在這一年夏天,大銘遠赴義大利手術,生死難料。臨走時,他幾乎是在和同學作最後的告別:“希望我真的還能回來,也希望你們給予我勇氣,讓我帶著勇氣去面對人生中最漫長、最可怕的一次手術……”

  他從義大利歸來,出人意料的是,他推翻了已經寫了一半的自傳體小說,然後一字字重新敲出。他以這樣的方式宣告了自己的新生。

  “你恨命運嗎?”記者問。

  “我並不恨它,相反,我要感激命運。命運給了我與眾不同的身體,給了我特殊的使命。”大銘說。

  “為什麼把新書命名為‘命運之上’?”

  “只想書出版後,能夠讓生活在貧苦中、亟待力量的人,重新獲取對生命的勇氣。或許這世上,再有與我同病相憐的人看到它時,能重新覺得,這世界是美好的,自己該好好地活下去。若這樣的目的能夠成真,我即便不在這個世上了,也會覺得安心。”

  :《一個格外芳香的蘋果》

  文/曾祥伍

  他是天生的侏儒,身高只有100釐米。

  1962年12月28日,他出生在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他的到來不僅沒給家裡帶來歡樂,反而給父母的心裡蒙上了一層陰影,家裡人對他的未來充滿了憂慮。因為他患上了罕見的“成骨發育不全症”,這種病人體內鈣質無法固定在骨骼上,因此骨頭有如玻璃般易碎,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娃娃”。

  他的父親擅長吉他和電子風琴,受家庭的影響,他還在很小的時候,就對音樂表現出濃厚的興趣。7歲那年,他在電視上一場鋼琴音樂會,著迷到神魂顛倒的地步,向父親提出自己也想要一臺鋼琴,父親滿足了他的要求。

  但是,一個手腳無力,行動不便的人,要想學習鋼琴談何容易。每次他都要依靠別人抱著才能上下鋼琴座。有一次,父親剛把他抱上座位,有事臨時出去了,他一不小心,從座位上摔了下來,腳被摔成了骨折。

  心疼他的父親建議他學點別的,可是他死活不同意,就認定了鋼琴。無奈之下,父親想出辦法,在琴上安裝了一個特殊的輔助器,使他的腳較容易牽動鋼琴踏板。雖然如此,他還是在練琴的過程中經常出現意外的情況,以致於經常往返於醫院和家之間。但他卻不管不顧,憑著頑強的毅力,近乎瘋狂地練琴,這一練就是五年。

  他13歲那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的父親獲悉一個劇團急需招聘一個丑角兼配角,覺得他很適合,於是送他去了。劇團內有一個名叫布魯內的小號演奏家,在跟他合作幾次之後,發現他在鋼琴方面有著特殊的悟性,就推薦給打擊樂演奏家洛馬諾重點培養。在兩位音樂家的悉心培養下,15歲時,他推出了個人的第一張專輯《閃光》。優美的曲子震撼人心,轟動法國音樂界,使他一夜之間成為“巨星”。

  他第一次公開演出時,先是在臺前離觀眾最近的地方,站了足足3分鐘。最後,他笑著問:“都看夠了吧?”在全場發出會意地笑過之後,才開始表演。聽完他的演奏,觀眾被他的音樂震憾了,先是短暫的沉默,繼而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事後,有人問他為什麼要先站三分鐘,他說:“很多人是因為好奇我的身材才來的,先讓他們看個夠,才會仔細聽我的演奏,才能看到我靈魂的高度。”

  置身於神奇的音樂世界中,他忘卻了殘缺肢體帶來的痛苦,變得精神抖擻,意氣風發。對於取得的成績,他仍然不滿足,堅持每天練琴的時間增加到11小時,每年的獨奏音樂會超過180場。有時,超負荷的訓練量甚至令他的指骨折斷,他也在所不惜。他的鋼琴越彈越好,名氣越來越大。1987年,他推出的另一張專輯《樂曲》,成為他音樂行程中決定性的轉折,讓成為世界級鋼琴大師,他的足跡遍及紐約、米蘭、東京、巴黎等著名音樂城市。所到之處,都是一片讚譽之聲。這時,所有人都已經不再對他的奇特身材好奇了,而是帶看欽佩的心在仰望他靈魂的“高度”。

  然而,再偉大的人物也有沉浮之時。自《樂曲》出版後,他的事業開始落入低潮,因為焦急,有一次甚至暈倒在酒吧的階梯上。甦醒過來後,他說:“我的骨頭那麼脆弱,這次卻竟然一點傷都沒有。我告訴自己:時間還沒到,上帝還不想讓我去死。”

  樂觀的心態讓他對未來仍充滿信心,堅持每天練琴11小時以上。果然,過了不久,他的事業又迎來了輝煌的時刻,不僅簽約了新的唱片公司,而且出的唱片一張比一張好,廣受歡迎。尤其是與另一名法國爵士樂手格拉貝蒂合作的唱片銷售量突破10萬張。

  有人曾經問他成功祕訣,他引用一位哲人的話說:“世上每個人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優秀和缺陷並存。有的人缺陷比較大,那是上帝特別偏愛它的芳香,而我就是那個格外芳香的蘋果。”

  1999年1月,他因肺炎病逝於紐約,年僅36歲,他留給人間最後的一句話是:“如果我真的高大,那是矮小成全的!”

  他就是法國的貝楚齊亞尼,世界鋼琴史上最著名的侏儒,一個樂觀向上,勇於接受命運的挑戰,克服身體的巨大障礙,奏出人間最美妙樂章的殘疾人。他的身材雖然矮小,但他靈魂的高度,足以讓世人仰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