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的勵志故事文章

  分享幾個關於偉人的勵志故事,希望對你有所幫助。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普希金的基本口號

  秋天,是普希金進行文學創作的黃金季節,每年一到秋天,普希金便獨自到鄉下去閉門寫作。有一次,他在給妻子的信中談到自己在鄉下的工作情形:七點鐘醒來了,喝了咖啡便一直躺著寫作到三點鐘。三點鐘去騎馬,五時入浴,然後進膳馬鈴薯或麥粥。飯後閱書到九點鐘為止。這便是我的一天,差不多天天如此。

  這就是說,普希金每天要連續工作八小時,經過兩小時的短暫休息之後,還要進行四小時的閱讀。有人也許不相信,一位被稱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著名詩人,寫作起來竟也如此艱辛?

  那就請聽聽普希金是怎麼說的吧:“有了天才而不努力寫作,也還是不能從事於文學。”“沒有經常的努力寫作便談不到什麼真正的偉大。”

  有人評論說,普希金的這兩句話是藝術創作的必要條件,也是普希金自己全部創作生活的基本口號。普希金的的確確是按照這個“基本口號”來從事創作的。他的手稿上修改的地方非常多,這說明他曾花費了極大的力氣。

  他的作品初稿寫出來後,許多地方塗去了原來的字句而另外補上一些,在稿紙空白處加以附註,或將塗去的恢復了,有時重新把恢復的取消了,而以剛想出來的新穎詞句來代替。他的草稿往往是塗改得簡直不清楚了,又重新寫一遍,但第二次的修改立刻又被改得一塌糊塗。有的作品甚至互抄了三四次,仍然不能作為最後的定稿。普希金的那些光輝詩篇,每一行都是經過這樣極細心的修飾、潤色,用心血和汗水凝鍊而成的。

  普希金之所以能成為一位偉大的藝術巨匠,創作出那麼多的好作品,另一個原因就是他長期地精細地收集材料。為了準備寫作《鮑利斯·郭杜諾夫》,他埋頭研究莎士比亞、席勒、亞爾費裡等藝術大師寫悲劇的技巧,閱讀加拉姆辛的俄國史以及一些厲史人物的生活軼事等書籍。因此,他後來說他創作的這部悲劇是“誠心誡意研究的結果”。為了要寫《甲必丹的女兒》,他悉心研究了蒲崢喬夫暴動的歷史,不但找遍了一切出版的材料,並早儘可能去翻文書庫藏,熱心地在彼得堡與莫斯科的國家文書保管局裡找尋“新大陸”,還在一些私人處尋求蒲格喬夫同時代人的筆記。為了更活生生地領略作品中所描寫的時代,呼吸著它的空氣,在還倖存的老人口中探索過去事變發生時的真切清形,普希金決定到當年暴動的地點--喀山、奧侖堡、烏拉爾草原去旅行,蒐集創作素材。

  他在給妻子的信中描述了自己實地採訪的情景:“我伴著老人,和我的主人公同時代的人,徘徊於決戰的地點,問了他許多情形,並寫下來了,我非常滿意,總算不虛此一行。”他這次不辭辛苦的旅行,獲得了大量的歷史材料,為後來的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書,可以說是普希金的一種嗜好,他幾乎讀破了萬卷書。他曾對兄弟說:“閱讀-這是最好的學問。”他把書看作是自己的生產工具,並且花了不少的錢來買書,他曾風趣地說,自己買書就好象“一個玻璃匠為了購買其必需的金鋼鑽而不得不破產。”

  一八三七年一月,在萬惡的沙皇陰謀挑起的決鬥中,普希金中彈負了致命傷。在垂危的最後一刻,他還望了一眼自己滿櫥的書,說了聲:“再見吧,朋友們!”

  :在愛心中成長的樹

  美國的第32任總統羅斯福在小的時候,因為患病,而造成了瘸腿和參差不齊且突出的牙齒。他幾乎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了,因此很少與同學們遊戲和玩耍,老師叫他回答問題時,他也總是低著頭一言不發。

  在一個平常的春天,羅斯福的父親從鄰居家討了一些樹苗,他想把它們栽在房前。他叫自己的孩子們每人栽一棵。父親對孩子們說,誰栽的樹苗長得最好,就給誰買一件最喜歡的禮物。羅斯福也想得到父親的禮物,但看到兄妹們蹦蹦跳跳提水澆樹的身影,不知怎麼突然萌生出一種陰冷的想法:希望自己栽的那棵樹早點兒死去。因此澆過一兩次水後,再也沒去理它。

  幾天後,羅斯福再去看他栽的那棵樹時,驚奇地發現它不僅沒有枯萎,而且長出了幾片新葉子,與兄妹們栽的樹相比,顯得更嫩綠、更有生氣。父親兌現了他的諾言,給他買了他最喜歡的禮物,並對他說,從他栽的樹來看,他長大後一定能成為一名出色的植物學家。

  從那以後,羅斯福慢慢變得樂觀向上起來。

  一天晚上,羅斯福躺在床上睡不著,看著窗外那明亮皎潔的月光,忽然想起生物老師曾說過的話:植物一般都豐晚上生長,何不去看看自己栽的那棵小樹?當他輕手輕腳來到院子時,卻看見父親用勺子在向自己栽種的那棵樹下潑灑著什麼。頓時,他一切明白了,原來父親一直在偷偷地為自己栽種的那棵小樹施肥!他返回房間,任憑淚水肆意地奔流。。。。。。

  自那以後,羅斯福變得更加樂觀了,無論做什麼事,他都用積極的心態去做。

  :最不能等待的事

  2001年7月,《機會》雜誌在義大利的米蘭創刊。為了能一炮打響,董事長亨利·肯德里提議,讓比爾·蓋茨寫發刊詞。

  主意已定,接下來的就是操作。他先給蓋茨寫了一封信,說:“眾所周知,您沒等到大學畢業,就去創業了。今天您所擁有的財富證明,您是世界上最善於捕捉機會的人,也是普天之下對機會最有認識的人。經反覆商榷,《機會》雜誌社認為,題寫該刊發刊詞的最佳人選,非您莫屬。敬請撥冗賜教,不勝榮幸之至。”

  信發出之後,石沉大海。亨利·肯德里想,《機會》雜誌創刊在即,不能坐以待斃,於是派記者前往舊金山,登門討教。經過跟蹤和堵截,比爾·蓋茨答應,在紐約開往內羅比的飛機上,可接受不超過三個問題的採訪。

  為了確保比爾·蓋茨說出“機會”這個詞,記者草擬了三個內容相同的問題:第一,你認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麼?第二,你認為,什麼事最不能等待?第三,最不能等待的事,你認為是什麼?他想,只要蓋茨把答案反覆地說三遍,《機會》雜誌就有了世上最絕妙的發刊詞。

  採訪開始了,為緩和氣氛,記者首先來了一段簡短的開場白:“這次您剛忙完蓋茨夫人比爾·蓋茨的母親的葬禮,就前往非洲參加艾滋病研究中心的捐贈儀式,著實令人敬佩!下面我冒昧問三個問題,希望能得到您的答覆。”說著,把採訪本上的一張紙撕下來,遞了過去。

  蓋茨注視著那張紙,微笑了一下,說:“我不知道世人對這三個問題是怎麼看的,根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認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順。也許我的回答令你非常失望,但是,既然接受採訪的是一位剛剛失去母親的人,我相信這種回答是最誠實的。對第二個問題,我認為是愛情。假如你愛上了一位姑娘,千萬不要悶在心裡,否則她就會屬於別人。至於第三個問題,恕我直言,是行善。假若你沒有感覺到這一點,一定是我們之間還存在著某些不同。”

  採訪結束,記者自始至終都沒聽到“機會”二字,就在他失望地返回座位時,聽到鍵盤的敲擊聲。原來在他附近還坐著一位美國《生活週刊》記者,只見他在筆記本上敲出這麼一行文字:在現實社會裡,人們總認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機會;最不可能第二次前來敲門的是機會;最需要抓住的是機會。其實,這種來自於戰場上的理念,並不適合於生活。生活中,只有兩三件事不能等待。它們是什麼?你若想知道答案,請先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億萬富翁。

  後來,這段話出現在美國《生活週刊》上。由於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幾個人成為比爾·蓋茨那樣的富豪,因此,至今還沒有多少人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