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攝影的藝術性

  在新聞攝影中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根本,同時也應注重追求新聞圖片的藝術表現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些關於新聞攝影藝術性的內容,供大家參閱。

  淺談

  本文論述了藝術性對於新聞攝影的重要性,指出了藝術性是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共同追求,闡述了增強新聞攝影藝術性的途徑。

  隨著我國新聞事業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報業競爭的日趨激烈,新聞圖片作為傳播資訊的主要載體之一,越來越受到新聞從業者的重視和讀者的歡喜。讀圖時代的到來,讀者對視覺效果和審美要求愈來愈高,新聞界不再只滿足於新聞事實的簡單記錄,而是努力提高,充分運用美的魅力,提高新聞攝影的可讀性、知識性、趣味性,達到抓住受眾眼球、吸引受眾注意、激發受眾美感、陶冶受眾情操的效果,提升新聞攝影的新聞價值。

  一、藝術性在新聞攝影中佔有重要位置

  在新聞攝影中堅持新聞真實性是根本,同時也應注重追求新聞圖片的藝術表現力。有人認為,新聞攝影不需有藝術性,不需要給人以美的享受,它只要告訴讀者事件的發生經過就可,只要有新聞價值就行。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是片面的。攝影家王文瀾說:攝影記者要用照片說話,既要說清楚,又要說精彩。

  新聞攝影是通過準確、鮮明的形象來表達新聞事實的。新聞攝影屬於視覺新聞。它向大眾傳播新聞資訊主要是通過視覺形象。新聞攝影具有紀實性,在反映社會生活本質與主流的事實時,運用攝影藝術手段,增強了圖片畫面的美感,不僅不會削弱新聞價值,而且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記憶,因此新聞攝影應具有藝術性。義大利攝影家喬治·洛蒂拍攝的周恩來肖像照,以獨到的審美視野和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到的瞬間,成功地塑造了周勤政愛民的崇高形象。這幅具有高超美學價值同時又具有新聞價值的優秀作品,在攝影界廣為流傳,被攝影家讚不絕口,獲得了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頒發的“認識世界獎”。我國著名攝影家解海龍於1991年拍攝的《我要上學》新聞圖片作為我國“希望工程”的標誌影像廣為傳播。這幅新聞人物肖像圖片,是在不干涉被拍攝物件的條件下,攝影家利用自己深厚的藝術功底及對美的洞察力,在現場迅速抓取了《我要上學》的大眼睛渴望眼神。這幅圖片既有很高的新聞價值,同時又具有藝術美感。而現在的一些報刊攝影記者思維觀念單一化、簡單化、程式化,如會議報道幹篇一律大會會場;勞模報道千人一面戴紅花;工業報道機器加人的車間場景;農業報道的四季歌等。圖片缺乏新意,自然也就吸引不了讀者。

  可見,新聞攝影是“新聞形象的現場攝影記實”,具有形象性和表現力的強大功能。攝影記者在採訪調查中應該

  側重於新聞攝影題材的形象性、可視性,偏重於形象思維和感性思難,充分運用藝術性來提升圖片的新聞價值。

  二、藝術性是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的共同追求

  任何事物都是個性與共性的統一。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各有其特性和拍攝規律,但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又有它們之間內在的聯絡和相通的地方,此即二者都要追求藝術性,都存在著審美價值。兩者對藝術性追求的共同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都有形象特徵。這裡所說的形象,有三層涵義。一是與抽象相對而言的具體形象;二是與非可視形象相對而言的可視形象;三是與一般圖象相對而言的藝術形象。新聞攝影中的形象,有時係指上述的第二種形象,亦即“新聞攝影是形象的新聞報道”,“新聞攝影是用形象說話的”等等;有時係指上述的第三種形象,亦即“新聞攝影的形象必須鮮明生動”,“新聞攝影必須選擇和表現典型的形象” 等等。而藝術攝影在反映社會生活時,也要求它創作出生動、具體、感人、典型的藝術形象來。可見,無論新聞攝影還是藝術攝影,都具有明顯的形象特徵。

  第二,攝影思維基本相同。正因為新聞攝影和藝術攝影都有相同的形象特徵,都須以具體的形象反映社會生活,所以記者在拍攝新聞人、事過程中,從構思到表現就離不開具體可視的形象,並主要運用形象思維進行報道。但是,無論新聞攝影還是藝術攝影,記者和作者肯定都不是採取見到什麼就拍攝什麼的態度,而都須有選擇地有概括地拍攝具有新聞價值和一定社會意義與典型意義的形象。因此,記者和作者在主要運用形象思維的同時,總要輔之以邏輯思維,以拍攝出有價值有意義的作品來。

  第三,都有感情特徵。人在同客觀事物發生各種關係時,總要對所發生關係的事物作出各種反映和產生某種態度,或肯定,或否定。這就是感情之所在。如此,無論新聞攝影還是藝術攝影,在拍攝中記者和作者對拍攝物件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態度和一定的評價,這裡自然就表現了記者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增強新聞攝影藝術性的途徑

  新聞攝影作品的藝術性,主要體現在形式因素的組合、藝術技巧的運用、思想情感的表達以及藝術形象的展現之中。一幅新聞性和藝術性完美結合的新聞攝影作品,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在“角度獨特”上下功夫。現在很多新聞圖片存在的問題在於角度單一,不遠不近、不濃不淡、不深不淺、千“片”一律。角度新穎、獨特是攝影業務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攝影時的距離、方向和高度,反映出拍攝者觀察事物的角度,折射出拍攝者思想觀點的深與淺、興趣愛好的廣與狹、審美能力的高與低。攝影瞬間藝術的特點,考驗的是記者剎那間的判斷,不加思考地按快門培養不出好記者。既然用相機表述新聞,攝影本身的特點和規律就一定要精到。因此,攝影記者僅僅熟練掌握攝影技術是不夠的,還要千方百計增強新聞敏感與藝術美感,要圍繞中心工作,關注民生、貼近百姓,去拍時代建設的新成就,去拍身邊發生的新變化,去拍社會的新風貌,使拍出的照片讓人感到有閃光點、有興奮點、有新亮點,從而增強新聞圖片的可看性、耐看性、再看性,做到“一圖勝千言”,讓人過目不忘。

  二是要在“立意深遠”上下功夫。新聞攝影所報道的內容,必須具備新聞的傳播價值,精品新聞圖片的新聞價值應該更重大,立意應該更加深遠。新聞攝影是“瞬間精彩典型形象”的記錄,卻並不是“有圖必錄”,要達到立意深遠,要做到“形在畫中,意在畫外”,攝影者要增強“底氣”、“眼界”和“學養”,時刻用心、及時捕捉最具典型性的精彩一瞬,來表現時代主題、反映人物特徵、突出事件本質。

  三是要在“內涵豐富”上下功夫。一幅好的圖片,要儘可能清晰明瞭地反映新聞物件的“5個w”,最大限度地追求新聞攝影報道的資訊含量。要講究細節的表現,用細節去塑造形象,擴大新聞攝影報道面,無論是典型宣傳、經濟宣傳、還是主題宣傳,都要有思想、有人物、有故事、有細節。

  四是要在“以情感人”上下功夫。新聞攝影的重要功能是紀實與傳情。圖片是版面中最具強勢的視覺物件,能產生視覺上的衝擊,心理上的喚醒。如汶川大地震中,一雙受傷的手、一個期盼的眼神、一行悲愴的眼淚,這些圖片給人們的衝擊往往可以勝過千言萬語。因此,攝影者要注意刻畫和表現人物的感情世界、傳遞真情實感、使人過目難忘,情在圖中、自然流露,不矯情、不造作、不虛假。省級黨報要不斷推出反映本土新聞人物與富含人情味的圖片報道,以增強親和力和提高吸引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攝影報道風格。

  

  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感覺,那就是新聞攝影主要是以新聞內容去說話,而不是以攝影的藝術性去說話。作為一名攝影記者,似乎應該是走到哪裡,然後把那裡所發生的事情拍攝下來就完成任務了。好象任何一個會用照相機的人都能當攝影記者,只要他腿腳跑得快些,資訊靈通些就可以了,而沒有必要像藝術攝影那樣要有構思,有技巧,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其實不然,攝影記者固然要具備以上所說的基本條件,但絕對不能忽略了新聞攝影的藝術存在性。同樣發生的一件事,在同樣的現場,不同的攝影記者會拍攝出各種不同的攝影效果圖片。當這些不同的作品出現在不同的報紙版面中,會產生出截然不同的視覺反響。因此,一張新聞圖片在報紙中的搶眼力、在人們視覺中的震撼力、對讀者的說服力以及在報紙中起到的美化能力都是不容忽視的內容。而這些內容恰恰是新聞攝影的生命力和價值高度的所在,決定這種價值的重要因素便是新聞攝影人所具備的藝術素質。一張好的新聞圖片可以是獨立的一本書,一幅畫、一部歷史。那麼,如何使新聞攝影具備藝術性?它又具體表現在那些方面?它和純粹的藝術攝影有那些區別?在我十幾年的新聞攝影工作實踐中,我在不斷的探索和摸索中初步認識到以下三點:

  一、構圖的骨架作用

  構圖在任何畫面中佔著舉足輕重的位置,無論攝影者站在客體的什麼位置,都要首先考慮畫面的總體框架。首先要看看此位置是否能拍到你所需要的全部內容,其次就是所需內容經營到最佳位置狀態。這其中,動態攝影的構圖最見工夫,即要抓真抓好,又要抓住人眼,使圖片在無聲中有力而明白無誤地說明問題,這就要求作者具備一定的藝術經營素質。另外,攝影區別於其他藝術的地方,就是專業裝置和實地條件的選擇性、運用性。拍者也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到達現場的同時,迅速判斷出如何藉助客場的環境條件去拍攝。在條件反射到自己的主觀大腦中立即作出初步設計:即充分利用現場的人物和道具做前景後景的搭配,立即明確如何選擇使用自己的所帶裝置開始工作。攝影是門專業,既然是“專業”,便說明它包含了許多技術學問的內容,比如為了表現事物需要的裝置和技巧。拍者會根據自己的構思,使圖片或前虛後實,或後虛前實;或利用建築物作線條穿插。或滿或空、或明或暗;或亂中求靜,或穩中求異,使圖片富有空間感和氣息感。構圖是畫面的骨骼、鋼架,是支撐畫面力度的關鍵。

  二、圖片中色彩的作用:

  和所有的藝術作品一樣,新聞攝影離不開色彩的作用。這裡的色彩不單單指的是拍攝客體的顏色或彩色照片,黑白照片也具備了色彩的內容,那便是黑、白、灰三色在作品中的微妙搭配和互相協調的作用。如果這三色用好了,其色彩感不亞於彩色照片的效果。人們從黑白照片中欣賞到的色彩感往往比看彩色照片更富有含蓄美、神祕美。這就是在當今有如此豐富的攝影效果中人們仍然偏愛黑白攝影的原因。在人類歷史上,許多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都是黑白照片,無論它表現的時代和現在相隔有多遠,只要你看到它,仍然是那樣的震撼和難忘。而彩色照片的感染力更不用多言,不同的色調會給人帶來不同的視覺感受,強烈的色彩和低沉的色彩的不同運用,可起到交響樂般起伏跌宕的作用。如何運用色彩、把控色彩,讓色彩為圖片增光添意,需要攝影人長期、用心的體會和探索。

  三、動感新聞

  新聞攝影離不開人和事。有人和事的地方就有新聞。動態性是新聞攝影區別於其他攝影的重要環節。動態也有區別,唱歌跳舞、救人救火是動態,講話開會、思考聆聽也是動態。前者需要捕捉到現場氣氛最激烈的那一瞬間,後者要向醫生把脈一樣,捕捉到事物的思想靈魂。而這個“力度”便掌握在攝影記者的手裡,因而,拍攝的藝術性也在此體現了。我認為,最可以說明一張好攝影作品的表述應該用這四個字——“入情入理”,“情”表示主觀賦予作品的一部分;“理”代表客觀條件的一部分。而“動感新聞”的“動感”,不僅僅指的是拍攝的客體,還有主觀賦予作品的一種情緒和感動。因此,好的藝術品是一個有感知的人所創作的能感動更多的人的作品。攝影藝術是攝影者長期實踐、探索的藝術形式,是作者對事物理解、對攝影器材巧妙運用把握的過程。有些攝影專業性很強,如體育類的速度攝影,對器材和其運用技巧要求很高,決不僅僅是“按下快門”就輕易解決的事情。好的作品,人們可以從動態的瞬間欣賞到一種永恆的美;反之,也會從靜態的作品中體驗到其中無法言表的感動。

  攝影既然是表現社會現實的直觀藝術產物,那麼,在繁雜的大千世界裡,優秀的攝影人總能捕捉到不同凡響的一面,總能找到一個感動點去發揮它,也就是發揮自己的感動。感動是一種情緒,人物事件有情緒;花草樹木有情緒;日出日落是情緒。所以,掌握好攝影技巧,把握好拍攝客體的“情緒”,也就把握住了作者和觀者溝通的主要情感渠道。總之,新聞攝影是集新聞性、藝術性、技術性三者結合的產物。新聞記者也需要具備眼勤、腿勤、腦勤三種必備素質,在實踐中不斷磨練自己的“新聞眼”和“藝術眼”,把握時機,創造新意。才能脫穎而出,優秀地記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