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鰍體表潰瘍症的診治技術
泥鰍,被譽為"水中人蔘",其味道鮮美,肉質細嫩,營養豐富,是我國外貿出口的重要水產品之一。在養殖泥鰍的時候最怕就是遇到疾病的困擾,常見的疾病有哪些呢?
泥鰍體表潰瘍症臨床症狀
一養殖戶池塘養殖的泥鰍長7~8釐米突然發病,出現死亡,僅幾個小時就死了上百條。病魚仍然攝食,但食量減少。眼觀可見泥鰍體表粘液增多,發紅,有突起腫塊,區域性鱗片脫落,部分肌肉腐爛,出現圓形潰瘍灶,下頷發紅,充出血明顯。解剖後沒有發現內臟的明顯病變。
泥鰍體表潰瘍症病原學初步研究
無菌接種肌肉及各內臟器官於胰酪腖大豆肉湯TSB中,28℃,120轉/分振盪培養24小時,各內臟均沒有細菌生長,只有肌肉有細菌生長。將分離得到的細菌接種健康泥鰍,出現與臨床上發病泥鰍相似的症狀。結合發病情況和臨床症狀,診斷為由細菌引起的體表潰瘍症。
泥鰍體表潰瘍症治療與愈後
因該養殖戶自發病以來曾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未能見效,故根據經驗及本病的具體情況,建議其用二氧化氯給池子消毒,同時在蛆蟲中混入氟哌酸3~5克/天純品含量,或氟苯尼考1克/50千克泥鰍,輔以維生素C1克/千克投喂。每天3次,連用5~7天。密切觀察病鰍表現及採食情況。一週後回訪,該養殖戶養殖的泥鰍病情得以控制,死亡量大大減少,開始正常攝食,故建議繼續飼餵維生素以增強體質,鞏固療效。
泥鰍體表潰瘍症小結
在細菌培養過程中,病鰍內臟各器官均無細菌生長,只從肌肉中分離到了細菌,說明肌肉是細菌感染的靶位。春季4~5月份,水溫15℃時即可發生體表潰瘍症,5~6月份水溫20~30℃時,是發病高峰期。泥鰍、大口鯰、羅非魚、加州鱸和黃鱔等都易感染該病。
泥鰍發生體表潰瘍症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養殖泥鰍的水域一般較淺,且多為靜水,水質容易惡化,增加了細菌滋生的機會;
②泥鰍鱗片極薄及細小,如遇到機械損傷,水體的細菌就可以從受傷處感染魚體;
③在洗池、捕撈等外界情況干擾下,魚體的應激反應強烈,致病菌趁虛而入,從而造成體表潰瘍症
④池塘建設不合理,周圍環境不適合泥鰍生長時也易發生該病;
⑤養殖密度過大,造成泥鰍缺氧、體質減弱、細菌容易入侵等。針對這些方面的因素,養殖戶應採取相應的措施來加以預防。如:選擇避風向陽、引水方便、弱鹼性底質、無農藥汙染的地方建池;當水溫升高時,應適時換水,並增加水深;養殖密度太大時應考慮分池飼養,降低泥鰍密度,防止缺氧,一般情況下4~5釐米的鰍种放養密度為50~60尾/平方米,有流水條件的可適當增加;減少不必要的捕撈等機械活動,避免應激反應和引起魚體受傷。
泥鰍一旦發生了體表潰瘍症,應立即用消毒藥清塘消毒,並根據具體情況投喂抗菌藥物。有條件者可進行藥敏實驗篩選出能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藥物。目前對該症有效的藥物主要有氟哌酸、氟苯尼考、慶大黴素等。但因泥鰍發病後攝食量減少,藥物很難達到抑菌濃度。因此,對於該病主要以預防為主,發病後應及早治療。 介紹一下泥鰍體表潰瘍症的診治,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