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文化資訊走失認知分析

  論文關鍵詞:中國特色詞彙 認知;文化 資訊走失
    論文摘要:文章著重分析了全球化語境下有中國特色詞彙通過音譯、直譯、意譯等方法翻譯成英語時所出現的東西方認知差異和文化資訊走失現象,並探討可能造成的原因及後果,進一步強調了英譯中國特色詞彙時應充分考慮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一、引言
    當今全球化語境下,中西方文化正相互撞擊、交融,似乎地球村以不可阻擋之勢可以侵吞民族化的一切東西。但無論怎樣,有中國特色的詞彙還是存在的,它們指中國本土特有的事物,在西方卻無法找到確切對應物的一類詞彙,當通過音譯、直譯、意譯等方法被譯成英文時總讓人覺得只及表裡,未人骨髓,其認知差異與文化內涵的傳遞遠未能如願,有時直接導致西方人的種種誤解,後果不堪設想;或使其感到雲裡霧裡,摸不著頭腦,嚴重影響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因此,本文擬就中國特色詞彙在英譯過程中所出現的東西方認知差異和文化資訊走失現象以及可能的原因,探討譯者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對中國特色詞彙進行文化等值翻譯。
    二、中國特色詞彙的英譯
    所謂特色是指事物所表現的獨特的色彩、風格,特色相比較而存在,一事物特色的產生並不意味著另一事物特色的消失;所謂各有千秋,異彩紛呈,正是對事物不同特色的概括。中國譯學界曾有許多知名學者討論過‘·建設有中國特色、自成體系的翻譯學”,被斥為有一定的片面性,忽視了中外譯論的共通性。然而,中國特色詞彙卻被廣泛認可,其英譯甚至冠以“中國英語”的稱號。1980年葛傳規先生提出“中國英語’,的概念,1991年汪榕培先生將中國英語定義為“它是中國人在中國本土上使用的、以標準英語為核心、具有中國特點的英語”。李文中***1993***認為“中國英語是以規範英語為核心,表達中國社會文化諸領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語干擾和影響,通過音譯、譯借及語義再生諸手段進入英語交際,具有中國特點的詞彙、句式和語篇。中國英語主要構成包括音譯詞、譯藉詞以及獨特的句式和語篇”。羅運芝***1998***簡單概括為“中國英語是載漢語語言特徵的英語變體”。
    由此可見,中國特色詞彙的英文表達已經像美國英語、澳大利亞英語一樣成為獨具民族特色的英語—“中國英語”。但是,由於中國特色詞彙的文化內涵不是孤立存在的詞彙意義,它深深紮根於民族文化之中,並且反映中華民族的信仰或情感。它不僅包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或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中華民族對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中國特色詞彙的英譯有時帶有一定的自創性和隨意性,產生大量的資訊走失,甚至造成誤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