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目的論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
【摘 要】 本文積極探討目的論視角下的英文電影片名的翻譯策略,以實現電影的商業價值。
【關鍵詞】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德國兩位著名理論家賴斯***Katherina Reiss***和弗米爾***Hans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擺脫傳統的"等效"理論的束縛,提出了 "目的論",這就使電影名的翻譯擺脫了"對等"的束縛,豐富了影視翻譯理論,有利於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更有利於譯者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目的語的優勢。電影名的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現電影名一般價值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揮其商業價值,這就使得電影名的翻譯方法趨向多樣化。翻譯方法不限於直譯、意譯、音譯等方法,甚至可以完全脫離原電影名,根據觀眾的心理、文化和語言習慣等等進行有創造性的翻譯。
二、目的論
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是目的論的理論基礎論,目的論認為翻譯並不是簡單地以原文字為基礎的符號轉換,而是一種為實現資訊的跨文化、跨語言交際而進行的複雜行為。弗米爾認為"翻譯意味著在特定環境裡,由於特定的目的,為特定的接受者進行翻譯" [1](p12)。在翻譯原則方面,目的論認為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即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和翻譯所採取的手段,這個目的決定了譯者需要採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才能產生功能上可滿足需要的結果,這項結果就是譯文,因此,在目的論中,為什麼要翻譯原文,以及目的語文字的功能就是什麼,是譯者必須知道的。第二個原則是連貫性法則 ,第三個原則是忠實性法則。目的論認為"目的決定手段","源語文字已不是譯者的首要依據,源語文字只是譯者在翻譯前需獲得的諸多資訊的一種"[1]***p25,p29***。
三、目的論對電影名翻譯的指導意義
目的論認為翻譯所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目的法則不僅擺脫了"等效原則"對電影名的指導,降低了原電影名在翻譯過程中的指導與支配地位,更有利於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發揮目的語的優勢,使譯文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以電影名Waterloo Bridge兩個翻譯版本《滑鐵盧橋》和《魂斷藍橋》為例,同為一個電影名的翻譯,前者雖完全遵循了"對等"原則,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觀眾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講述一個關於滑鐵路橋的平淡故事;後者充分發揮了譯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魂斷藍橋》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引起觀眾的好奇心,這一翻譯不僅提高了影名的概括性、藝術性等一般價值,而且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而提高了它的票房價值。類似的佳譯還有很多,例如將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 將Piano譯為《鋼琴別戀》,將 Pretty Woman譯為《風月俏佳人》等。
四、目的論使電影名的翻譯方法更加多樣化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採取的方法策略。目的論認為,一項具體翻譯任務的目的決定了翻譯一個文字所採用的方法。這就解決了電影名的翻譯方法問題。電影名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吸引觀眾所以,所以在傳達原語片名的資訊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前提下並實現其商業價值的前提下,任何一種能達到此目的的翻譯方法都可以被採納,這就使得電影名的翻譯方法趨向多樣化。
1.音譯
音譯是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於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一般涉及到及到人名、地名的需要用音譯。如:《泰坦尼克號》***Titanic***、《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簡愛》***Jane Eyre*** 等。
2.直譯
直譯法需要忠實於原電影名的內容,當一部電影名能體現它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時,就需要直譯,這種翻譯方法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比較常見。例如《勇敢的心》***the Brave Heart***、《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佐羅的面具》(The Mask of Zorro)、《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雲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等。
3.意譯
為使譯語觀眾能真正領會原片名的內蘊,理解原語片名的資訊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就需要放棄對原語的機械的翻譯,而需要採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但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儲存原片名的內容,不能天馬行空般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經常運用增詞、減詞、轉類、擴充套件等方法進行翻譯,從而起到深入傳達原片內容.增強片名感染力的作用。以《小鹿班比》為例,如果Banbi直譯為班比,觀眾不可能知道這是一部適合兒童的電影,一旦根據電影情節在"班比"前加上"小鹿",劇中小鹿可愛的形象一下子就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在"班比"前加上"小鹿",不僅提供了電影的資訊,而且具有美學價值,並且增加其商業價值。像這樣的佳作還有很多,例如:《廊橋遺夢》(Madison County Bridge)《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等。
4.創造性翻譯
有時候,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經常會出現直譯、意譯都不能完整的體現原片內容,激發觀眾審美愉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拋開原片名的形式和內容,以原片內容為基礎,進行創造性翻譯。我國片名譯者這方面有很多上乘之作,選詞優美.恰到好處,生動地再現了原片內容。如將Volcano譯為《地火危城》,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Mission Impossible譯為《碟中諜》,Sabrina《情歸巴黎》,Airport譯為《九霄驚魂》等。
電影片名的創造性翻譯,更多的是重視原語的內容,而不是電影名原語,使語言能夠在傳達原片資訊的同時,溝通觀眾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五、結語
總之,片名翻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內容、片名來源、語言功能、風格特徵的基礎之上,根據目的論,以音譯、直譯、意譯為手段,同時根據受眾的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等等進行電影名的再創造。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與方法【J】外語與教學2001***1***。
[3]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2006***9***
【關鍵詞】 英語電影片名翻譯;目的論;翻譯策略
一、引言
20世紀80年代德國兩位著名理論家賴斯***Katherina Reiss***和弗米爾***Hans J.Vermeer***提出了"目的論",擺脫傳統的"等效"理論的束縛,提出了 "目的論",這就使電影名的翻譯擺脫了"對等"的束縛,豐富了影視翻譯理論,有利於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充分發揮更有利於譯者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目的語的優勢。電影名的翻譯的目的就是為了在實現電影名一般價值的基礎上更好的發揮其商業價值,這就使得電影名的翻譯方法趨向多樣化。翻譯方法不限於直譯、意譯、音譯等方法,甚至可以完全脫離原電影名,根據觀眾的心理、文化和語言習慣等等進行有創造性的翻譯。
行為理論和跨文化交際理論是目的論的理論基礎論,目的論認為翻譯並不是簡單地以原文字為基礎的符號轉換,而是一種為實現資訊的跨文化、跨語言交際而進行的複雜行為。弗米爾認為"翻譯意味著在特定環境裡,由於特定的目的,為特定的接受者進行翻譯" [1](p12)。在翻譯原則方面,目的論認為翻譯應遵循三個原則: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即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和翻譯所採取的手段,這個目的決定了譯者需要採用何種翻譯方法和策略,才能產生功能上可滿足需要的結果,這項結果就是譯文,因此,在目的論中,為什麼要翻譯原文,以及目的語文字的功能就是什麼,是譯者必須知道的。第二個原則是連貫性法則 ,第三個原則是忠實性法則。目的論認為"目的決定手段","源語文字已不是譯者的首要依據,源語文字只是譯者在翻譯前需獲得的諸多資訊的一種"[1]***p25,p29***。
目的論認為翻譯所遵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目的法則不僅擺脫了"等效原則"對電影名的指導,降低了原電影名在翻譯過程中的指導與支配地位,更有利於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發揮自身的能動性,發揮目的語的優勢,使譯文達到更理想的效果。以電影名Waterloo Bridge兩個翻譯版本《滑鐵盧橋》和《魂斷藍橋》為例,同為一個電影名的翻譯,前者雖完全遵循了"對等"原則,第一次看到這個電影名,觀眾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講述一個關於滑鐵路橋的平淡故事;後者充分發揮了譯者的能動性和創造性,《魂斷藍橋》緊緊地抓住了觀眾的心理,引起觀眾的好奇心,這一翻譯不僅提高了影名的概括性、藝術性等一般價值,而且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從而提高了它的票房價值。類似的佳譯還有很多,例如將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 將Piano譯為《鋼琴別戀》,將 Pretty Woman譯為《風月俏佳人》等。
四、目的論使電影名的翻譯方法更加多樣化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行為,任何一種行為都有其自身的目的,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了翻譯所應採取的方法策略。目的論認為,一項具體翻譯任務的目的決定了翻譯一個文字所採用的方法。這就解決了電影名的翻譯方法問題。電影名翻譯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吸引觀眾所以,所以在傳達原語片名的資訊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前提下並實現其商業價值的前提下,任何一種能達到此目的的翻譯方法都可以被採納,這就使得電影名的翻譯方法趨向多樣化。
1.音譯
音譯是用發音近似的漢字將外來語翻譯過來,這種用於譯音的漢字不再有其自身的原意,只保留其語音和書寫形式。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一般涉及到及到人名、地名的需要用音譯。如:《泰坦尼克號》***Titanic***、《卡薩布蘭卡》***Casablanca***、《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簡愛》***Jane Eyre*** 等。
2.直譯
直譯法需要忠實於原電影名的內容,當一部電影名能體現它的主要內容和主題時,就需要直譯,這種翻譯方法在電影名的翻譯過程中比較常見。例如《勇敢的心》***the Brave Heart***、《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佐羅的面具》(The Mask of Zorro)、《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雲中漫步》***A Walk in the clouds***等。
3.意譯
為使譯語觀眾能真正領會原片名的內蘊,理解原語片名的資訊價值,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就需要放棄對原語的機械的翻譯,而需要採用意譯法進行翻譯,但同時要最大限度地儲存原片名的內容,不能天馬行空般的翻譯。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經常運用增詞、減詞、轉類、擴充套件等方法進行翻譯,從而起到深入傳達原片內容.增強片名感染力的作用。以《小鹿班比》為例,如果Banbi直譯為班比,觀眾不可能知道這是一部適合兒童的電影,一旦根據電影情節在"班比"前加上"小鹿",劇中小鹿可愛的形象一下子就給觀眾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另外,在"班比"前加上"小鹿",不僅提供了電影的資訊,而且具有美學價值,並且增加其商業價值。像這樣的佳作還有很多,例如:《廊橋遺夢》(Madison County Bridge)《玩具總動員》***Toy Story***、《出水芙蓉》(Bathing Beauty)等。
4.創造性翻譯
有時候,在電影片名翻譯中經常會出現直譯、意譯都不能完整的體現原片內容,激發觀眾審美愉悅的情況,這種情況下,譯者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拋開原片名的形式和內容,以原片內容為基礎,進行創造性翻譯。我國片名譯者這方面有很多上乘之作,選詞優美.恰到好處,生動地再現了原片內容。如將Volcano譯為《地火危城》,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Mission Impossible譯為《碟中諜》,Sabrina《情歸巴黎》,Airport譯為《九霄驚魂》等。
電影片名的創造性翻譯,更多的是重視原語的內容,而不是電影名原語,使語言能夠在傳達原片資訊的同時,溝通觀眾感情。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和審美價值。
五、結語
總之,片名翻譯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原片名的內容和形式,而是在充分研究分析原片內容、片名來源、語言功能、風格特徵的基礎之上,根據目的論,以音譯、直譯、意譯為手段,同時根據受眾的不同心理、不同文化背景和語言習慣等等進行電影名的再創造。
參考文獻:
[1]Nord, Christiane. 2001.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賀鶯.電影片名的翻譯理論與方法【J】外語與教學2001***1***。
[3]王惠玲、張碧航.目的論在電影名翻譯中的運用【J】西北大學學報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