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馬克思主義社會關係理論視角下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馬克思社會關係理論基本內涵
馬克思社會關係理論的內容十分廣泛,縱觀歷史,自人類開始有交往以來,人類始終都離不開社會關係,生活中社會關係無處不在,從古至今,人類所從事的一切生產活動,不管是物質的、精神的、還是我們人自身的發展和進步,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獲取和完成的,然而我們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進行的不管是發展經濟、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還是我們自身的發展生產,最終目標和價值是什麼呢,相信我們大都能體會到我們努力的上學、努力的工作都是為了我們能有一個更好地生活條件和生存環境,能有一個良好的人際交往關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就是馬克思心目中理想的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把人的世界人的一切關係還給人自己。
人類以物質生產為基礎,通過交往產生了社會關係,交往實踐成為社會關係形成並且發展的前提,人類通過交往實踐,衍生出社會關係。所以,社會關係並不是脫離人而存在於人以外的框殼,而是存在於人們相互的交流活動中。自始至終存在於人類的交往實踐中,而人類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對社會關係既起到了體現和推動作用,又產生了促進和改變的作用。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定的社會關係同麻布、亞麻等一樣,也是人們生產出來的”社會關係生產作為馬克思社會關係理論的一種形式,對人類物質、精神和自身的生產起著不可或缺的推動和促進作用,並且主導、貫穿於基本生產中,為基礎生產提供了保障。
二、構建和諧社會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利益關係不和諧
1.利益關係不和諧的主要表現
面對改革的態度不同。對於現狀的改變往往使得一部分人的利益受到損失,我國當前處於改革的深水區,處於攻堅克難的階段,以前好改的皆大歡喜的都改完了,當前的改革必然會觸犯“既得利益者”。改革必然以最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利益保障為原則,但是個別部門、地方的利益會受到損失,因此這些少數人往往有意見,成為不和諧因素。
迴歸到公眾利益最大化之上。我們知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我們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就要努力從群眾中來,制定政策要充分考慮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意見和建議。而少數政府公共部門在制定政策是卻恰恰相反,極力維護部門的利益最大化,不能真正從群眾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考慮,這樣往往會導致腐敗滋生,不正之風橫行,甚至塌方式腐敗。
解決弱勢群體利益問題壓力加大。經歷了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人民的整體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地區之間、城鄉之間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我國已經由改革開放前的平均主義盛行的社會轉變為一個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的國家。目前黨和政府一直重視保護弱勢群體的基本權益,但由於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不高,中西部地區發展經濟的壓力還很大,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對於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支援還欠缺經費支援,相關制度建設也比較滯後,保障措施跟不上,難以有效地改變其弱勢地位。
2.利益關係的不和諧原因分析
生產力發展總體水平相對落後。社會主義是一個長期發展的過程。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會主義社會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更高階段,自身也要經歷一個從低階向高階發展的過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說明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不發達的階段,其特徵是生產力還沒有從根本上擺脫不發達的狀態,生產關係、政治上層建築等方面還不成熟、不完善,我們必須正視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轉型期社會的體制機制不完善、不健全。從市場體制來看,一方面缺乏公平競爭的環境,不規範的低水平競爭大量存在。另一方面,行政性資源配置中的權力市場化。近年來,權利市場化現象氾濫,尤其是在土地問題上表現的尤為突出,城市土地問題主要表現在城市改造和拆遷上,許多領導幹部為了突出政績,對管道和道路的修理做表面工作,既應付上面的領導,也應付下面的老百姓,浪費人力、財力、物力,結果用不了幾年道理管道又得重修,不利於可持續發展;在農村則表現為私自收老百姓的錢為老百姓審批宅基地,利用集體的土地卻把錢裝進了自己口袋,造成貪汙。這樣也就造成了嚴重的不公平,老百姓沒有訴求的地方,只好沉默,另外,部分執法部門也做不到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有甚者聯合有權力的人一起貪汙,由此人們就更加不滿。
三、堅持發展市場經濟與建立健全機制相統一
具體的來看,社會利益關係的協調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首先,建立健全利益的引導機制。關鍵是要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利益觀念,能夠認清當代社會利益的分化現象,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合法、合理、公正的利益獲取觀念。與此同時,隨著利益主體和利益需求的多元化,建立便捷的利益溝通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作為我們則需要多多學習來提升我們自身的素質,這樣的話我們就能夠協調運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比如教育、協商、調解等來處理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並能夠依法及時合理的處理群眾反映的問題,引導群眾以合法的、理性的方式表達利益需要。
其次,逐步完善利益的調節機制。積極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同時,要適當的發揮國家政府的巨集觀調控作用,運用財政稅收、制度規範為不同地區、不同行業、不同所有制的社會成員提供良好的環境。
再次,建立健全利益的補償機制。社會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環節上都要注重公平,建立利益補償制度,其目的就在於為初次利益分配中受損的群體和個人,特別是弱勢群體、困難群體和特殊群體提供一定的補償,以此來使社會更加公平。關鍵是建立一套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包括社會經濟制度、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等。
最後,建立健全利益的約束機制。我們經常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是不可缺少的約束力量,它促使個人和群體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協調利益的關係,規範利益行為。從法律方面來看,就是要加強法律制度的建設完善,規範市場經濟主體行為,以此來確保各利益主體通過合法的手段和途徑獲取利益,防止貪汙腐敗、以權謀私和利用壟斷等不正當競爭手段來獲取利益的不法行為。從道德方面來看,則起到引導利益主體確定合理的利益目標,選擇利益行為的內在的約束力量,進而引導人們合理的選擇利益目標,謹慎的選擇利益行為,正確的處理人們之間複雜的利益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