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哲學論文兩篇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樂園呢?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於高中哲學論文的相關文章,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哲學論文篇一

  如何才能讓語文課堂充滿激情,綻放出生命的光彩,迸發出智慧的火花,使課堂成為學生嚮往的樂園呢?筆者認為,語文教學應添點“油”,加點“醋”,讓其“五味俱全”。這樣,語文課堂才會獨具魅力,充滿生命活力。

  一、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鑄魂”

  人文教育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過知識傳播和環境薰陶,使之內化為人的品格、氣質、修養,併成為人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一位科學家曾說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優秀的人文文化,就會不打自垮。”如今,人類的生存環境、理想信念、價值觀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而許多學生卻缺少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患上了“精神軟骨病”。語文學科是滋養人文精神的沃野。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人文資源,既要注重知識的傳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體地講,就是語文教學要堅持用課文中飽含的真善美,幫助學生提高人生境界,豐富美好心靈,塑造健全人格。為此,語文課堂上,教師要不斷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現“仰天大笑出門去”的豪情,樹立“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的信念,獲得“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的感悟,確立“吾不能變心以從俗兮,固愁苦而終窮”的高尚人格……在語文課堂中融入“人文味”,讓語文教學成為鑄造學生靈魂的主要手段。

  二、注入“人情味”,讓語文教學“育情”

  記得有位前輩曾說過:“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塊土壤上。”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情感交流與互動的過程,而教材***課文***也“不是無情物”――是承載和傳播情感的載體。教學中,只要教師能引導學生付出真情,使學生的情與文章的情融為一體,語文教學就會達到“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育情”境界。

  語文課堂上,教師注入“人情味”,引導學生與優秀的文化接觸,與古今中外的高貴靈魂對話,充分挖掘和發掘教材***課文***的情愫,讓學生始終湧動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熱愛祖國、關愛社會、眷念故土、珍愛青春、感恩親情和悲天憫人的情感,不僅可以實現語文教學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還可以實現教育的育人目標。例如,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從《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從《我與地壇》中體會母子情深,從《邊城》中認識祖孫、兄弟之情,從《我願意是急流》中領悟無私戀情,從《雨霖鈴》中體悟“執手相看淚眼,競無語凝噎”的離情別緒,從《京口北固亭懷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確,語文教學確實是情意綿綿,怎一個情字了得!

  三、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詩化”

  目前,在高考指揮棒的引導下,語文課堂成了無硝煙的另類戰場。課堂上到處是“拉網式”的知識點專項練習或“查漏補缺式”的專題技巧訓練,教材中那些充滿詩意,閃耀著作者思想與人格光輝的文字也被大多數教師異化成了傳授閱讀技巧和答題技巧的例子。據統計,現行各種版本的語文教材中,文學類作品所佔的比例都在60%以上。由此可見,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讓語文教學實現“詩化”,對於中學語文教學是多麼重要。

  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品味或幽雅或豪邁、或沉鬱或飄逸、或諷刺或幽默的優秀文學作品,可以淨化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性情,豐富他們的詩化語言;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欣賞文學作品中呈現出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讓學生在審美鑑賞活動中主動提高審美能力;給語文課堂植入“文學味”,引領學生走進文學王國,閱讀經典,豐富人生,可以讓學生的生命在閱讀中展現更多的精彩。

  四、引入“生活味”,讓語文教學“生活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的確如此,生活確實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依靠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猶如潮水,每時每刻都激盪著我們的情感,重新整理著我們的知識。教師只要能在課堂上及時抓住學生心中的每一次感動,引導學生反覆咀嚼,仔細玩味,語文課堂就必然會充滿激情,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要想給語文課堂引入“生活味”,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既有經驗為基礎,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各種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學習情境,通過內引、外聯、對比等方法溝通課堂內外,充分利用學校、家庭和社會等資源,讓學生在動手做、動腦想等實踐活動中,把抽象的知識轉化為具體而充滿生命活力的能力。

  五、匯入“新聞味”,讓語文教學“導航”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抓住時代脈搏,體現時代特徵,將社會與人生緊密聯絡在一起。語文課堂上,教師恰當地匯入具有時代特徵的新聞類知識,可以創設新穎獨特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學習的激情,陶冶他們的情操,啟用他們的思維。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心民生,鼓勵學生辯證地看問題,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讓課堂這一小天地,成為學生的人生導航標。例如,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課前五分鐘新聞釋出會”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路、報刊等媒介,大量蒐集新聞資訊,有針對性地進行釋出。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瞭解國內外發生的大事,讓學生從各類新聞中瞭解眾生百態、人情冷暖、世間永珍――這些對整天呆在教室讀書的學生來說,無疑既是一頓豐富的營養大餐,又是一份高品質的精神大餐。

  高中哲學論文篇二

  在新授概念時,教師應在點化之後讓學生自己去“悟”。譬如物質概念中的“客觀實在”,教師應該告訴學生,所謂“客觀實在”,就是“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所謂“不依人的意識為轉移”,就是“無論你看得見看不見,摸得著摸不著,相信不相信,承認不承認,它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然後就留足學生思考的時間。

  任何眉飛色舞、精闢絕倫的講解、例舉,都取代不了學生自己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最基本概念的感悟。

  概念如此,原理也不例外。教師要指導學生由論據“悟”論點,由論點“悟”論據;由理論“悟”實踐,由實踐“悟”理論;由世界觀“悟”方法論,由方法論“悟”世界觀。只有這樣,才能弄清原理的來龍去脈,把握它的深刻內涵。“悟”是抽象思維的過程,要求開動腦筋,展開思考,由此及彼,由表及裡。在這裡沒有任何捷徑可走,教師的越俎代庖只會使學生徘徊於思維的迷宮而達不到真理的頂峰。

  ***二***在“空白”中“做”

  “悟”的結果是懂,但懂的僅僅是理論。理論還要與實踐相結合,這就要求學生去實踐,去“做”。常言道,聽一百次不如做一次,“做”能出真知。理論聯絡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最基本的學習方法,“做”也就理應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手段。

  講授新知識前,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預習,讓學生初步瞭解新內容,特別是要讓學生髮現自己理解的“難點”。這樣,學生帶著問題聽課,有備而來,目的和重點自然明確。

  課堂內容的總結和原理的歸納,也應讓學生自己進行。教師的責任只在引導學生得出全面而準確的結論,不應把現成的結論強加給學生讓他去死記硬背。

  練習是檢查理解廣度和深度的工具,是比較重要的“做”。只“悟”不“練”,對知識的掌握難以全面、深化和鞏固。教師應該精心設計一定量的選擇題、思考題,讓學生於練習中發現知識點的誤區,通過比較、辨別,加深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

  有時還需要把課堂上的“空白”延伸到課後,要求學生走出校門,到農村、到工廠去調查研究,把理論用於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理論。“做”是學習的根本,是學習的捷徑,只有“做”得出色才算是真正領會,才能把書本內容變為自己的知識。

  ***三***在“空白”中“記”

  “悟”了、“做”了好“記”,“記”了更好“悟”,也更好“做”。“記”是對舊知的回憶和對新知的記憶,既是鞏固又是提高。理解了並不一定能夠記住,記住了才能進一步加深理解。與學生交談常常會有這樣的對話:這個原理你懂了嗎?懂了。這個原理的內容是什麼?記不得了。既然記不得,又怎能說是懂了呢!誠然,死記硬背是學習思想 政治課的大忌,但切不可因噎廢食。

  重複是記憶的重要形式,然而教師的重複絕對不是學生的記憶。每新授完一個基本概念或基本原理,應要求學生即時強化記憶。給定較短的時間,明確具體的內容,當場抽查。有理解作基礎,加上時間的限制、氣氛的壓力,往往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充分發揮其記憶能力。

  複習舊課時,教師更應堅持“提問——記憶——回答”的原則,或回憶概念,或歸納原理,或比較關係,都要讓學生先作準備、先“記”。在這個過程中,“記”是目的,其他是手段。

  課堂教學要儘可能地利用“空白”讓學生記憶那些該記的內容,不要把“記”留到課後,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學生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遵循教學 規律,趁熱打鐵。

  三、“空白”的原則

  ***一***求實原則

  具體概念或具體原理的新授與複習,留不留“空白”,留下的“空白”是“悟”,是“做”,還是“記”,沒有固定的模式,應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生搬硬套的形式主義。譬如, 哲學要多“悟”,政治學要多“記”,而這兩門課都要多“做”。至於 經濟學,最好走向社會、走向市場,多瞭解些實際知識,這樣更能加深學生對經濟現象、經濟規律的理解和把握。

  ***二***適度原則

  提倡“空白”,講究“空白” 藝術,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效率,適應素質 教育的需要。“空白”藝術依賴於教師的指導,沒有導演的高屋建瓴,就不可能有演員的精彩表演。如果一味“空白”,面對新知舊知,教師什麼都不講,什麼都不說,甚至將整節課都交給學生“自由”支配,則是放任自流,違背教與學的基本規律。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空白”,更談不上什麼“空白藝術”。教師絕不可放棄自己的主導地位,該講則講,該空則空,講空結合,這才是“空白”藝術的要義。

  ***三*** 科學性原則

  “空白”作為教學過程的藝術,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手段,肯定不是教學科學的全部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勇於探索、勇於革新;一方面要不斷豐富“空白”的內容,提高“空白”的水平;另一方面還要拓寬自己的視野,探求更新更好更適應 現代化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形成互補,互相促進。這樣,“空白”藝術才能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中真正煥發出無限的魅力。

  “空白”是思想政治課行之有效的教學藝術,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有機統一。它是教學過程的深化,而不是教學過程的中斷,“此時無聲勝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