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心理護理的論文

  心理護理是現代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治療的重要因素。基於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健康觀念的更新,高校衛生機構的特殊使命,新時期高校衛生機構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護理。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關於大學生的心理護理策略》

  摘 要:基於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健康觀念的更新,高校衛生機構的特殊使命,新時期高校衛生機構需要加強大學生的心理護理,可以採用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轉變護理模式、營造良好環境等方法消除學生患者的心理壓力和軀體症狀,使其達到積極的心理狀態。

  關鍵詞:高校衛生機構 心理護理 基本方法

  心理護理是以醫學心理學的理論體系為指導,以良好的護患關係為橋樑,應用醫學心理學的技術與方法,通過護理人員的語言、知識、情緒和行為,改善和消除病人心理壓力和軀體症狀,促進其達到積極的心理狀態的一種護理活動。心理護理是現代醫學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影響治療的重要因素。為提高工作質量,切實做到服務育人,高校衛生機構要自覺關注學生的心理護理。

  一、新時期高校迫切需要加強學生的心理護理

  1.當代大學生不容樂觀的心理健康狀況呼喚心理護理

  作為一個特定年齡人群,大學生處於完善自我和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同時又處於心理上的“斷乳期”。他們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但情緒極易波動,自我控制力差,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擾和衝突。尤其是當代大學生中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經受風雨考驗、承受打擊與挫折的機會有限,對應付心理壓力、提升心理素質、化解心理矛盾的經驗不足、能力不強。山西大同大學醫學院馬俊等人採用症狀自評量表***SCL-90***調查研究顯示,山西省大學生在軀體化、強迫、人際關係、抑鬱、焦慮、敵對、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方面的中度及以上不適感***因子分≥2***分別佔2.93%、5.68%、6.04%、4.95%、4.03%、6.22%、4.58%、4.58%和3.11%,其中敵對因子檢出率最高,其次為人際關係和強迫。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1]。要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落實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就需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護理。

  2.健康觀念的更新需要重視心理護理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健康觀不斷更新。世界衛生組織***WHO***將“健康”界定為:“不但沒有軀體疾病,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這種新的健康觀念體現了現代衛生事業正朝著高度社會化的“大衛生”發展[2]。即使是生理健康與疾病,人們也逐步認識到其不僅與各種病原體有關,而且與心理、社會因素密切相關。我們必須從以護理疾病為中心的功能護理,逐漸向綜合運用倫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方法,以人和病相結合的整體護理轉變,努力從身心兩方面著手促進大學生健康發展。

  特別是對於大學生而言,由於其絕大多數皆是遠離父母親人,不能得到家人及時的照顧與關愛,而且大學生們應對疾病的知識經驗不足,一旦生病,更容易產生焦慮、恐懼、無助等負性情緒,這對疾病的治療更加不利,因此,護理人員更需要從大健康觀出發,努力穩定學生患者的情緒,緩解其心理壓力。

  3.高校衛生機構的特殊使命要求心理護理

  高校衛生機構除與一般醫院有著共同的“救死扶傷,治病救人”的職責外,作為高等學校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樣也承擔著服務育人的使命,因而醫護人員必須依託其精良的醫技、高尚的醫德、熱情的態度做到服務育人,做好醫學生的業務表率。同時高校衛生機構不同於一般的綜合性醫院、專科醫院,其內部大多沒有界限清晰的分科,所有護理人員均需要具備包括心理護理在內的全科知識,這樣才能符合崗位需求。

  二、新時期大學生心理護理的基本方法

  1.建立良好的護患關係

  護患之間的關係是一種相互協調、相互配合的依附關係。它的作用不僅是治療疾病,使機體的某個部位及器官康復,更重要的是調整病人的情緒,以適應環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成員[3]。護理人員與學生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方能贏得其信任,使其敞開心扉,從而瞭解其學習、生活等各方面情況,進而發現病因,找到對策。為此,護理人員要積極加強業務知識學習,全面提升專業素養,特別是提高心理學理論水平,注重分析研究不同病情、不同性別物件的心理特徵,在護理過程中切實做到對症下藥、因人而異。正如護理學的創始人南丁格爾所說:“人是各種各樣的,由於社會職業、地位、民族、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程度的不同,所以疾病和病情也不同,要使千差萬別的人都達到治療和健康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狀態,本身就是一項最精細的藝術。”[4]

  在提升心理學素養的同時,護理人員還要注重語言表達能力、表達方式的修煉。“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學校護理人員在與學生患者交流的過程中,要把握好語言的分寸,禁用致病性語言、刺激性語言、粗暴性語言,提倡禮貌性語言、藝術性語言、安慰性語言、治療性語言和保護性語言[5],要藉助高超的語言藝術、真摯的愛生情感溫暖每一位學生患者的心田。

  2.轉變護理模式

  傳統的護士主要承擔著幫助病人解除生理疾苦的工作,工作範圍僅侷限於醫院的病人,工作著眼點僅是“病”,工作的主要內容是以母愛、保姆式的生活護理為主[6]。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和發展,以疾病為中心的、被動的功能制護理,已不能適應現代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的需求。為適應現代醫學的發展,必須將功能制護理轉換為主動的、以病員為中心的責任制及整體護理[7],現代護理不僅要關注病人,而且要服務健康人;不僅要治療疾病,而且要能預防疾病;不僅要提供生理護理,而且要致力於心理護理。在護理質量標準上,不僅要做到符合病情,而且要做到適應病人;不僅要使病人康復,而且要使病人滿意。

  基於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總體缺乏的實際,護理人員可與學生或教務管理部門合作,共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充分認識心理保健的重要意義,掌握心理調控、自我放鬆的策略與方法,幫助學生實踐健康生活方式與行為,變被動疾病治療為主動加強健康保健,以提高廣大學生的防病治病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同時積極完善心理諮詢制度,確保心理諮詢工作的有序開展,藉助團體訓練、個別諮詢等多種方式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挖掘學生的心理潛能。

  3.營造良好環境

  在臨床護理工作過程中,護理人員的一言一行都在與病人進行全方位交流,溝通成功與否、護患關係好壞取決於護理人員是否用“心”護理。特別是大學生,作為高校醫院的主要護理物件,有較高的文化知識素養,對人生的價值、意義等哲學問題有著較多的思考與體悟,渴望更多的心理慰藉。而且他們絕大多數畢業後將走上工作崗位,成為社會從業人員,在高校接觸到的各類工作人員無形中也有可能成為他們對待未來工作的示範與榜樣。因此,護理人員要以一流的人文環境為其營造良好的護理氛圍,以一絲不苟、救死扶傷的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做好學生敬業愛崗的職業楷模。

  除人文環境外,溫馨、舒適的物質環境對於消除就診人員的心理焦慮、降低心理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學校衛生機構的門診環境設計和設施佈置上要儘可能做到人性化,在機構大廳可以擺放綠色植物,在診察室及治療室設定隔簾,一個輕鬆舒適的環境不僅可以帶來視覺上的享受,而且可以使學生患者更加輕鬆有安全感。

  參考文獻:

  [1]馬俊,王偉,郭彩琴.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形勢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6,***1***:37.

  [2]周頌華.中青年護理學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J].衛生職業教育,2001,19,***11***:113.

  [3]鄭紹建.心理學在現代護理中的應用[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7,***2***:89.

  [4]康英.善解人意在特需服務中的應用[J].現代臨床護理,2010,9,***12***:55.

  [5]王魯青.大學生臨床心理護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3,***5***:144.

  [6]宋亞玲,鄧巨集寶.護士的教師角色[J].教育與職業,1996,***2***:40.

  [7]何皖.高校學生的心理護理[J].青島醫藥衛生,2008,40,***4***:315.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