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藝術設計類專業中國水墨畫教學方法淺探

  論文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 水墨 教學 建議 
  論文內容摘要:中國畫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被廣泛應用與研究,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並呈現出日漸普及的趨勢。為此,文章認為要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有機結合起來,在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合理開展中國水墨畫教學的研究,以使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水平獲得全面的提升。 
   
  中國畫元素在現代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已呈現出日漸普及的趨勢。其應用、研究的範圍之廣,內容之多,乃至成果之多,應該說是前所未有的。有從傳統文化角度提出的,也有從中國畫美學角度闡述的,更有從中國畫情感角度研究的。當然,最多的還是從中國畫的構圖、空間、虛實、透視、筆法、墨法等具體的形式法則角度論述的。但是,以上種種研究與應用主要是在理論與工筆畫方面展開的,而進行中國水墨畫課程教學的研究,卻較為鮮見。為此,筆者認為要全方位、多風格、高層面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設計有機結合起來,藝術設計類專業中國水墨畫的教學研究是不可或缺的。 
   
  一、現狀與分析 
  在全球化的程序中,文化藝術的趨同逐漸形成了文化藝術較為單一的局面,如何較好地發展地域性、民族性的文化傳統,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文化格局,已經成為包括藝術設計領域在內的文化領域需要直面的重要課題。縱觀當今的現代藝術設計,其民族性、地域性越強而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與喜愛已是不爭的事實。 
  開展此項內容研究,旨在把傳統的、別具風格的中國水墨畫,科學、合理而高層次地應用於我國現代藝術設計之中。同時,它還可以拓展設計類專業學生的思維,增強其知識的廣泛性,豐富其藝術表現語言,增強作品的民族特點,從而全方位、多風格、高層面地提升學生的設計水平,這也符合現代藝術設計未來發展的需要。 
  水墨畫是中國繪畫特有的、最具中國畫特點的繪畫樣式之一,作品講究“氣韻生動”,不拘泥於物體外表的肖似,強調抒發作者的主觀情趣,講求“以形寫神”“離像而求”“意在筆先”“緣物寄情”的造像原則。作畫時注重造型概括洗練、黑白分明,用筆用墨靈活灑脫、剛柔相濟、虛實相生、變化無窮。其作畫過程,幾乎涵蓋了中國畫所有的用筆用墨技巧和方法。很多藝術家都把水墨畫的藝術元素應用在藝術設計作品中,並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靳埭強和陳幼堅兩位就是很好的代表。但水墨畫在藝術設計中的應用,基本都停留在具體的實踐與操作的層面,而在教學的方法與內容的安排上還鮮為人知,因此,我們有必要對其進行研究和探討。 
   
  二、課程的內容與形式 
  (一)筆墨基礎體驗 
  1.傳統筆墨練習 
  眾所周知,“筆墨”歷來是評價中國畫優劣的一個重要標誌。五代畫家荊浩在他重要的理論著作《筆法》中明確指出:“筆者,雖依法則,運轉變通,不質不形,如飛如動。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淺深,文彩自然,似非因筆。”[1]清代畫家惲南田也說:“有筆有墨謂之畫。”可見筆墨在中國畫中的作用與意義。 
  筆墨是在中國繪畫史中形成的一種精英化的獨特的視覺藝術語言,是一種可視的形象符號,是中國畫形式特徵的靈魂。筆墨具有相對的獨立審美價值,它在表現內容的同時有自我表象的相對自由,並充分顯示筆墨情趣的形式美感。中國畫筆墨的程式性、對立性、豐富性,使其本身便具有一定層面的審美意義。如果說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筆墨則是中國畫的華章。當然,這種筆墨形成的審美意義在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解讀和運用。因此,學生很有必要對其進行專門的學習與訓練。 
  2.強化水墨畫的意象色墨觀 
  中國畫色墨觀的形成與發展,深受傳統哲學思想和美學思想的滋養。墨和色的應用具有極強的意象性特徵與辯證關係,它不同於西方繪畫的見紅畫紅、見綠畫綠的客觀化,更不會刻意追求物象因光源、環境的影響而呈現出的複雜多變的色彩關係,所有的色彩運用都是為了深化作品的主題,講究意中有象,象中有意,主觀意志外象化,客觀之象情趣化,可謂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的色彩觀。因此,也就有了“以墨代色”“素以為絢”“運墨而五色俱”等藝術主張。國畫大師潘天壽先生雲:“水墨畫,能濃淡得體,黑白相用,乾溼相成,則百彩駢臻,雖無色,勝與有色矣。五色自在其中,勝青黃朱紫矣。”[2]這是對水墨畫意象色墨觀最好的詮釋。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只要較好地認識與領會中國畫意象的筆墨觀,更好地運用中國畫所特有的這一語言,融會貫通,熟能生巧,就一定能創造出更具中國民族繪畫特點、更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設計作品。 
  3.筆墨創新 
  中國畫的筆墨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延綿相繼,歷經數代的發展與變革,總的趨勢是不斷髮展、不斷豐富與不斷改進的。在歷代畫家、理論家、文人等的不斷鑽研與探索下,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整體面貌,不同風格的畫家有不同筆墨風格作品,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對傳統墨守成規,甚至止步不前,相反,我們要不斷創新與突破,要與現實結合,與時代接軌,創造出符合時代發展潮流的嶄新的筆墨樣式。只有這樣,先人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才能夠與時俱進,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絢麗的光彩。正如石濤所云,“筆墨當隨時代。”因此,我們在筆墨創新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經歷一個從模仿到創造、從被動到主動、從“無法”到“有法”的發展變化過程,更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打破常規,解放思想,不受條條框框的約束,甚至可以逆向思維與幻想。 
  (二)花鳥畫練習 
  花鳥畫是我國民族繪畫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以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聞名於世,並以獨具魅力的藝術價值而享譽畫壇。花卉教學在我國藝術院校裡非常普遍,其教學的規範程度之高與教學經驗之豐富是不言而喻的。同時,花鳥畫學習在內容上可簡可凡,在學習時間上也可長可短,在學習性質上可以專業研究,也可以休閒娛樂。因此,讓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把花鳥畫作為學習中國水墨畫的切入點是比較明智的,也應該是行之有效的。另外,學生在水墨畫學習中總是進行單純的、抽象的筆墨練習,時間稍長,會讓他們感覺疲乏與怠倦,如果把較抽象的筆墨練習與具體又有趣味的花卉練習結合起來,學習效果可能會更好。 
  學習寫意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經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掌握。因此,在教學上應該採取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寫實到寫意、由具體到抽象的教學方法。具體操作時,可先讓學生從一枝花、一隻鳥畫起,然後再畫一簇花、數只鳥。當然,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學習水墨畫和中國畫專業的學生學習水墨畫,從時間安排和方法選擇上都應有所區別。因此,在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時間以及教師風格等方面都應該有針對性地安排與選擇,儘量做到讓學生每走一步都是一個更新,每畫一次也都有一些進步,儘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畫畫的過程中感受到學有興趣,學有收穫。也只有這樣,才有利於提高他們對花鳥畫的認識,以及對水墨畫的把握與合理應用。 
  參考文獻: 
  [1]荊浩.唐五代畫論[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7:253 . 
  [2]潘天壽.潘天壽美術文集[M].人民美術出版社,198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