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探索
[摘要]社群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其規劃建設應該成為城市邊緣區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在考察廣州市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徵的基礎上。提出新農村社群規劃建設的重要原則。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
1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的內涵
學術界關於城市邊緣區的概念有多種提法,如城市邊緣帶***urbanfringe***、城市蔓延區***theareaofurbansprawl***、城鄉結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陰影區***urbanshadowarea***、城鄉交錯帶***urbanruralfringe***等。現在國外比較權威性的定義是由普內爾於1968年提出的:“一種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特徵的過渡地帶,它位於中心城的連續建成區與外圍純農業腹地之間,兼具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徵,人口密度低於中心城,但高於周圍的農村地區。”…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城市邊緣區是城市發展到特定階段所形成的,緊靠城區的一種不連續的地域實體,是處於城鄉之間、城市和鄉村的社會、經濟等要素激烈轉換的地帶。雖然學者對城市邊緣區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邊緣區確是城市地理的客觀現實區域。城市邊緣區位於城市建成區的外圍地帶,是城市與廣大鄉村地區相連線的部位。它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形成的獨特地域實體,在土地利用上則表現為由城市向鄉村過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帶。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外延的發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務區,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產業的吸納地,又是為城市提供大量農副產品的基地,它總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將社群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於農村社群。傳統的農村社群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由於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間範圍,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體。這些社群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人口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相對較小。
城市邊緣區農村社群是指在地理位置處於城市邊緣的農村社群,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徵,也保持了原有的農村社群的文化理念。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應將社群建設作為出發點,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聯絡起來考慮。當前國內城市社群的建設往往採取政府主導,依託原有的街道委員會進行。這是在城市建成區條件下的模式,而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的建設應該根據實際條件,創新模式,滿足各方面要求。總之,在城市邊緣區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利用創新社群規劃模式可以對村容村貌進行城鄉一體化規劃,避免新農村社群成為城市社群時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點
2.1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點
廣州城市邊緣區的位置、建設情況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擴張促使城市邊緣區裡城中村與大型房地產開發專案的普遍出現,這部分的建成環境出現了既有完全城市環境包圍鄉村,也有鄉村包圍城市住區,還有城市與鄉村雜存的複雜情況。這部分的新農村社群具有了很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開放性。隨著廣州城市的發展,特別是房地產、交通、資訊因素的介入,廣州城市邊緣區傳統農村社群的封閉性被打破。儘管農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單位仍然是農戶,但是他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愈益社會化,由此形成豐富的社會關係;
***2***流動性。當地農村人口不再限於本鄉本土,而是大規模、高頻率的外出務工經商。即使在本鄉村務農的農民也利用農閒時間在廣州市或周邊的城鎮外出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3***異質性。傳統農村社群有高度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還在於其同質性社會,即在同一社群居住的人群從事同樣的職業,過著同樣的生活。現在,由於村域內產業的興起,外來人口的大量介入,農村社會正處於大分化之中,差異性愈來愈突出。產業分化造成不同產業人群、不同職業和身份群體共同居住在同一社群;
***4***動態性。城市邊緣區處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地域範圍也不斷在變化。在這樣環境中的新農村社群也不斷的處於動態的變化中,有的仍是農村社群,有的雖然名義上是農村社群,實際在空間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2.2邊緣區新農村的實體環境特徵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的實體環境具有以下的特徵:
***1***自然環境優美。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人海口,邊緣區農村大多位於珠江水系縱橫的河道水網之間,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豐富的綠色景觀。由於地域文化特點,有歷史的舊村建設都會考慮一定的風水因素,因此,大多數城市邊緣區的農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基礎。番禺南村鎮的八個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陳邊村內還有幾個小山分佈其中,形成特色生態景觀。
***2***新農村傳統社群環境各具特色。廣州城市邊緣區的傳統農村社群大部分具有較長的歷史,在明清時代建村的較多,例如,番禺南村鎮的南草堂村建村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體系,形態完整。例如,南村鎮新基村傳統社群環境形態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響明顯,呈線性發展。所有村落傳統社群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歷史性建築點綴其間。各個村落在自然發展的過程中,既契合周邊自然環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從而各具特色,體現了嶺南鄉土文化特徵,形成了豐富的村落景觀。
***3***現有村落空間架構呈現拼貼性特徵。其中,歷史舊村環境空間結構特徵明顯,廣州城市邊緣區的農村社群處於廣府文化影響圈內,村落實體空間的生長反映了村落內部的社會結構。村落佈局中,祠堂、宗廟成為核心節點,空間結構肌理具有嶺南特色;而上個世紀末建設的村落格局則成格網狀佈局,每戶宅基地面積一致,未考慮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離很近,整體村落呈現兩種肌理的拼貼。南村鎮市頭村舊村肌理清晰,建築與道路具有明顯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眾多,新舊共存的整體空間結構呈現異質拼貼特性。
***4***村落環境需要改造。邊緣區村落在發展中,實體環境的某些方面已經與村民生活需求脫節,表現在村內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間、公共設施等各個方面。村內交通無法滿足村民開車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費現象;交往空間較少,村落公共空間不支援村民活動;公共設施缺乏,防火、垃圾處理、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提供不足。廣州城市邊緣區的村落居民在經濟上比較富裕,與這樣的生活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3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構想
基於上述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點,結合對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的認識,提出新農村規劃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統籌。在巨集觀層面需要結合廣州城市總體城市規劃,進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規劃法已經頒佈實施,在落實廣州城鄉規劃中,需要重視將新農村規劃統一進來。廣州城市區域不能無限制的蔓延,基於我國可利用土地較少的現狀,採取有機聚集發展是可行的方式。這樣邊緣區的新農村有一部分將成為城市社群,有一部分將成為城市邊緣綠帶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觀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沒。
***2***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社群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產業發展。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與廣州市毗鄰,在改革開放初期廣州市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廣州正處在產業轉型期,新農村社群需要結合自己特色,尋找發展的新機遇,在特色農業、第三產業發展中拓展空間。在社群規劃建設中,預留產業發展空間,根據不同產業型別,結合居住社群建設綜合性的新農村社群。例如,南村鎮的新基村緊鄰大型房地產開發專案——華南新城,新基村發展必然要受到華南新城房地產開發的影響,變被動為主動,走一條房地產商、村民集體和政府三贏的道路。
***3***特色保留。廣州城市邊緣區的新農村社群各具特色,構成了廣州城鄉景觀的重要部分。過去在城市化程序中已經出現不少建設性破壞工作,有些農村聚落的空間組織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在新農村社群建設中不僅要注意保護社群環境中有價值的歷史建築,也必須合理的保護具有明顯空間結構肌理的農村聚落,創造有特色的新農村場所景觀。
***4***規模合理。社群建設可以與村莊行政區域、基層社會組織緊密相連,為了保證社群建設與地域居住環境和基層社會組織相配合,社群應該具有合理的規模,這樣有利於形成較強的社群認同感與歸屬感。現在的農村社群正在不斷的異質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徵還沒有被徹底改變,一些新的變化也在產生。在這個過程中,實體空間環境的規劃應該注意按照社群規模確定地理範圍界限。並運用多種手法,在不割裂整體性的前提下,實現社群的整合,這對於城鄉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5***漸進發展。城市邊緣區新農村規劃建設存在各種問題,也有很多機遇,在當前條件下,更容易採取的建設方式應該是小規模改造。一方面,廣州城市邊緣區的新農村社群量大面廣,相關利益複雜。建設資金缺口也較大;另一方面,採取變革性的徹底改造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農村的社會經濟問題。因此,關照各方利益,實行漸進式的小規模改造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每個新農村社群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由點帶面,展開滾動式發展。
***6***空間有序。參照國外城鄉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城鄉規劃方法必然是綜合性規劃,而不是簡單的環境規劃。綜合性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實體規劃與社會結構發展相結合,建設有序的空間環境。城市邊緣區的新農村社群建設的重點在於其社會意義,有序的空間環境也會影響人的行為,構建和諧社會。針對規劃物件的社會結構具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點,需要通過調查研究對新農村的社會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考察傳統社會結構發生的變化,對人們文化心理層面的認識進行探索,並落實到新農村空間實體環境的規劃中,形成有序發展的新農村社群環境。
***7***可持續利用。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的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國家允許集體所有制農民土地進行流轉的新政策,考慮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採用生態的規劃方法與建設科技,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創新新農村社群的管理模式,針對城市邊緣區新農村不斷融合進城市社群的特點,達到城市化程序中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城市邊緣區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點區域,而新農村社群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進行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的建設是城鄉規劃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經進行了一些實踐。在廣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我們嘗試以社群建設作為出發點進行規劃設計。拋磚引玉,珠三角地區的新農村具有自身特點,考慮地域特徵條件下的新農村社群規劃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楊山.城市邊緣區空間動態演變及機制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8***3***,19—23.
[2]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M].楊春學,李紹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趙民,趙蔚.社群發展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90.
[4]朱火保,王瑜,周祥等.廣州小城鎮社群建設模式研究[J].南方建築。2005***3***.9~12.
[關鍵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
1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的內涵
學術界關於城市邊緣區的概念有多種提法,如城市邊緣帶***urbanfringe***、城市蔓延區***theareaofurbansprawl***、城鄉結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陰影區***urbanshadowarea***、城鄉交錯帶***urbanruralfringe***等。現在國外比較權威性的定義是由普內爾於1968年提出的:“一種土地利用、社會和人口特徵的過渡地帶,它位於中心城的連續建成區與外圍純農業腹地之間,兼具有城市與鄉村兩方面的特徵,人口密度低於中心城,但高於周圍的農村地區。”…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認為:城市邊緣區是城市發展到特定階段所形成的,緊靠城區的一種不連續的地域實體,是處於城鄉之間、城市和鄉村的社會、經濟等要素激烈轉換的地帶。雖然學者對城市邊緣區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邊緣區確是城市地理的客觀現實區域。城市邊緣區位於城市建成區的外圍地帶,是城市與廣大鄉村地區相連線的部位。它是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形成的獨特地域實體,在土地利用上則表現為由城市向鄉村過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帶。城市邊緣區是城市外延的發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務區,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產業的吸納地,又是為城市提供大量農副產品的基地,它總是隨著城市的發展而不斷變化。
將社群作為一個科學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於農村社群。傳統的農村社群是一種自然狀態下,由於長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間範圍,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體。這些社群以從事農業生產為主要謀生手段的人口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規模相對較小。
城市邊緣區農村社群是指在地理位置處於城市邊緣的農村社群,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徵,也保持了原有的農村社群的文化理念。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的規劃建設,應將社群建設作為出發點,應該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聯絡起來考慮。當前國內城市社群的建設往往採取政府主導,依託原有的街道委員會進行。這是在城市建成區條件下的模式,而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的建設應該根據實際條件,創新模式,滿足各方面要求。總之,在城市邊緣區社會主義新農村規劃中,利用創新社群規劃模式可以對村容村貌進行城鄉一體化規劃,避免新農村社群成為城市社群時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2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點
2.1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點
廣州城市邊緣區的位置、建設情況處於不斷髮展變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擴張促使城市邊緣區裡城中村與大型房地產開發專案的普遍出現,這部分的建成環境出現了既有完全城市環境包圍鄉村,也有鄉村包圍城市住區,還有城市與鄉村雜存的複雜情況。這部分的新農村社群具有了很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在:
***1***開放性。隨著廣州城市的發展,特別是房地產、交通、資訊因素的介入,廣州城市邊緣區傳統農村社群的封閉性被打破。儘管農村的基本生產和生活單位仍然是農戶,但是他們的生產、生活和交往愈益社會化,由此形成豐富的社會關係;
***2***流動性。當地農村人口不再限於本鄉本土,而是大規模、高頻率的外出務工經商。即使在本鄉村務農的農民也利用農閒時間在廣州市或周邊的城鎮外出尋找新的工作機會;
***3***異質性。傳統農村社群有高度的認同感和凝聚力還在於其同質性社會,即在同一社群居住的人群從事同樣的職業,過著同樣的生活。現在,由於村域內產業的興起,外來人口的大量介入,農村社會正處於大分化之中,差異性愈來愈突出。產業分化造成不同產業人群、不同職業和身份群體共同居住在同一社群;
***4***動態性。城市邊緣區處在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地域範圍也不斷在變化。在這樣環境中的新農村社群也不斷的處於動態的變化中,有的仍是農村社群,有的雖然名義上是農村社群,實際在空間上已經成為城市的一部分。
2.2邊緣區新農村的實體環境特徵在當今社會條件下,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的實體環境具有以下的特徵:
***1***自然環境優美。廣州位於珠江三角洲人海口,邊緣區農村大多位於珠江水系縱橫的河道水網之間,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豐富的綠色景觀。由於地域文化特點,有歷史的舊村建設都會考慮一定的風水因素,因此,大多數城市邊緣區的農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觀基礎。番禺南村鎮的八個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陳邊村內還有幾個小山分佈其中,形成特色生態景觀。
***2***新農村傳統社群環境各具特色。廣州城市邊緣區的傳統農村社群大部分具有較長的歷史,在明清時代建村的較多,例如,番禺南村鎮的南草堂村建村歷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體系,形態完整。例如,南村鎮新基村傳統社群環境形態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響明顯,呈線性發展。所有村落傳統社群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歷史性建築點綴其間。各個村落在自然發展的過程中,既契合周邊自然環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從而各具特色,體現了嶺南鄉土文化特徵,形成了豐富的村落景觀。
***3***現有村落空間架構呈現拼貼性特徵。其中,歷史舊村環境空間結構特徵明顯,廣州城市邊緣區的農村社群處於廣府文化影響圈內,村落實體空間的生長反映了村落內部的社會結構。村落佈局中,祠堂、宗廟成為核心節點,空間結構肌理具有嶺南特色;而上個世紀末建設的村落格局則成格網狀佈局,每戶宅基地面積一致,未考慮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離很近,整體村落呈現兩種肌理的拼貼。南村鎮市頭村舊村肌理清晰,建築與道路具有明顯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眾多,新舊共存的整體空間結構呈現異質拼貼特性。
***4***村落環境需要改造。邊緣區村落在發展中,實體環境的某些方面已經與村民生活需求脫節,表現在村內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間、公共設施等各個方面。村內交通無法滿足村民開車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費現象;交往空間較少,村落公共空間不支援村民活動;公共設施缺乏,防火、垃圾處理、醫療等公共服務的提供不足。廣州城市邊緣區的村落居民在經濟上比較富裕,與這樣的生活環境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3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規劃構想
基於上述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特點,結合對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的認識,提出新農村規劃應該重視以下幾個方面:
***1***城鄉統籌。在巨集觀層面需要結合廣州城市總體城市規劃,進行城鄉規劃統籌。城鄉規劃法已經頒佈實施,在落實廣州城鄉規劃中,需要重視將新農村規劃統一進來。廣州城市區域不能無限制的蔓延,基於我國可利用土地較少的現狀,採取有機聚集發展是可行的方式。這樣邊緣區的新農村有一部分將成為城市社群,有一部分將成為城市邊緣綠帶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觀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沒。
***2***產業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社群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產業發展。廣州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與廣州市毗鄰,在改革開放初期廣州市產業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廣州正處在產業轉型期,新農村社群需要結合自己特色,尋找發展的新機遇,在特色農業、第三產業發展中拓展空間。在社群規劃建設中,預留產業發展空間,根據不同產業型別,結合居住社群建設綜合性的新農村社群。例如,南村鎮的新基村緊鄰大型房地產開發專案——華南新城,新基村發展必然要受到華南新城房地產開發的影響,變被動為主動,走一條房地產商、村民集體和政府三贏的道路。
***3***特色保留。廣州城市邊緣區的新農村社群各具特色,構成了廣州城鄉景觀的重要部分。過去在城市化程序中已經出現不少建設性破壞工作,有些農村聚落的空間組織也受到了影響。因此,在新農村社群建設中不僅要注意保護社群環境中有價值的歷史建築,也必須合理的保護具有明顯空間結構肌理的農村聚落,創造有特色的新農村場所景觀。
***4***規模合理。社群建設可以與村莊行政區域、基層社會組織緊密相連,為了保證社群建設與地域居住環境和基層社會組織相配合,社群應該具有合理的規模,這樣有利於形成較強的社群認同感與歸屬感。現在的農村社群正在不斷的異質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徵還沒有被徹底改變,一些新的變化也在產生。在這個過程中,實體空間環境的規劃應該注意按照社群規模確定地理範圍界限。並運用多種手法,在不割裂整體性的前提下,實現社群的整合,這對於城鄉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5***漸進發展。城市邊緣區新農村規劃建設存在各種問題,也有很多機遇,在當前條件下,更容易採取的建設方式應該是小規模改造。一方面,廣州城市邊緣區的新農村社群量大面廣,相關利益複雜。建設資金缺口也較大;另一方面,採取變革性的徹底改造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新農村的社會經濟問題。因此,關照各方利益,實行漸進式的小規模改造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每個新農村社群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由點帶面,展開滾動式發展。
***6***空間有序。參照國外城鄉規劃的理論與實踐,城鄉規劃方法必然是綜合性規劃,而不是簡單的環境規劃。綜合性規劃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將實體規劃與社會結構發展相結合,建設有序的空間環境。城市邊緣區的新農村社群建設的重點在於其社會意義,有序的空間環境也會影響人的行為,構建和諧社會。針對規劃物件的社會結構具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特點,需要通過調查研究對新農村的社會結構進行深入的分析,考察傳統社會結構發生的變化,對人們文化心理層面的認識進行探索,並落實到新農村空間實體環境的規劃中,形成有序發展的新農村社群環境。
***7***可持續利用。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的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根據國家允許集體所有制農民土地進行流轉的新政策,考慮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採用生態的規劃方法與建設科技,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創新新農村社群的管理模式,針對城市邊緣區新農村不斷融合進城市社群的特點,達到城市化程序中城市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城市邊緣區是城鄉統籌發展的重點區域,而新農村社群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進行城市邊緣區新農村社群的建設是城鄉規劃必然要面對的問題。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經進行了一些實踐。在廣州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中,我們嘗試以社群建設作為出發點進行規劃設計。拋磚引玉,珠三角地區的新農村具有自身特點,考慮地域特徵條件下的新農村社群規劃還需要更多的理論和實踐。
[參考文獻]
[1]楊山.城市邊緣區空間動態演變及機制研究[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8***3***,19—23.
[2]丹尼斯•C•繆勒.公共選擇理論[M].楊春學,李紹榮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3]趙民,趙蔚.社群發展規劃——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3.90.
[4]朱火保,王瑜,周祥等.廣州小城鎮社群建設模式研究[J].南方建築。2005***3***.9~12.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