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論文模板

  教師給了學生知識,給學生力量,給學生戰勝的勇氣,讓學生勇往直前。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教師職稱論文,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教師職稱論文篇一

  教師教學情緒與課堂教學

  摘要:教師教學情緒對課堂教學的影響主要有驅動作用、認知制約作用和感染作用,其形成因素是教師自我效能感、歸因、教學環境、人際偏好及個性等,其調節方法是認知調控、心理匹配、歸因控制、自我排解、自我暗示、師生溝通等。

  關鍵詞:教學情緒;形成因素;教學影響;調節方法

  作者簡介:周青,長江大學教務處助理研究員,湖北 荊州 434023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03―0180―03

  凡是人類有意識的活動,無不受到人的情緒的影響。課堂教學作為具體的培養人的活動,理所當然受到教師和學生的情緒所制約。我們把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人際關係、教學內容、教學程序、教學方式、教學效果等因素的態度體驗,稱之為教學情緒。教學情緒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師生的情緒狀態對學生的認知發展效果有極大的影響。同時,良好的情緒又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內容之一,只有讓學生置身於較為完美的課堂情緒之中,才能使學生的情緒得以健康的發展。因此,教學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情緒正常化乃是現代教育重點關注的問題之一。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教師的教學情緒便成為極其重要的因素。如果要使教學順利而有效地進行,就應當採取相應的策略對教師的教學情緒進行有效調節。本文將就此問題作些淺顯分析。

  一、教師教學情緒對課堂教學的影響

  人的情緒具有肯定或否定的對立性質,這對人的活動有較為直接的影響作用。教師的教學情緒也具備肯定或否定的對立性質,教師在教學中的喜、怒、哀、樂、愛、惡等各種情緒都會通過表情活動顯示出來,並對課堂教學的過程與效果起直接的影響作用。

  1.教師教學情緒對教學活動的驅動作用。即增力作用或減力作用。積極的、增力的教學情緒可以提高教師的主動性,產生較強的從事教學的推動力,使教師願意為課堂教學付出精力,如愉快的教學情緒能驅使教師積極從事教學活動,在課堂上精力充沛;相反,消極的、減力的教學情緒則會降低教師的教學推動力,使教師產生倦怠。

  2.教師教學情緒對認知的制約作用。教學情緒表現出一定的緊張度,即表現為緊張和輕鬆。一般來說,緊張與活動的積極狀態相聯絡,但有時也可能會引起抑制,造成精神疲憊。教師在課堂上的適度緊張,有利於教師保持良好的智力狀態;過分的輕鬆則不利於教師的智力發揮,降低教學效果。研究表明,教學情緒對教師認知效率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認知變數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心境對認知的影響上。心境對認知的影響是彌散性的,好的心境導致積極的記憶和聯想,不良的心境則會導致消極的認知;而且心境可作為回憶的線索,當特定的心境在回憶中重複出現,材料在這種心境中更容易回憶。

  3.教師教學情緒的感染作用。教師和學生是課堂教學這一特定情境中交際的兩極,教師的情緒和學生的情緒會相互影響。但總的說來,教師的情緒對課堂氣氛起決定性作用。師生之間的資訊傳遞,是通過言語和非言語的手段進行的,對資訊的認知解釋、評價形成了情緒的基礎。在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上,正是由於共同的或符合程度較高的目標把他們聯接在一起,不管是調和的關係還是親密的關係,只要意識到干擾就會導致喚醒和認知解釋;解釋的性質決定了情緒的性質,而干擾和其後喚醒的程度決定了情緒的程度。教室中,師生行為相互影響的明顯例證是感染的作用,這種感染是以行為者的強加性和介入者的自願性為特徵的。人的情感和情緒在通常情況下是自然流露,但在特定情況下也有控制流露的情緒,這些都形成感染源。被感染者往往是因為仿效、移情、參與心理和空間共存等原因發生共鳴。這些現象在教室中普遍存在,有時甚至是一堂課成敗的關鍵。

  二、影響教學情緒的主要因素

  影響教學情緒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

  1.教學效能感。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的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他們的教學情緒密切相關。研究認為,教師的效能感包含兩個成分:一般教育效能感和個人教學效能感。一般教育效能感是教師對學生的關係、教育在學生髮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與判斷;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教學效果的認知和評價。教學效能感強的教師,其情緒狀態多為肯定的;教學效能感弱的教師,常常表現出否定情緒狀態。

  2.歸因。歸因是指個體對他人或自己行為的原因進行解釋的過程。心理學研究表明,歸因作為一種重要的認知因素,影響著人們對於成功和失敗的情緒反應,情緒歸因理論被廣泛用來解釋人們對於主要的生活結果的情緒反應。教師對教育行為和事件的結果的不同歸因,導致他們作出不同的判斷、評價,形成不同的認知,於是便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也就是說,教師對教育結果的不同歸因決定著教師對教育結果的情緒反應。

  3.教學情境。教學情境包括客觀情境和心理情境。課堂教學是“人―情境”互動的典型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一方面,教學情境的心理意義對教師有決定作用,即它是促進教師的教學情緒和教學行為產生的極為重要的因素。不僅如此,教學情境對有目的的教學行為是一個必要條件,如果要達到教學目標必須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另一方面,教師對課堂教學情境有能動作用,能夠對教學情境進行相應的選擇與改變。當然,“人―情境”互動的重要前提是人與情境的和諧共存。換句話說,人的情緒狀態與當前情境要相符合;否則,當人面對當前情境時,就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4.人際偏好。人際偏好指師生之間在交往過程中所產生的帶有個性特點的情感偏好傾向,它是由認知、情感與意向等因素組成的態度結構體系。課堂教學中,師生由於所處的地位不同,特定的人際模式影響著課堂中的師生交往。有研究者認為,人們最喜愛的是那些信仰和利益與自己相同的人,那些有技術、才幹和能力的人,那些具有令人愉快或令人崇拜的品質如真誠、善良、坦率的人,那些反過來也喜歡自己的人。如果不符合上述的條件,人際關係便會建立在疏遠的基礎上。這種現象在教師與學生關係上體現得尤為明顯,例如教師往往喜歡那些成績好的學生,或對自己教學有幫助的學生;學生往往佩服有才幹或在某些方面吸引自己的教師。這些人際偏好經常被帶進課堂,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情緒、教學行為產生影響。

  此外,教師的個性、生理條件和其他因素對教師教學情緒的發生與表現也會產生影響。

  三、調節教學情緒的主要方法

  教師要調適自己的教學情緒,應當根據教學情緒產生與表現的相關特點,探究有效的調節方法。

  1.認知調控。即通過提高教師認知水平的方式,調節教學情緒。心理學研究表明,儘管生理因素對情緒的產生有密切的聯絡,但是對情緒的產生與發展起關鍵作用的是認知因素。教師對作用於

  自身教學環境的判斷與評估,是教學情緒產生的直接原因,即教學情緒是通過教師認知活動的“折射”而產生的。所謂折射,就是指人們在過去經驗基礎上所形成的願望與渴求的系統對當前認識活動的影響。正由於教師的認知水平的不同,使他們對同一種教學環境會產生不同的評價,進而產生不同的教學情緒。因此,要有效調節教學情緒,提高教師認知水平乃是根本。具體要求是,教師要有積極的生活態度,愛教育愛學生;能確立適當的抱負;能較準確地分析自己的情感情緒,具備一定的有關情感情緒的知識、技能與經驗;有較為豐富的人際關係知識與技能。

  2.心理匹配。所謂心理匹配策略,是指從情感維度上處理教材,呈現教學內容的一種策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恰當處理教材和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使教學情緒與教學內容、課堂情境、教學行為相匹配,並使教學被學生主觀上認為感到滿足需要,從而才能有效調節教師教學情緒、教學行為以及學生的學習需要,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心理匹配策略的實質,就是儘可能使教學成為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的誘因,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於該策略是通過讓學生滿足需要來引發學習心向的,因而也同時會引發學生的愉悅情緒,為教學創設良好的情緒背景。教師通過對教學過程的認知和評價,產生相應的情緒體驗,並在體驗的基礎上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予以適當的調節,使教學情緒與課堂教學和諧,並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達到樂教樂學。

  3.歸因控制。研究表明,只有當人們相信行為在個人控制之下時,才會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作出符合個性傾向的歸因,個人作出歸因分析是為了對環境有一種預見感和控制感。心理控制在壓抑和困境中顯得特別重要,控制感可以降低壓抑的體驗,幫助教師對付不可逃避的不愉快事件。控制帶來的益處是提高課堂事件的可預料性;如果失控,則威脅著教師的自尊和動機。所以,人總是力圖降低一個事件可能帶來的最大危險,這取決於他的控制能力和歸因指向,當歸因於可控的原因時,無疑會導致愉悅的情緒;反之,則會產生煩惱的情緒體驗。因此,教師要較為準確而熟練地運用歸因理論來思考課堂教學。

  4.自我暗示。暗示可以發揮調節情緒的功效。既有積極的作用,也有消極的作用,其性質主要受提示的方向的影響,如教師在處於焦慮、困惑、不知所措以及極度興奮或憤怒等心理狀態中,極易受到暗示的影響。在教師和課堂教學情緒調節中,主要是瞬息萬變的自我暗示。自我暗示是自己對自己發出的暗示,它有有意和無意之分,有意的自我暗示一般具有積極的傾向,是克服怯懦、自卑、衝動等不良心理的有效方法,對於提高教學效能感尤其行之有效;無意的自我暗示則大多具有消極的傾向,通常表現為懷疑自己的能力、他人對自己有不滿情緒、自己不能勝任現在的工作、不能在現有環境中繼續活動等等,無意的自我暗示對教師的課堂教學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5.自我排解。指對遭受的挫折採用帶有主觀肯定性的評價以緩釋不良情緒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可能遭受某種挫折,在挫折壓力過大時還會產生情緒紊亂和行為異常。研究表明,當得不到外界支援時,個體會進行自我鑑賞、自我安慰。教師的自我安慰往往採用文飾作用、否認作用、投影作用、曲解作用、幻想作用等,以減少內心衝突和不安,緩解情緒失衡狀態。從根本上說,自我安慰是不自覺地進行的,並不能完全地說服自己,但對於排解不良情緒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個體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從積極的意義上講,排解實質上就是“希望激勵”,排解的具體途徑可以是均衡、淡化、換位、幽默、昇華等等。

  6.師生溝通。溝通包括資訊溝通、意見溝通和情感溝通,在教師課堂教學情緒調節策略中是一種間接的策略。資訊溝通是師生雙方資訊的交流和貫通,溝通的內容主要是課堂教學中關於教與學以及其他與教學活動有關的資訊,即在師生雙方對某些知識、教學方法等方面存在認知差異時所進行的溝通。意見溝通指不滿的、批評性的意見的溝通,意見溝通包含產生衝突、意見互通、明瞭分歧、意見調停等幾個環節。情感溝通是指對師生在課堂中存在的、有較大破壞作用的不良情緒的溝通。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體察學生的心境和激情狀態,特別應及時對那些在主觀上感受到挫折並已產生情緒反應的學生進行溝通。這些學生的情緒反應一般表現為焦慮、沮喪、消沉、冷漠、發洩,他們是課堂教學中的不易溝通者。在具體操作時,可以即時溝通,也可以延時溝通,並採取靈活的形式。總之,溝通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師生之間的信任感、親近感,創設良好的情緒氛圍。

  參考文獻

  [1]林崇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盧家楣,教學心理學情感緯度上的一種教材處理策略――心理匹配[J].心理科學,1998,***6***.

  [3]程剛,教師實用心理學[M].武漢:湖北科技出版社,1994.

  [4]曹日昌,普通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教師職稱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