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稱論文期刊範文

  教師是辛勤的園丁,精心培育幼小的花苗;是勤勞的蜜蜂,釀造美味無比的蜜。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希望你能有所感觸!

  篇一

  提升教師教學能力,扮演好教師新角色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在各類學校的全面推進,這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對職業學校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專業教師也逐漸被賦予多元角色和多重使命。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教師,應積極轉變教育理念,提升教學能力,並對自身角色進行科學定位。

  【關鍵詞】教學能力 教師 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11-0168-02

  近年來,中國職業教育規模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發展,基本也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並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急劇增加,對中職教育人才培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培養要由教師來完成,教師是決定人才培養質量最根本的因素。需要教師既能從事理論教學,也能從事實踐教學;既能教學,也能參與工程實踐,解決一線生產中的技術問題。

  同時,在新的課程改革形勢下,教育思想注重“以人為本”,更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開發學生的智力,也越來越重視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教學改革的視線也不再僅僅限於認知領域,更注重教學中的一種重要的非智慧因素——情感,即讓師生在和諧愉快的教學環境中輕鬆地教,快樂地學。“寓教於樂”就是情感教學原則體系中的一個核心原則。而教師作為施教的主體,作為具體教育教學的實施者和組織者,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就應善於轉變自身的角色,在教學中操縱各種教學變數,使教學在學生樂於接受、樂於學習的狀態中進行。教學的藝術使雙方都感到是“愉快的藝術”,教學舞臺應是一個“快樂的場所”。

  然而,特別是這些年,職業教育大發展,很多教師是從學校畢業後直接上講臺,大多數教師的實踐工作年限偏少。尤其是青年教師大多缺乏專業實踐經驗和必備的專業技能,實際經驗豐富和操作技能高超的骨幹教師嚴重匱乏。而從企業聘請來的老教師或技術人員一般從事基礎教學或傳授比較過時的技術,理論和實際操作之間未能很好地銜接,大部分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是在教學中邊教邊積累的,這種模式單靠自身參悟,缺乏系統培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實踐能力的提升。在新課改的環境下,如何快速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如何讓教師扮演好新的角色,成為各級教育部門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一 多方給力,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1.學校給力——提升教師理論水平

  中職院校教師隊伍的建設,應著重建立專業負責人制度,完善師資動態管理機制,努力打造一支以專業帶頭人為引領、骨幹教師為主體、專兼結合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同時,學校應努力創造滿足教師取得一系列技術職稱的工作環境,著力提升雙師素質,提高雙師比例,在教育教學水平、科研能力和實踐能力等方面滿足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需要。尤為重要的是,學校要完善培養激勵機制,制訂和實施梯次培養計劃,全面構建高素質的教師隊伍。通過參與省市級科研課題研究,提升骨幹教師的學術水平。積極組織骨幹教師參加國內的行業專項培訓與資格認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骨幹教師撰寫學術論文,從而帶動中等職業專任教師隊伍的建設與教學的長足發展,形成專任教師的梯隊培養體系。

  2.企業給力——提升教師技能水平

  立足企業,加強教師到企業實踐是職業院校教師技能教學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徑,教師到企業實踐不僅僅是為了加強教師的實踐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讓教師通過實踐體驗明白企業的需求,從而知道教什麼給學生以及怎麼教的問題,改變職業教育的教學思維方式,結合企業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解決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 科學定位,扮演好教師新角色

  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角色可以歸納為知識學習指導者、文化知識傳授者、課程教材執行者、教育教學管理者,而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教師的地位、身份等諸多方面都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教師原有的角色也不斷地被解構、被消除、被更換,而整合為新的角色,課改視域下的教師的角色可以歸納為未來生活設計者、知識體系建構者、課程教學研究者、人際關係藝術家。只有給教師進行科學定位,將教師這一角色扮演好,才意味著它的真正功能將更加凸顯出來。教師的角色扮演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1.教師是編導,學生是演員

  “什麼是好的教育?有系統地給學生以機會,讓他們自己去發現事情。”這是斯賓塞***Spencer***的至理名言。教師在整個過程中扮演著監控和諮詢的“編導”角色,其責任在於設計一個合理巧妙的實驗專案——學習性工作任務,使得學生能夠在操作中學到知識。深知本地區域經濟的特點,並對勞動力市場需求有一定的瞭解,根據其需求對專業課程設定相應課程標準及授課內容,以學生為本位,因材施教,巧妙設計教學過程,激發“演員”的內在潛質,以期將其培養成為適應本區域行業發展的合格職業人才。

  2.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在行動導向教學中,資訊的獲取過程不是無序的,它是在教師的有效組織下藉助各種學習活動有序地展開的,其中“小組學習”是行動導向教學最基本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習慣了傳統課堂教學的學生,面對新的學習任務和學習情境,往往不知所措。教師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狀況進行融合,合理劃分“學習小組”,開展有效的分工與合作,指導學生有序地開展“小組學習”活動,指導學生有效地獲取資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負責大方向的掌控,是一名組織者,而學生是執行者。

  3.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者

  問題只有一個,而解決問題的辦法卻是多種多樣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營造學習氛圍,要引導學生找方法,不能限制他們的思維擴充套件。學生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教師應給予具體的幫助或提出一些專業的意見和建議,扮演好學生學習引導者的角色。

  4.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現代科學知識數量多且發展快,學生獲得知識資訊的渠道多樣化,使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變得複雜化,不再是隻傳授現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如何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和根據需要去處理資訊的方法,即要“授之以漁”。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促進學生“學”上,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5.教師是學生技術技能的培養者

  職業教育的畢業生只有掌握專業技術和熟練的技能,才能勝任就業崗位,這是職業教育的本質要求。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又是多種多樣的,培養學生的時候就應該有所側重,有所分工。有關專家以生產或工作活動的過程和目的為標準,將社會所需的人才型別大致分為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四種。不同型別的人才,對人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這就要求專業教師針對不同型別的教育擁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在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技術、技能為核心,以理論與實踐結合為途徑,以職業崗位要求為考核標準來主導和組織教學。

  三 結束語

  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教師進行有效教學的基礎,也是教師進行高效教學的前提。教學能力是衡量教師專業成熟度的重要尺度,是實現教師人生價值的前提基礎,是提升教育質量的關鍵。職業學校教師的教學能力具有更豐富、更復雜、更專業的特點,學校與企業共同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促進教師扮演好新角色。總之,在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下,教師應在提升自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更專注自身角色的轉變,以適應更高的教學要求,營造寓教於樂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良好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張秋勤.職校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J].職教通訊,2007***1***

  [2]賈厚林.職業教育課程改革中專家型教師智慧結構的塑造[J].職教通訊,2008***4***

  [3]石偉平、徐國慶.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瞿光唐、周海波.職校教師教育科研二題[J].職教通訊,2003***1***

  [5]劉暢.中國教育理論參考[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09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