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中大眾文化的作用和影響

  摘 要:廣告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不僅因為廣告在今天已經完全侵佔了我們的文化空間,還因為廣告代表著一種大眾文化,已經影響、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習慣、情感特徵和價值取向。凡事都有兩面性,廣告對當代大眾文化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和促進作用,從另一方面看,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態,廣告對當代社會所造成的一些負面影響也受到了批判。本文從廣告中的大眾文化特性、大眾文化的作用,即積極意義的方面來探討、揭示大眾文化社會形態下對當代廣告批判的深刻影響。

  關鍵詞:廣告;大眾文化;消費主義;流行時尚

  一、大眾文化的定義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高科技的不斷產生,大眾文化迅速壯大為與來自官方的主流文化、來自學界的精英文化並駕齊驅、三足鼎立的社會主幹性文化形態,並逐漸地為廣大受眾所接受歡迎。“大眾文化”自20世紀90年代《渴望》的“全民收看”、流行歌曲的廣泛傳唱、瓊瑤小說的風靡,到現在“芙蓉姐姐”、“鳳姐”等掀起的網路風暴、“超女”、“快男”等引發的娛樂狂潮,總是一次次地吸引著大眾的“眼球”,撥動著廣大受眾的心絃。如今,無論是在家讀週末報紙、看電視劇、聽流行歌曲,還是出門行走在街頭林立的廣告中、進商場享受美化的環境、或者是安坐在電影院與主人公同喜同悲,人們都無不置身在大眾文化的休閒氛圍之中。“大眾文化”是以大眾傳播媒介(機械媒介和電子媒介)為手段、按商品市場規律去運作的、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獲得感性愉悅的日常文化形態。同時,它還是社會的都市化產物,以都市普通市民大眾為主要受眾,認同大眾審美的感性愉悅,是一種日常的大眾審美文化。它包括娛樂性的書報雜誌、影視文化、流行歌曲、飲食、服飾、網路、街頭藝術、廣告等,其形式之多、範圍之廣是任何文化型別所無法比擬的,而且隨著社會的變化,大眾文化的形式還會不斷延伸和擴充套件。

  二、廣告中的大眾文化特性

  就現代廣告而言,它是“其本身所具備的創意使得賣主能為其品牌傳遞出某種形象或個性,充滿象徵性的意義和利益” [1]。廣告的傳播過程是一個大眾共享社會文化的過程,更是一個社會價值觀念不斷被傳送、強化和公眾接受社會文化教化的過程。作為大眾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廣告同樣融入了當代社會的各種文化形態,擁有各種文化特性。

  1.商業性。廣告(公益廣告除外)都是以傳播商業資訊促成購買,從而使產品獲取商業利潤為目的。廣告大師奧格威的座右銘是:“做廣告是為了銷售產品,否則就不是做廣告。”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廣告的最終功用,說明了廣告的核心——銷售[2]。因此,廣告就不可避免的具有了商業性的特徵。隨著社會的發展,廣告傳播還呈現出一種加強情感訴求、文化因子、觀態誘導的趨向,然而這種“加強”也只是為了進一步提高廣告商品資訊傳播的有效性的一種手段罷了。江蘇衛視交友類節目《非誠勿擾》火爆熒屏,收視節節攀升,根據索福瑞34個城市收視調查,其收視率更是達到3.76%,一舉超越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位列綜藝節目收視率榜首。因此,廣告費也水漲船高,“從5月1日起,《非誠勿擾》第二季的廣告價格整體上浮了50%,包括冠名費,創了歷史新高”[3]。由此可以看出,大眾文化無不充滿商業化的內容,無論是文化產品還是文化活動,在進入市場之前都要經過商業化的包裝、宣傳,一切都是為了商業價值。

  2.消費性。由於廣告的商業性,在廣告製作過程中,廣告從業人員要使商品為最大多數的受眾所認識和接受,總是非常注意淺顯易懂,注重感官刺激、煽情和娛樂性,迎合當代最大多數受眾的消費心理。因而廣告又具有消費文化的特徵。廣告不僅有助於提高消費者對商品的關注程度,更有助於刺激消費者的需求,激發購買慾望。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往往是一種潛在需求,這種潛在需要與現實購買行動,有時是矛盾的。而廣告造成的視覺、感覺印象以及誘導往往會勾起消費者的現實購買慾望。另外,廣告的反覆渲染、反覆刺激會慢慢滲透到消費者的內心,在消費者心中留下恆久的深刻印象。這種印象雖不是時時浮現在消費者心裡表層,卻能有效地擴大產品的知名度,當消費者面對該產品時,甚至還會引起一定的信任感。這時,廣告就可以幫助消費者更快地獲取產品資訊,更方便地進行消費決策,免除消費者面對琳琅滿目的產品品牌不知所措、猶豫、尷尬的現象,節省了時間與精力,也增加了產品的購買量。

  3.通俗性。由於商業的原因,其本身必須兼顧廣大受眾不同的文化層次,使其儘可能接近廣大群體。因此,在廣告中經常出現各種傳統文化的經典被切割、雜糅;各種成語被偷樑換柱,從而成為廣告語使傳統的經典文化世俗化。從廣告傳播的角度看,那些追求藝術品位和審美情趣的“陽春白雪”不一定會產生預想的廣告傳播效果;而追求新奇、刺激和短期效應的大眾廣告反而更適應市場,更能受到大眾的歡迎,更能帶來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儘管有些“下里巴人”,卻通俗有效。廣告的主題、廣告傳輸的知識、觀念都有較強的適眾性,是普通大眾都能夠接受適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