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幼兒告狀行為隨筆
關於幼兒告狀行為,作為老師如何看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希望你喜歡。
篇一
到了中班孩子們會隨著自己年齡的增長,在口語表達上也有所增長,所以,近段時間裡,我們班上有很多小朋友都特別喜歡告狀,並且被告的幾乎都是一個人而他也是特別喜歡告狀,於是,班級裡這樣的聲音到處都是;“老師,他碰我”,“哎,他總是喜歡打架、講話或招惹別人”,“老師,你看……”。班級的孩子形成了兩派,他一個人一派,其他人一派,並且規定了誰也不許和他玩,可是,他總喜歡去招惹別人,弄的人家都說再也不理他了。
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知道,幼兒的告狀行為是有原因的,教師應該先弄清楚原因。例如,幼兒告狀很多是為了引起老師的注意,告狀是一個過程,並注意結果。但我們班的這種現象不斷在現,到底是什麼原因?我思考了很久,並通過觀察瞭解到:小朋友都不喜歡他,就是因為他總去惹別人,告別人狀,小朋友告狀是希望老師能懲罰他,制止他的行為,總的說大家對他都很厭惡,不喜歡他,因此瞭解到這一點後,我開始關注他的一舉一動,慎重對待他們的告狀現象。
篇二
在匆忙的這個星期中,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天在我的身邊總能聽到的“老師,他推我!”“老師,他拖椅子!”“老師,他坐在地上!”等等罪狀。我疑惑,這群天真的小腦袋裡都在想些什麼?對幼兒愛告狀的行為我試了很多辦法。我嘗試了說教法,我教育幼兒:只要是你自己能解決的事情就自己解決,不用跟老師說了。但是效果卻是徵得了幼兒的同意,卻沒看到幼兒的行為有所變化。我也嘗試過針對法,針對每一個幼兒告過的狀進行一次集體的彙總,和大家一起討論該如何解決,但是結果卻讓我很無奈。幼兒是知道了解決的辦法,但是他們卻以這種辦法為判斷標準,一旦有人沒有這麼做就立刻來跟老師告狀。
對他們的這種告狀行為,我仔細觀察並分析。從中我發現,我班幼兒對攻擊性行為的告狀比較多。在由攻擊性行為引發的告狀中,有一些是由於幼兒受認知水平的侷限,分不清同伴是故意還是無意而引發的,這是由於幼兒的自我中心性決定幼兒認識事物時,多數都傾向於自己的立場、觀點,而不太能從客觀的角度或者他人的角度進行分辨。為此,教師應在解決幼兒行為問題的同時引導幼兒學會交往,要有目的地引導幼兒學會運用禮貌用語來獲得同伴的允許和幫助。
幼兒的告狀行為多是由道德感激發出來的,他們不管你行為的動機是什麼,他們看到的只是行為的結果。在弄清同伴行為動機的基礎上,有目的的引導幼兒的道德判斷、道德評價能力向高一級水平發展——將動機與結果相結合。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引導幼兒討論什麼樣的行為是合理的,什麼樣的行為是不正確的,引導幼兒逐漸學會由關注同伴行為的客觀結果,到關注同伴行為的主觀動機,從而促進幼兒道德判斷能力的發展。
我在思考幼兒的告狀行為到底應不應該杜絕?這也是幼兒道德判斷水平的一種表現方式啊!我可不可以就通過這種另類的交流方式去了解幼兒、解讀幼兒、教育幼兒呢?
篇三
在幼兒園裡,幼兒告狀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如“老師,他打我了、他推我了。”“老師,他看別人的書。”“老師,她口袋裡有東西。”……聽了孩子的告訴,我一般都當“消防員’,哪裡“著火”了就衝到哪裡“救火”,結果是每天告狀的越來越多,我覺得繁瑣無比,有些時候由於處理方式簡單、粗暴,留下了“後遺症”,反而讓人覺得問題越解決越多了。後來通過分析反思,查閱相關資料。我認識到:幼兒告狀有不同的動機和情況,如果針對不同型別的告狀,引導幼兒自己學會化解矛盾,解決問題,不僅可以在集體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而且對於幼兒各方面能力的發展也會起到積極的作用。於是,我在不同的活動形式進行了一些教育嘗試。
讓幼兒在告狀中學會分析。比如“老師,俊濤在桌子上畫畫。”“老師,文怡插隊還推我。”“老師,佳豪把書撕下來折飛機”。對於以上明顯違反班級常規的行為,我在發現以後立即制止。如果對於此類告狀不予理睬,幼兒就會認為老師的敷衍,是對此類行為的預設,會將不良效應擴大化。在接下來的課餘時間中,我組織幼兒進行討論:他們這樣做對嗎?為什麼不對?結果會怎樣?如果你看到了他這樣做應該怎麼辦?通過討論,引導幼兒逐漸學會關注同伴行為的後果,做出自己的是非判斷,從而促進幼兒道德判斷力發展。
讓幼兒在告狀中學會自己處理分歧。如“老師,我先拿到了這個玩具,浩然和我搶。”“老師,哲浩坐我的椅子。”“老師,洲浩把我的積木推倒了”。在班集體中,總有幼兒爭搶過程中的告狀,被侵犯的同伴會來告狀,帶著一種求助心理。對於此類告狀,我在全體幼兒面前,通過情景表演再現衝突過程,讓幼兒說一說該怎麼辦?這樣不僅能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的無限創意:如遊戲“石頭、剪子、布”誰贏了,誰先玩玩具,或拿只玩具轉一轉,哪一邊轉到誰,誰就先玩。還鼓勵告狀者大膽地與他人協商、溝通,提高他們獨立處事的能力。如,“你告訴洲浩,你把我的積塑推倒了,你要幫我重新搭起來。”同時對那些喜歡侵犯別人的孩子,也要給予批評引導:你為什麼推人家的積塑,這樣做對不對?你現在應該怎樣做?”讓雙方都能從衝突中學習正確的交往行為與解決問題的技巧。
讓幼兒在告狀中學會寬容。如“老師,美琪,踩到我的腳了”“老師,慧婷看我的書”。此類行為幼兒在很多時候會犯一些“無心之過”,而這些過錯在被侵犯的同伴覺得是不可饒恕的。對此,我在集體活動中,組織孩子進行討論:當小朋友把你撞倒或把你的東西碰壞了,你該不該向老師告狀?在活動後,幼兒明白了:我們要寬容別人的過失,犯了錯誤的小朋友也要及時向同伴道歉。同時,結合一些互相寬容友愛的故事滲透教育幼兒。
通過一段時間的主題活動、遊戲活動、集體討論活動等教育,不僅告狀現象明顯極少了,幼兒的互助友愛的能力也有所提高。